APP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015-03-02王文彦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褒禅山临川望眼

王文彦

(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文彦

(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最早接触《游褒禅山记》还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就对文章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这句话感触就很深,觉得它说出了一种人生道理,特别激励人,现在过了十几年,再来回味这篇文章,觉得它愈发的深刻,文中的哪些惊世骇俗的话语,竟然透露着临川先生的铮铮硬骨。《游褒禅山记》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游记,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文成于1054年,时年作者34岁,是在辞官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所作的。它看是一篇游记,但通篇由事见理,夹叙夹议,阐述了诸多思想,在当时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所体现的道理,简单分析一下作者的政治人生。

说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因为他在诗歌、散文及词作的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扫清了西昆派的影响,开创宋诗创作的新局面,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著名诗人黄庭坚、杨万里等多受其影响。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立意非凡,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因此,他不愧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在词作创作上,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很高的成就,开创了宋词豪放派的先声。可以说,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极其突出的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说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是因为他两次拜相,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惜与保守派作斗争,大力推行改革,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对当时及后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这是《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也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想要亲临奇伟瑰丽的景观,就要不怕艰难,排除艰险,达到险远的境地,才能见到常人难以见到的景色。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体会到王安石的性格,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负,不管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布多少丛林荆棘,都要坚持到底,这一点,在他后来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可见一斑。

性格决定命运。王安石的性格注定他的一生要成就辉煌!列宁称他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自幼聪慧,非常喜爱读书,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下笔就能成文。稍微长大一点,跟随家人宦游各地,接触到了社会的现实,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那时就立下了移风易俗志向。1058年,也就是《游褒禅山记》写成4年之后,他利用进京述职的机会,向皇帝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他认为所有这些的症结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但遗憾的是,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变法建议。但变法的理想一直在王安石的心中,没有因为不被采纳而放弃。直到欣赏他的宋神宗继位。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看出了宋王朝的处境,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四伏,外有北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为了摆脱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最高统治者认同了王安石的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在随后给皇上的建议中,他婉转的阐明了百余年来国家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了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并期望皇帝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为自己日后实施变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找到了最好的靠山!

王安石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加强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但变法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期间充满了斗争,就连司马光都多次写信反对实施新法。从新法实行到被守旧派废除,前后经历了十几年的时光,这期间,王安石经历了两次罢相,加之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和不足,革新派内部分裂,又有保守派势力的夹击,最终导致新法被废除!但是,新法的执行,使得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有所改观,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国家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对国家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用。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变法虽然没有达到临川先生的政治抱负,但从青年时就树立起的理想和抱负还是得到了实现!王安石的一生,就是践行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生,他清楚的知道,历代变法者的命运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还是义无反顾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样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后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即使可能粉身碎骨,也要努力前行,王安石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贫寒的家庭出身,到科举考试的佼佼者,再到力掌时局的中坚,再到晚年的退隐金陵,王安石走过了他极不平凡的人生,然而,纵观临川先生在人生、在政治、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我们不能不为之喟叹,为之叫绝。所谓君子不器,临川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

猜你喜欢

褒禅山临川望眼
从《明妃曲》和《游褒禅山记》出发探究王安石的学者形象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科学备考新方向
含山博物馆藏北宋银果盒赏析
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层——例说向量中的“一题多解”与“通性通解”
安得绿树遮望眼
临川四梦(乡音版)
褒禅山旅游发展对策
临川渡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