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深层原因及其破解策略①
——基于大学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视角

2015-03-01张继平刘博菱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阶层机会公平

张继平,刘博菱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深层原因及其破解策略①
——基于大学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视角

张继平,刘博菱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大学文化再生产是一个专断的过程,大学通过资本积累使文化再生产处于结构化的体系中。在社会差异不可能完全消失的高等教育场域中,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特征体现为城乡二元文化的再制、阶层隔离文化的固化和性别歧视文化的复制。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逻辑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高等教育制度不公平和高等教育价值不公平。用公平正义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铁律,需要铺设平等流动的文化再生产阶梯,形成合理竞争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凝聚共同成长的文化再生产目标。

高等教育公平;深层原因;破解策略;文化再生产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是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一种铲除社会不平等的制度。相反,它是一个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此类不平等正当化和永久化的重要手段。[1]布尔迪厄认为,文化是教育平等的关键所在,文化障碍则是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核心要素与深层原因。大学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也是文化再生产的机构。在文化再生产方面,人类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媲美的机构。大学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出身的成员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借以实现大学文化再生产。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大学之门还不能向所有人开放,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大学文化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仰仗参与者的天性,即大学文化再生产“必须通过实践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就好像这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习得的”。[2]正是对人之天性的依托,大学文化再生产与个体的家庭背景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此,在阶层不平等的社会中,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化特征,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出身的成员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大相径庭,大学文化再生产带着典型的专断烙印。更直接地说,不平等的高等教育制度本身就蕴含了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逻辑,占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会用制度化的方式将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固定下来,并在代际进行传播,以此为其子女谋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于是,大学文化再生产就按照弱势阶层被优势阶层以多少是合法的、多少是专断的和强暴的方式进行领导与掌控,从而形成了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铁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使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公平之本,需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来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铁律。

一、大学文化再生产是一个专断的过程

按照文化再生产的理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可以看作是人类生产的物质财富的遗产。法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ot Parsons)说,“文化是被传承的,它构成了一种遗产或社会传统”[3]。美国社会学家克伯鲁(Alfred Kroener)等人也认为,“文化由显见的和隐含的模式组成,这些模式是行为所具有并通过符号来传递的,构成了人群与众不同的成就”[4]。从文化再生产的逻辑来讲,大学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其有形的载体就是知识,人们可以借由高深知识的获得来提升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其无形的商标则是权力,人们可以通过大学文化的获得来积累资本,从而在社会等级认可中获得竞争优势。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获得一种大学文化,就获得了一种权力,也就获得了一种专断,所以古往今来的优势阶层总是努力通过资本积累对大学文化进行传承、传播和发展,这既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基础,也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本质特征。

1.文化资本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载体

大学文化再生产既有其有形的载体,也有其无形的基础。从有形的载体看,“文化资本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倾向与技能,此外个体的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对书籍、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品位亦属之”[5]。文化资本作为大学文化再生产的载体,通常以三种形式而存在:一是形体化形态,即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这种文化资本处于身体状态之中,即文化蕴藏于个体的教育、修养之中,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文化资本越丰富;二是客观化状态,即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而存在,这种文化在物质和媒体中是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起到物质传递的作用,个体对这些文化商品的占有量越大,获得文化资本的可能性越强;三是制度化状态,即文化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可以采取学术资格这一形式,在教育资历上得到清楚辨识,它使得文化资本摆脱了具体化状态的生物限制,能够通过教育机会而得以复印,父辈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辈身上的教育烙印就越深。三种文化资本以传承、传播和创造等方式进行再生产,往往具有很强的“代际效应”。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父辈的帮助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学文化,形成对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而弱势阶层子女则成为专断的对象。古往今来,那些出生上层社会的权贵,尽管他们与生俱来并不具有比出生于下层社会之人更高的天赋,其后天的努力也并不强于出生于其他阶层的人,却可以凭借父辈的资本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要阶层的存在,大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大学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专断史。

