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小班化教学革新
2015-03-01张超骏杨雅乔
张超骏,杨雅乔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阜阳市人社局 人才交流中心,安徽 阜阳 236000)
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小班化教学革新
张超骏1,杨雅乔2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阜阳市人社局 人才交流中心,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近年来,小班化教学日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方向,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途径。本文概述了小班化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的概念,简介了小班化教学的已有优势及不足等方面,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创设适合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学情境、进行适应个性发展的教材二次开发、教学评价模式趋向个性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尝试对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实践要求
杨雅乔,安徽阜阳人,阜阳市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办事员,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引言
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进入21世纪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小班化教学在美英等多个发达国家已广泛实行。自小班化教学出现以来,学者们都努力在解释“小班化教学”的涵义,笔者较为认同如下的解释:小班化教学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缩小班级规模为手段,使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发生全新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改善教育综合效益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1]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2]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者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每一位学生特有的个性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3](P56~60)
当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统一化”的思路与 “应试教育”捆绑发展,在这样的局面下,学生个性发展普遍得不到关注,甚至可以说被全面忽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可能性。如今,我国研究和实践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和国际教育的接轨,更是实现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当前小班化教学的已有优势
1.班额变小——教学资源与环境重组
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最佳为25位学生左右。学生人数太多教师会顾此失彼,若学生太少,虽可最大限度实施因材施教,但同时又会失去集体教学的促进力量,教学效果也不理想。[4]所以我们认为的小班化教学,其班额设置在25人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后,从教室环境的布置看,学生的课桌摆放呈现多样化,不再总是传统的“稻秧”型。学生因课桌组织形式的改变,课堂参与度也随之改变,小班化多变的课桌排序方法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了诸多益处。此外,由于人数减少,教室的活动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班级内饰、板报设计的空间更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更广,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由于班额小,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得到锻炼,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4]
2.激发教学活动对象的主体作用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小班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小班化教学无论从课堂组织形式,还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来看,都充满了师生创造性的活动,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体验和独立的探究,学习活动把更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3.教学活动及评价具有针对性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班级人数显著减少,每一位学生个体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思考及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也增多。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在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交流与支持下更容易获得成功。
教师精力是有限的,在原有的班级规模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小班化模式为教师多方面了解学生、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同时在同步评价方面显现出传统班级不可替代的优势。及时、有效、有针对性(或称个性化)的评价是小班化教学的追求,由于班额小,教师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关注个别差异,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5](P118)
4.教学方法的效率大为提高
小班化模式下,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学生策划、实施各种实践活动,如师生课堂对话、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
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凭借自己感性实践,才能充分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发展其智慧技能。传统课堂里,学生需要整节课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而,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使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化,逐步走出“静坐式”学习。小班化课堂容纳的是不超过30名的学生,这从空间上保证了儿童和青少年充分活动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6](P4~8)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凡是适用大班教学的方法,小班均可选择运用,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等。同时,活动、游戏法更容易得以有效开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
二、当前小班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理论研究欠缺本土化
1993年,江苏省江阴市两所小学进行了缩小班额的课题实验,成为我国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者。随后,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4]但就目前小班化的发展情况来看,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外国,没有真正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同时,大部分教师接受并实践的仍是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难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小班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逐步探索出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理论。[7](P323~324)
2.课堂活动过多,影响知识传授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常常设计更多的课堂活动,以突显小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情境表演等难度和幅度较大的活动。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过多的活动则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知识的传授难以保证。更重要的是,活动会增加学生情绪的兴奋,而让学生的心情完全平静下来再去接受陈述性知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这样的授课容易造成本末倒置,轻松有余而严谨不足。
3.班额减少,影响学生能力发展
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与教育,通常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班额变小后,学习和竞争的对象也相对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以往就很难提高。另外,在传统课堂里,由于学生数量多,思考的角度也会多,得出的新观点也更多,有利于丰富个体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反之,人数较少,班级凝聚力不强,当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就有可能场面冷清,响应者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起到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效果,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也很难得到培养。
4.管理模式灵活度低
小班的管理模式易形成两极化局面,当班额缩小后,有些教师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班级学生,与学生关系较疏远,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失去了小班模式的意义。同时,有些责任心强的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数少,就应该管理好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了然于心,有错必纠。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并不是教师管得越紧越好,有错必纠也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8]
三、个性化发展对小班化教学的新要求
1.创设适合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学情境
需要明确的是,个性化发展是一种尊重差异、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实现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的目标。[3](P56~60)
要实施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学习中心。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以学生为本位,为学生着想。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传统形式,也可以挂上一些学生自己的书法或绘画作品。同时,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室空间相应增大,学校可以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出动手操作的实践区和课堂学习区两部分。另外,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小书库;在教室的一些醒目位置,设置一张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荣誉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以激发进取心。
2.进行适应个性发展的教材编写及二次开发
小班化教学虽然已经在一些发达城市试行,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教材,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进行授课,影响了小班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地区,改变以往的课程编排,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刻不容缓。尤其是教材内容的编排设置上,要着力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避免过多、过满、要求一致所带来的乏味,要使教材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富于趣味性。
同时,无论使用旧版教材或与小班化教学配套的新教材,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二次开发”不是教师滥用权力更改或放弃教材,而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关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需要,进而对教材进行的合理整合重组。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应当成为 “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9](P10~14)
3.教学评价模式趋向个性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个性化评价以每位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为基础,按照不同学习者表现出的不同起点和学习特征,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此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6]
