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数学教学于活动之中
2015-03-02安亚杰
安亚杰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安字镇中心校 吉林 乾安 131403)
寓数学教学于活动之中
安亚杰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安字镇中心校 吉林 乾安 1314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使学生具有学习教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习教学的兴趣,会学数学呢?我想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应想方设法把数学变容易一些,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
一、创设趣味活动,寓数学于游戏中
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游戏是他们酷爱得一种活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良好得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可以设计新颖有趣得教学游戏,吸引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8的认识”时,可以设计参观公园得游戏。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于你们一起游公园,看可爱得动物,你们高兴吗?”学生很兴奋,接着投影出示公园里得各种动物,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谁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数量8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数量是“8”的东西。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业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由于小学生的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学习进行一段时间,他们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穿插游戏活动,这样可以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例如在教学“8的组成”时,好多同学注意力已出现不集中现象,但这又使本课的重点所在,于是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发给学生8的组成卡片,比如拿卡片7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这里。”全班同学一起读“7和1组成8”。这样教师里的气氛就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向老师要卡片参加活动,把学习推向高潮。在课得巩固练习中,学生对大量单一得练习不甘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口算抢答,当医生看病号、当红娘连线等,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得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觉得数学有趣好学。
二、创设实践活动,寓数学于生活中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新课标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实践活动。使数学从抽象的符号中解放出来,回到学生熟悉得生活情境中去,这样特别符合小学生得认知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得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出发,创设实践活动,出示一个文具店得文具和它们得单价,让学生进行购买文具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得标价,于是在轻松愉快得活动中,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观察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胆探索数学。
三、创设操作活动,寓数学于体验中
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操作是多么重要。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符合学生的心里、思维特点。操作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极高得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数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得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建立了长方形的表象得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支持,在离开实物时,头脑中也能再现它的表象从而使学生较轻松、有效地掌握了长方形得特征。在数学学习中,任何一个数学慨念,哪怕使1、2、3……这些数字,它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数学慨念和法则时,都必须从具体到抽象,都必须借助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才能理解慨念得内涵或法则的来源及其合理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象概括创造条件,学习起来不感到难。
三、创设质疑活动,寓数学于问题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疑是创造的火种。人的认识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也就是说,人在认识时首先会感受到问题,因为感受到问题,所以要认知,要学习,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可以说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课堂上要创设质疑活动,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得表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自己最需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敢于把内心的疑问、不理解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让师生共同探讨,才有利于学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得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书中以求出水桶得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水桶得容积只列了一个式子:314X25=()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要求学生计算填完整,当学生得出7850立方厘米时,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个近似值应取7.8还是7.9立方分米呢?我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讨论:“这里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学生认为应取7.8立方分米这个值。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他们欢呼雀跃,因为书中没有介绍“去尾法”,他们为自己的探索“创造”了答案感到高兴,这样的质疑活动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数学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