2.资本积累为大学文化再生产提供专断动力

文化资本在大学落地生根,才使得大学文化再生产就像“资本的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样,成为一个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曾经说,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条件,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泉。大学文化的发展也一样,也是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而得以再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活动中的文化再生产之所以能够进行,主要有四个依据:一是教学的行动,它借由文化专断的强制实行,并以专断的权力完成之;二是教学的权威,它是教学行动得以成功之必要条件;三是教学的任务,它得以让教学行动完成之;四是教育的系统,任何制度化的教育系统,都必须通过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存在的条件。[6]这四个依据借由大学文化资本的积累,实现大学文化再生产。位于大学文化再生产系统中的族群,无论从个体还是社会阶层来说,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大,其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其聚集资本的动力也越大,从而在文化资本的占有中居于优势地位。而可供他们支配的文化资本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也由此进一步发展起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取胜,使他们有机会追加投资,再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规模,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因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那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社会优势阶层,其子女在大学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通常能获得更多专断的机会,而这种专断又使其社会流动、就业竞争等方面获得更多专断的机会。因此,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逻辑,就是“马太效应”作用的结果,它与当代教育发展的“平衡之道”逆向而行,损不足而补有余,损不足以奉有余,从而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3.大学文化再生产处于结构化的体系中

文化资本积累掩藏着一个深层的结构,这个结

构由“惯习”、“场域”和“资本”三大要素构成,它们的合力构成了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机制。“惯习”是过去历史的整合,它来自于家庭、团体与阶级,其功能是增加文化组织、使文化再现,并自然地进行各类行动作为。“惯习”是一种既成的结构,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惯习使人们调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阶级的标准。从文化结构的功能来看,惯习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前提性要素,没有惯习的存在,大学文化再生产就没有逻辑起点和实践支点,也就不可能有公平与不公平的结果。“场域”是一种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位置间的客观组态,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根本性要素,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起引领作用,如引领文化向政治、宗教等方向发展。任何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文化再生产都是在具体的场域里进行的,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及普及阶段的大学文化再生产都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对大学文化再生产进行结构分析要在特定的场域中进行。“资本”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关键性要素,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这四种不同形式资本的等级秩序可以随着惯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场域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它们总是向着优势阶层的方向发生变化,使优势阶层及其子女在大学文化占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弱势阶层的成员及其子女不仅在经济方面受制于人,而且对大学文化符号的了解上也处于劣势。在社会和高等教育制度不平等的条件下,大学文化再生产始终处于一个结构化的体系之中,并按照优势阶层获得更多文化专断的逻辑行程而得以合法化。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之因:大学文化再生产的符号暴力特征

从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上说,大学文化再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暴力。所谓符号暴力,也称符号权力,是一种优势集团统治与支配弱势集团的象征权力——一种难以识别并得到承认的暴力。由于特权的存在,大学文化再生产的行动客观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它是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并通过客观上被承认为合法的教育权威来实施,从而决定了对教育行动合法性的承认。[7]在社会差异不可能完全消失的高等教育场域中,不同惯习和文化资本的人不仅在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权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存在很大差别,从而决定了大学文化再生产是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专断,这种专断通过文化再制、文化固化和文化复制的途径而得以实现,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和不公平。

1.城乡二元文化的再制:高等教育机会让位于城市学生

文化资本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筛选器”,也是文化再生产的“平衡器”,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社会功能,但国家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城乡经济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城乡考生在获得教育资源的经济基础上大相径庭,由此使得城乡考生的教育竞争力不平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受到侵蚀和稀释,教育公平培育失当与政府教育政策制度的城市化取向使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有明显地偏向城市学生的特征[8],农村考生在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虽然高等教育扩招为城乡学生均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城乡学生在进入不同类型与层次高校的机会上存在巨大差异,在部属重点高校,具有较强文化资本的城市学生占有较大的份额,而文化资本不足的农村学生则大量聚集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同时,那里也是贫困生的集散地;在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文化资本欠缺的农村学生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概率的博士教育机会,文化资本丰富的城市学生攀上教育阶梯顶点的概率比一个同样聪明并有同样学习动机的农村学生要大得多。不同文化资本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状况说明,大学招生文化是城乡二元文化的再制,即大学招生是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的一种专断,城市学生凭借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支配这种招生秩序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沉默的符号暴力”。