如今,教育评价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活动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活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动态的、多样的,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该呈现出个性色彩。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过于注重选拔和甄别功能的传统评价模式不再适用,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只是关注结果而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有导向的自由发展,保护学生可贵的“棱角”,让学生摆脱“产品人”的命运,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成就人的终身事业。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评价应该有如下的特征:其一,多元的评价取向。实际教学中,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评价标准往往不唯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知识掌握水平、语言组织能力、情感体会等。其二,多元的评价主体。可以由多人组织开展评价活动,建立多边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来充分调动评价对象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10]其三,多元的评价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各学科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理解,还包括学生的学科素养、情感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等。这就从根本上为促进学生全面的、适应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其四,多元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往单一的期中、期末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化评价。传统的纸笔测验是一种高效的评价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11]
4.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新要求
(1)准确、全面、充分理解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从目前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来看,尽管许多学校都赞同用小班化教育的概念,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对小班化教育的理解比较狭窄,违背了小班化教学的本义。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小班化教育的内涵。
第一,小班化教学不等于“小班”。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指班级规模的缩小,发挥小班的教育教学功能才是小班化教学真正的目的。小班化教学使小班由名词形式变成了动词,表示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第二,小班化教学不等于“小班教学”。小班教学侧重于课堂教学,它是小班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小班教学等同于小班化教学,会造成对小班化教学理解的片面化,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形成教育的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课堂效益。
第三,小班化教学侧重动态转变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产物,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理论,它伴随着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不断地追求其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与教育教学相适应。[1]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必须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学生观为理念,以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化、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为手段,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
(2)转变教学理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的能力和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
第三,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双方共同学习探索,教学相长。师生间交流机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把学生当做富于个性的人来看待。
(3)转换教学策略
第一,合作学习讲求“分工明确”。小班化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合作学习,具体指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这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何谓“有效”?即使得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在这个活动中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一组调查显示,当合作学习完全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时,效果比参差不齐的分组要差:在一个各有特长的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所擅长,都有话语权,即使学业成绩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被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小班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会组织,还要学会协调。
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组,为其筛选合适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教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12](P13)
第二,用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由于小班化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压力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减弱,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就更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洞悉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给予适当“刺激”,如为文静寡言的学生创造在班级同伴面前演讲的机会;给班级的“后进生”一个做值日班长的机会等。[13](P51~53)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互动教学。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互动策略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于讲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帮助和学习,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成功,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多角度的交流,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14]
结语
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小班化教学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虽然小班化教育的推广和完善仍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但在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它显然是有效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未来班级发展一个重要方面的小班化教学,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缩小班级规模仅仅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也更为艰难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把握小班化教学的精髓,同样,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取得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成功。如果说“小班”是这场改革的外在形式,那么,“小班”所包涵的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与适应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实践就是这场改革的内核所在。
参考文献:
[1]倪习龙.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其理论思考——以盐城市亭湖小学为个案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佚名.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ea7df0100z9xp.html, 2010,(10).
[3]唐善茂.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个性化发展与多样化教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4]邹硕.小班化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田洪宇. 小班化教学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平台[J].学园(教育科研), 2012,(6).
[6]周耀威. 试析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背景及其特征[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9).
[7]黄璜. 浅谈中国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1,(3).
[8]朱华贤.班级是否越小越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3-01-28.
[9]沈健美,林正范.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二次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2,(9).
[10] 李星,杨瑾,肖梦雄,徐晴.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评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11] 胡育昕.走向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EB/OL]. http://xypj.cersp.com/XMYJ/XGZL/CZ/200604/360.html.
[12] 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3] 李广全.小班化教育的构想与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
[14] 李玲慧.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N]. http://wenku.baidu.com/view/612944e01a37f111f1855b9b.html.
Vol.18, Jun. 2015
Small-class Teaching’s Innovation for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ZHANG Chaojun1, YANG Yaqiao2
(1.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College, Shanghai 200234;
2.Fuyang Humanity Resource and Social Secarity Bureau, Fuyang, Anhui 236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mall-class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world trend in the reform of middle and primary education. It also provides a way to promote every student with an overal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From the view of small-class education,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advantage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small-class teaching.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actice of small-class education including creating suitable situations of small-class teaching for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secondary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orting materials,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teaching evaluation,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mall-class teaching further.
Key words:small-class teaching,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practice requirements
作者简介:张超骏,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