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组织首次显现国退民进迹象
2015-03-01徐匡迪
徐匡迪
公益慈善组织首次显现国退民进迹象
徐匡迪
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标志,中国的慈善事业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世纪以前,是以宗教为主的活动。
第二阶段:政府开始介入慈善组织工作。比如宋代、明清以来,政府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机构,并且占据着慈善筹资的主要渠道。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政府在各地建立了老人院、儿童福利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并先后倡导了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扫盲运动。解放初期我是初中二年级,曾经有三个月不上课,到农村去为农村的中老年人普及识字读本,那时候只要教1500个字,那三个月就不上课了,我们特别高兴,因为从来都是坐在课堂里被老师教的,现在我们去教这些伯伯、阿姨、爷爷、奶奶识字,积极性可高了。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金会组织纷纷出现,希望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商标注册,法律维护公益项目的做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专业化、法制化阶段。
第五阶段:21世纪以后,民间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相继出台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管理登记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条例,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民间化、法制化建设逐步健全的阶段。
2013年中国公益事业慈善界最显著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社会组织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实践相互作用,行政性计划慈善的旧思想逐渐淡化,公民公益开始进入这项活动的主流。同时,互联网公益、跨界公益等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更提高了民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
2013年社会组织登记改革措施实施,大量的民间组织在长期双重管理体制下难以登记注册和缺乏社会正当性的情况下获得了政策和法律的扶持。在登记制度的改革推动下,过去一年中社会组织比上一年增长了8.4%,从捐赠的角度而言,2013年民间组织领跑了中国的公募市场,公益与慈善组织活动“国退民进”的迹象首次显现,这在公益慈善史上很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将对未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3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需求的加大与购买力的不断增加,不仅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更预示着社团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我认为,今后的公益组织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网上的公益并不需要登记参加哪个组织,下载一个软件投票就可以参加,这就更广泛地打破了各个组织之间的界限,而且也打破了穷人和富人的界限。传统的观念认为,有钱人做公益,有钱人做慈善,好像穷人只是分享慈善的结果。现在公益是公众来做有益的事情,就是要大家参加,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中国公益事业。在中国公益事业不断创新模式和方法的今天,我们坚信中国的公益事业将会在不久的未来步入国际公益事业的前列。
(来源:和讯网,编辑部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