2.阶层隔离文化的固化:高等教育制度始终向着少数人

阶层固化是指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导致社会阶层间流动减少,父母的阶层地位决定子女的阶层地位和受教育状况,社会阶层结构如此代际传递,不平等在代际被固定下来。在社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通道日益狭窄。阶层结构的固化渗透到高等教育场域,使大学文化再生产成为优势阶层对弱势阶层的专断,“有钱有势者的子女成为教育的‘宠儿’,而无钱无势者的子女则成为教育的‘弃儿’”[9]。社会优势阶层可以依靠自己的钱势为子女选择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充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社会弱势阶层则相形见绌。“高等教育不再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渠道,反而成为‘阶层固化’的助推器”[10],主要体现为拥有更文化资本的国家行政领导干部、经理人员、知识分子等优势阶层的子女在进入部属重点大学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文化资本相对缺乏的产业工人、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弱势阶层的子女只能大量分布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在不同学历层次,具有较强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他们入读重点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机率要大得多。大学招生文化所显示出的阶层固化特征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实质上是在维护优势阶层的既得利益,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本为子女获得更多更好的文化专断,并使阶层优势通过文化暴力而得以传递。

3.性别歧视文化的复制:高等教育价值更加倾向于男性

文化资本是高等教育价值的直接反映,它不仅为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进入不同社会阶层的通行证,也为大学文化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我国传统的性别文化惯习将男女分割在两个不同的高等教育世界,女性一直被置于宗法淫威的底层,扮演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配角,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文化资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女性主义意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但相对于男性公民而言,这种进程是缓慢而低效的。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意识仍然潜在,高等教育场域对传统性别文化接近原样的复制,使大学在性别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不公平的作用,限制了女性公平地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机会。从大学的招生来看,女生主要分布在低学历层次和非重点院校,女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远低于男生;和具有同等才能的男生相比,女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也少得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不断增加,但在新增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份额中,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主要为男生获得,女生则成为弱势群体。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来看,性别仍然是女生就业的一头“拦路虎”,使她们在工作选择中际遇了种种不公平待遇,尽管国家强调用人单位要男女公平对待,但这种存在了多年的“潜规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打破,而且还有可能在各个领域延续。这些迹象表明,大学文化再生产不仅是传统性别歧视文化的复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性别歧视文化的强化,从而把女性和男性引向两个分离而不平等的高等教育世界。

三、用公平正义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铁律

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特征,就像“阿基米德支点”一样,既是消除已有不平等的价值准则,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城乡分割、阶层隔离和性别歧视方面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以公平正义为准绳,从机会公平、制度公平和价值公平方面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专断铁律,实现大学文化的和谐再生产,既是公民社会的强烈要求,也是大学发展的美好夙愿。

1.铺设平等流动的文化再生产阶梯,助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入学机会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道门槛,是促进不同族群学生公平向上流动的阶梯,也是消除城乡分割、阶层隔离和性别歧视的“最伟大的工具”,在打破大学文化再生产的符号暴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平等社会里,“衡量一个社会中的公民是否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公民是否有机会跨进大学的校门”[11]。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成为社会族群公平向上流动的阶梯,首先在于不同族群的学生还不能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还很低,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要实现不同族群学生的公平流动和社会公平竞争,就要充分考虑那些在文化资本上居于劣势的群体,给他们同等的大学入学机会。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教育公平的两项原则,有助于解决大学文化再生产的不公平问题。

第一个原则是平等原则,即每个人都具有接受各种教育的自由权利和机会。从这一原则出发,大学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财富,必须向所有人敞开,而不是眷顾社会上的少数人。第二个原则是差异原则,即在社会成员中确保处境不利者的受教育机会。罗尔斯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是形式上平等,它离事实上的平等相差较远,因为社会成员的天赋、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谓“天生”优势和社会优势只是武断的资源分配制度,含有必然的暴力性特征,只有通过从合作体系中通过社会协商的方法进行平等分配的同时对处境不利者进行补偿,才能实现事实上的公平。罗尔斯所秉持的公平观相当于要求我们,大学教育机会只有向弱势群体倾斜才能减少符号暴力,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大学教育要为弱势阶层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比如部属重点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等地的“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减少在当地的招生计划,结合不同省份的总人口数和考生人数,扩大在其他省份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放名额;又如将异地高考政策由“一律封堵”转向“有条件地放开”,从而促进全国的高考公平和教育公平;[12]再如通过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调整高等结构等方式积极创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

