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织物设计”课程为例

2015-03-01刘华,王慧玲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课程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织物设计”课程为例

刘华,王慧玲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摘要:以“机织物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介绍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实践和成效。

关键词:“机织物设计”课程;行动导向;学做案;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一种广泛应用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研读教材,并根据学案的要求及引导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1]。高职教育要求学做合一,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本文介绍的“学做案导学导做”就是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左栏知识、右栏技能引导的“学做案”,结合自身情况,师生同学同做,完成项目任务。

一、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遵循“学案导学”的主体性、实践性、引导性和情境性原则,并重新定位其内涵,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发展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突出行动导向,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1. 具有双主体特征的主体性

双主体性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支持每一位学生都能开展自我引导式的个性学习。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是否给予适合的学习条件,而不是学生本身的智力差异。因为若有适合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双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求承认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目标,也就是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2. 实践性和情境性并重

高职教育提出“工作即学习”,所以工作就是行动导向的实践。强调实践性与情境性并重,是强调“做是真的做”,在“真的岗位”上做“真的工作”。因此,以工学一体为指导,通过校企紧密合作,营造“学习就是工作”和“工作就是学习”的情境,肯定学生的“学生”与“工人”的双身份,肯定教师的“教师”与“师傅”的双身份,肯定教室是“教室”与“车间”的双身份。

3. 以有效为核心的引导性

导学导做必须以有效为核心。高水平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引导学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能的基础。学生真正实现了自我引导式学习,即使在课堂外也能做到有效教自己、有效教别人。

4. 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性

目前的高职教学多停留在“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而真正需要的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授之以渔,才能保障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授之以渔,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重视如何教向重视学生如何学转变,关键是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方法和质量。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从为做而做发展到在“做上追求所以然”,才能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更好的道理。

二、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核心职业岗位的调研与提取、分析确定职业核心岗位知能要求、学做案的开发、自主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多维学习评价与反馈。这里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学做案的开发、自主学习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多维学习评价与反馈。

1. 课程结构

实施“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做案”开发。“学做案”本身就是一份有效引导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指导书。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恰当的项目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是学做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应依据岗位的职业要求,结合学生学情,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符合岗位任务训练要求的项目任务。以“机织物设计”课为例,我们将原来以织物组织设计为主的知识体系,转变为根据纺织面料设计师岗位、按照面料设计工作过程重构的知能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机织物设计”课程改革前后的结构体系

由表1可知,原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新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设置的项目必须是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内容设计与选择应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和梯度原则,并按工作过程顺序串联。如简单单层织物设计项目中的牛仔织物设计与试织的任务,就是来自某公司的珍珠纤维牛仔面料设计任务,为仿样设计。学生在对来样的原料、纱线、织物结构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仿样创新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牛仔面料,小样经企业确认后,完成剑杆织样机中试。

2. 知能要求

确定完内容体系后,将“学做案”设计成左栏导学、右栏导做的双栏形式,左栏为右栏的“做”提供知识支撑,右栏详尽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在“做”中形成左栏的知识,从而实现学做合一。每一个项目都设置真实情境导学,明确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例如,项目“认识与分析机织物”的知能要求见表2。

表2 “认识与分析机织物”项目的知能要求

3. 课前试学

每一个综合项目下的具体工作任务,均安排包括知能要点图解和相关知识点链接的学前要点预览,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例如,“分析牛仔布”任务的学前要点预览如表3所示。

表3 “分析牛仔布”任务的学前要点预览

4. 课上真做

课内,双栏设计的“学做案”,以知能要点精讲为主的左栏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点与难点解读,右栏则主要为学生的独立做、个性做的项目训练示范。双栏内容应按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基础等的不同,提供文字版、微课版两种形式的素材,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之用,侧重于学法指导。安排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取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师傅评价相结合和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评价学习效果。

以“分析色织物”任务为例,左栏提供了分析色织物的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右栏围绕看一看(初看外观)、议一议(小组讨论分析方法)、写一写(写出分析方案)、做一做(实际分析)、评一评(评价分析报告及分析过程),提供详尽的步骤,并辅以“助学提示”和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废物再利用”“安全警示”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获得技能,提升素质。左栏导学、右栏导做的学做案具体样例如表4所示。

表4 “分析色织物”任务学做案导学导做样例

实施中,我们在入驻校园的悦达家纺设计中心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成立模拟工作室。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实践,体验市场调研、面料分析检测、设计生产、质量评价等角色。工作室的业务部培养学生业务接洽与合同谈判的能力,设计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生产部培养学生生产组织加工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质检中心培养学生的检测仪器使用能力和质量意识,事业拓展部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5. 课外强化

课后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专门安排“课外提升训练”和“专项技能强化”两个环节。“课外提升训练”旨在巩固知能,服务于一般学生。“专项技能强化”着重提升能力,服务于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最为重要的是,课外做的是学生自己设计的面料,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

6. 项目总览

每一个综合项目结束后,还提供包含项目知识网络、项目专题归纳总结、项目能力检测等环节的项目终结解决方案。项目知识网络旨在提供给学生本项目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图,解

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如“认识与分析机织物”项目的知识网络图如图1所示。此图用于学生“做”后进行思考和总结,将原来散布于各项目任务中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1 “认识与分析机织物”项目知识网络图

专题归纳总结环节主要从“概念辨析”的角度帮助学生理清易错易混的一些概念,并以“错误指引”环节指导学生弄清“做”的过程中的“所以然”,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学做案导学导做”模式的“学做案”设计与实施路径

三、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

(1)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较之一般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更加注重作为“学材”[3]的“学做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实现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转变,向重视项目引导的教学设计转变,向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和进行创新学习的学习理念转变,从而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转变。

(2)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坚持双主体性,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学得乐,又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教得好;坚持实践性和情境性并重,做到了真项目、真实施,体现了学做合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有效的引导性,实现了学生自主学和独立做,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我校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学生的设计作品大多被企业选中;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性,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培养了环保节俭意识、安全意识等素质。在纺织专业群建设实践中,教学效果大幅提高,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肯定,他们入职后立即胜任面料分析与试验、面料设计、工艺设计等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工作,实现了毕业即可顶岗、顶岗即能出色的目标。

(3) 基于行动导向的“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由于专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应用效果优良,教师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师生在课程中完成了200多个织物设计作品,成功申报江苏省科技厅新型织物开发项目6项,申请发明专利11件,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多项,真正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 吴育红,贾凤梅. 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51-52.

[2] 刘华.“学案导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11.

[3] 毛时亮.基于工学一体化的高职学材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4):2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2-0137-04

作者简介:刘华(1970—),男,江苏盐城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纺织产品开发。E-mail:ycfylh@126.com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3JSJG432)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听障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行动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