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民歌在安徽民歌中的地位
2015-03-02赵敏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赵敏(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民歌在安徽民歌中的地位
赵敏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民歌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而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融合性。而其中的皖西地区由于处于南北交通及文化交融的枢纽性地理位置及自身自然地形面貌,因而颇受其影响的皖西民歌具有更明显的过渡与融合色彩。皖西民歌在风格类型、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方面,在安徽民歌中都具有代表性地位。
皖西民歌;安徽民歌;过渡与融合;代表地位
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将音乐作为一种区域标志,提出了“音-地关系”说,即区域音乐的研究是离不开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安徽省的区位特点、自然环境导致安徽的音乐文化受到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江浙鄂赣为中心的吴楚文化三大文化圈的影响,从而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融合性。作为安徽地区重要的、极具代表性的皖西民歌更为明显的体现出这一过渡性和融合性特点,并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特色,从而在安徽民歌中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
一、皖西衔中原、控长江的地理枢纽位置
“皖西依山襟淮,连鄂豫而衔中原,其南北枢纽的特殊位置更促使其在文化上成为吴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安徽省汉文化最突出的集中地之一。”[1]皖西依山傍水,区内自东南向西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水陆交通方便快捷,带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繁荣,其枢纽地位为南北、东西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正因为皖西重要的地理位置,使皖西成为自皋陶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吴楚争霸、楚汉战争、淝水之战等战争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冲突融合,皖西地区也因此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地。
由于北靠山东,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主文化开始,持续数百年,形成《论语》、《荀子》、《孟子》这种集大成的文化,以“礼乐文化、礼仪文化”为根本特征的齐鲁文化,并在数百年的争霸中不断的向外扩展。《荀子·性恶》有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教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仪故也,岂其性独异哉!”荀子是赵国人,可以站在齐鲁之外的视角上看齐鲁文化,所以在这里他对比了秦晋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不同,同样肯定了齐鲁文化重礼仪的本质特征。[2]这一相对进步、文明的礼仪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紧靠山东的安徽皖西自然深受影响,其朴素简约、热烈奔放、粗犷率真之风融入皖西地方特色语言之中,形成别具格调的皖西民歌。
皖西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楚文化高度成熟的地方。楚国最初立国于偏僻的鄂西北,正是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楚文化。[3]在其800余年的扩张争霸中成为江淮流域最大的国家,并在哲学、文学、刺绣冶铸、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取得极高的成就。吴文化主要是指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括南京、淮阴,上海、扬州、浙西等地区的文化,是当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结果,并在建国后的数百年间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先进的区域文化。长江中游的楚国与长江下游的吴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吴楚文化,形成兼收并蓄、容纳百家、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吴歌的清丽委婉、含蓄缠绵、温柔曲折和楚歌的浪漫瑰丽、意象丰富的旋律风格融入皖西民歌,形成皖西民歌南北交融、刚柔相济的级进音乐风格。
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因而,中原的音乐文化也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不断的向周边传播辐射,与周边的文化互相交融、渗透。皖西因为地缘便利的原因,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包括音乐文化。因地缘之便利,发祥于江汉地区的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较其他文化更为直接、更为广泛、更为深远。[4]包括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长期传播,道教、佛教传播,带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雅俗音乐诞生地、传播地,音乐理论的先进性等因素都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始终走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沿,始终都是中国音乐系统最具风格、最为多样的典型。[5]正因中原音乐文化的这种代表性、领先性的地位,使得其不断向外传播,而皖西地区首当其冲,这在皖西民歌中有一定的体现。
二、皖西民歌风格类型的代表性地位
在影响民歌的诸因素中,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最基本、最强烈也是最有稳定性的,它们分别地或综合地影响到中国民歌的体裁、歌种、风格等区域差异,影响到民歌的流传和地域分布。[6]皖西地区自南向北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这种地貌为民歌的风格类型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也使皖西民歌的风格类型丰富而全面,有号子、山歌、秧歌、小调、舞歌、风俗歌、儿歌等各种类型,基本涵盖了安徽民歌中所有类型。因而,研究皖西民歌对于总体上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类型、旋律调式特征以及过渡性、融合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如,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根据皖西金寨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在全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经久不衰,成为红色经典歌曲,至今还一直在各种场合被演唱、使用,如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在2009年的中国红歌会、2011年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上都能听到它熟悉的旋律,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皖西民歌在发展融合过程中的代表性地位。
