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学习在语文课堂的实践策略
2015-03-01江苏如皋市搬经小学226500陈爱凤
江苏如皋市搬经小学(226500) 陈爱凤
浅谈“支架式”学习在语文课堂的实践策略
江苏如皋市搬经小学(226500) 陈爱凤
教师在了解学情、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搭建各种支架,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背景支架、方法支架、感官支架、实践支架等,让学生理解、体验、领悟课文内容,学会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 支架式 实践
“支架式”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或者提示,并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自主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这种学习方式摆正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凸显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支架式”学习呢?
一、提供背景支架,帮助学生主动理解
教材中的文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总有着其特有的背景。教师为学生提供这些背景,使学生在阅读、品悟这些文本时,能够带着从背景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倾向,加深他们对文本中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情节细节的理解,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切。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
生:老师,这么多的鸦片残渣流入大海,不会造成污染吗?
生:是啊,海洋生物会有很多因此而死去。
师:同学们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这很好!林则徐为什么没有环保意识呢?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再交流讨论,找到其中的根源。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去主动探寻历史背景,了解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知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这一倡议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样,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偏移,从而更充分地理解虎门销烟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二、提供方法支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并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能促进学生后继的语文能力发展,这就是“授人予渔”的意义所在。将方法与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结合鲜活的实例真正学会应用,促进他们能力的持久发展。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
(出示“他扯过草药,细细端详着,若有所悟……”)
师:什么叫“若有所悟”?
生:好像想到了什么。
师:李时珍到底悟出了什么?你能猜测一下,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应该想到这种草药可以治什么病吧。
师:从一个词儿开始展开想象体会文中主人公会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这是一个好方法。咱们再来找一个词儿展开想象吧。
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凭词联想”的品悟方法,并引领学生活学活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提供感官支架,促进学生深化体验
尽管新教材已经努力在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活实际,但是依然会有一部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接触不到、难以想象的。因此,为学生提供感官支架,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去感知文本内容,让平面的文字描述变得鲜活立体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体验。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
(出示“最宽广”“最壮观”两词)
师: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表达,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各种静态画面)
师:65年前,一个庄严的声音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
师: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从教师的主动呈现到学生的自主想象,教师为学生指引了一个逐步提升的感官支架,让学生的感悟由外到内,体验更加丰满、深刻。
四、提供实践支架,推动学生思维拓展
实践方能出真知。因此,要将实践作为支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思考、感悟去与实践相印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语文与生活擦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春联》一课——
师:春联与古诗、成语一样,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它也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
师:课后请同学们多多搜集春联,我们将在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和比赛。
师:同学们把自己和家长一起贴春联的过程记下来,写一写在节日里感受到的气氛。
教师通过言语渲染,引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通过搜集春联和记录贴春联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春联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2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