2.形成合理竞争的文化再生产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制度公平

教育制度公平是指通过建立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竞争的公正、正义和平等。公正性是大学教育制度的根本属性,也是大学文化再生产的终极目标。之所以要通过制度公正保障大学文化再生产的公平性,是因为“文化有一种似非而是之处,它通过约束人的行为而使人获得解放”。[13]大学是学术的场域,探索高深知识是学者的基本责任,也是高等教育入学者应然的诉求。为了确保知识的准确与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务真理的标准而不是个人出生的标准,对于选择知识传授的对象,不同文化资本的人均有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如果一部分人探索高深知识的权利被另一部分人剥夺,大学的神圣性、纯洁性就会被玷污。这即是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只要他们具备学术探索的条件,都能在制度保证下公平地享有这种追求复杂的、深奥的高深学问的权力。向着这样的教育目的,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本,而不是以文化资本为本,使大学成为一个成就学生地位梦、工作梦、收入梦、幸福梦和发展梦的殿堂。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术界是人人平等的民主政体,而是那些有才智的人的一统天下。也因此,建设以生为本和以学术为本的大学教育制度,并非大学之门没学术标准,而是面向那些有潜力掌握或掌握了高深学问的人。这是一种新型的制度文化观,这种文化观的重点不在于制度建设本身,而在于大学教育制度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其具体内容包括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以及制度文化对学生公平竞争感的唤起和创造性的激活;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在于解决制度施于个体的权利不公平,破除制度惠及个体的机会不公平,使全体社会成员能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高等教育资源,为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相同的机会,给每个人的地位变迁提供相同的机遇,让每个人的潜质开发拥有相同的空间。

3.凝聚共同成长的文化再生产目标,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公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再生产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是民族精神堡垒的建造和加固。大学作为文化再生产机构,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能赋予不同族群的人真善美的丰富内涵,[14]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的主体性需求和价值目标,推动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文化人转变,实现更高公平水平的高等教育价值。高等教育价值公平是学校、学生、社会等合力作用的结果,离不开彼此的良性互动。从高等教育价值公平的内在机理来看,“公平的教育创造公平的学生价值,公平的学生价值创造公平的社会价值,从而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价值链的有机统一,对社会整体产生巨大的价值力量”。[15]高等教育价值公平既强调入学机会水平,更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因为过程公平和就业公平是教育公平价值理想在社会领域的现实映射。[16]高等教育价值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和大学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内容,而大学文化是一种寓学生、社会等不同主客体于一体的关系性存在。因此,追求教育价值关系上公平公正,应该看重的是学生的学术标准与才能而非出

生。这种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打破文化专断,赋予全体学生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就业机会,尽管这个团体中的学生仍然有个体差异,但他们不因为家庭出身、父母阶层、性别差异而在学习和就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在这种价值追求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在大学这个“文化之家”里携手共进,共同成才。

[1]王宇朝.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与大众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J].江苏高教,2008,(6):30-33.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6.

[3]Parsons,Talcoot.The Social System[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1:15.

[4]Kroener,Alfred and Clyde Kluckhohn.C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63:181.

[5][6]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5.

[7][法]P.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刑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23.

[8]龙海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特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9.

[9]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

[10]刘宏伟,刘元芳.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社会资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11]张继平.大众化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的发展变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3):31-36.

[12]李木洲.高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44.

[13]眭一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7.

[14]李化树,吴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批判[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29-33.

[15]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26-28.

[16]翟春,刘庆宇,熊义.构建教育公平要重视就业公平[J].现代教育管理,2012,(7):42.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On the Deep 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y

ZHANG Jiping,LIU Boling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443002)

University cultural reproduction is an arbitrary process.By accumulating the capital of culture,universities put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a structured system.In a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where social differences cannot completely disappear,the features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production show as the binary cultural reprodu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the cultural solidification of class isolation,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There exists the logical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production,which leads to the ine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the ine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e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value.To break the university culture reproduction of arbitrary rule with fairness and justice,we need to lay equal cultural reproduction steps, form the rational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condensate the common growth goal of culture reproduction.

higher education equality;deep reasons;solutions;cultural reproduction

G640

A

1674-5485(2015)10-0033-06

2015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少数民族考生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机制创新研究”(2015-GM-024)。

张继平(1972-),男(苗族),湖北来凤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刘博菱(1992-),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阶层机会公平
公平对抗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怎样才公平
给进步一个机会
笨柴兄弟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