皖西民歌浩如烟海,尤以山歌“慢赶牛”、“挣颈红”最为丰富。皖西高腔山歌被统称为“挣颈红”,是最具原汁原味的皖西民歌,主要包括慢赶牛部分曲调、挣颈红调、三接气、蜜蜂钻天、吴店山歌等曲调,音调高亢嘹亮,激越挺拔,响彻云霄,演唱者往往累的面颈发红,所以被称为“挣颈红”,曾在安徽和全国音乐界产生过巨大影响,民族音乐理论家苗晶、乔建中先生在其论著《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有“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其中就有“大别山是山歌体裁的宝库,‘慢赶牛’、‘震颈红’等遐迩闻名”的评论。皖西民歌种类丰富,山歌和小调如山花般烂漫,由此可以看出皖西民歌在种类、风格、影响力等方面在安徽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地位。
三、皖西民歌中强烈的过渡与融合色彩代表了安徽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皖西民歌中歌词、旋律、调式、音阶、曲式结构演唱形式等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吴楚文化的影响,其过渡与融合的色彩明显,并因此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与风格,这种交流融合丰富发展了皖西民歌,也丰富了安徽民歌,并代表了安徽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清早起来从南来,个个庙门朝南开,当中坐个观音士,十八罗汉两面排,九天仙女下凡来”。足见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兴旺。“脱掉绣鞋打一卦,一卦阴来一卦阳,小郎子来在半路上”。表现了人们对道教信奉程度。金寨的《我跟小郎隔着墙》:“我跟小郎隔着墙,顿顿吃饭等着郎,顿顿吃饭等着郎,吃个蚂蚱留个腿,吃个鸡蛋留个黄,人家疼妻俺疼郎。”[7]歌词不仅有楚地文化夸张的手法、吴歌的“双关”手法,还有中原文化的家庭关系、男女关系、比兴手法的运用等。在皖西民歌中具有吴楚风格和中原文化内容的民歌数量是很多的,像《唱歌的可是凡间人》、《放足歌》等,形成语言简洁朴素,多用比兴手法,抒情率直,浪漫飞旋的皖西特色。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红军歌曲和革命歌曲,更是楚地文化中积极进取、爱国爱家、勇于斗争精神的再现。如《八月桂花遍地开》、《人民坐天下》、《红军到金寨》等。
皖西民歌的调式以羽调式为主,在旋律的进行中多强调主音la,其次是其上方五度音mi,la和mi成为旋律的骨干音,形成高亢、嘹亮的风格。部分民歌中强调sol,于是形成羽、徵交替的旋律,风格也因此相对柔和、优美,独具一格而别有风味,可见南方楚地徵调式音乐对其影响。如金寨民歌《眼望乖姐靠门庭》,谱例一:
还有部分皖西民歌羽调式和宫调式交替进行,表现出北方音乐质朴的风格。如六安民歌《隔山唱歌隔山应》。谱例二:
皖西民歌中还有其它角调式、徵调式及商调式,总的来说皖西民歌曲风刚柔相济,表现出南北音乐相融合的特征,并具有自己独特韵致。
皖西民歌在旋律上的表现主要是音程的变化,其中上行八度大跳是旋律进行的一大特色,使优美、嘹亮的山歌增添了挺拔、粗犷、高亢的风格,中间不乏四度、五度的音程变化,给山歌增添蜿蜒曲折之美。谱例三:
有些皖西民歌在五声音阶级进关系为主的旋律中加入三度音程小跳,使旋律曲折环绕,波折起伏,加上调式的交替变化,增添旋律的旖旎、婉转、细腻,反映了南方音乐旋律特点。如谱例四:
在皖西的北部地区,旋律多采用舒缓的方式,并延长节奏的时值,表现了北方音乐的平直、悠长的特质,如寿县的《抗旱歌》。
皖西民歌除了在旋律、内容、调式方面有明显的过渡、融合南北音乐的风格特色,在节奏、语言、结构等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质,从而综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格,确立了在安徽民歌中的突出地位。
四、皖西民歌中心地位的辐射与影响
皖西民歌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三大文化圈的浸润影响下,把周边的音乐文化融入到本地土著音乐之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其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刚柔相济的曲调风格、地方方言、语调等音乐要素的运用,确立了皖西民歌的区域中心地位,并不断的向外辐射,为其它音乐艺术提供素材养分,成为当地或附近区域曲艺、器乐曲的艺术源泉。如皖西庐剧的很多唱腔就是吸收融合了皖西民歌的艺术形式,在其基础上并加以变化创新。如皖西庐剧花腔《三赶调》就是在金寨民歌《假装菜园去赶鸡》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得。谱例五:
谱例六:
在《三赶调》里使用了《假装菜园去赶鸡》的音乐语汇,通过扩展、取舍等手法对旋律进行适当的变化创新,而调式、调性却明显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依然使用了《假装菜园去赶鸡》中32165等音型。
由于安徽特定的地理条件,以及在历史上安徽北部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中部长期受楚文化的影响,南部长期受吴文化的影响,使安徽民歌类型丰富、风格多样、色彩斑斓、优美动听,为安徽赢得了“歌舞之乡”的美誉。而皖西地区因为在安徽的特殊枢纽位置,区内地形多样,更是成为各种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因而皖西民歌无论是风格类型还是艺术价值、影响范围,在安徽民歌中都具有代表性意义,这也是皖西民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安徽民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代表性民歌。
[1]赵敏.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3):58-60.
[2]张达.论齐鲁文化的形成及其根本特征[J].理论学刊,2003,(6):125-128.
[3]张硕.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J].鄂州大学学报,2005,(5):12-17.
[4]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论略[J].殷都学刊,2010,(2):124-128.
[5]陈莉霞.中原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J].艺术教育,2014,(2):77-78.
[6]廖明旗.论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03-104转113.
[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The Status of West Anhui Folk Song in Folk Song of Anhui
Zhao min
(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
Folk Song of Anhui bears obvious specialty of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owing to its geographic position.Because of the hub location of north-south transportation,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ts natural geographic landscape for the West Anhui district,the West Anhui Folk Song is influenced by it,processing more distinct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feature.The Folk Song of West Anhui has a representative position in Anhui Folk Song for the following respects,such as types of style,artistic value,researching value,etc.
folk song of west anhui;folk song of anhui;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representative position
J607
A
1672-0547(2015)02-0094-03
2015-02-21
赵 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
皖西学院皖西民歌研究所科技创新平台(wxkj1501);六安市委宣传部委托项目“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wxys001);六安市委宣传部2013年委托项目“皖西民歌艺术创作”(wxys00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皖西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SK2014A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