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下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重构
2015-03-01张俊
张 俊
(扬州市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生命关怀下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重构
张 俊
(扬州市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必备内容,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赋予学校体育由运动技能传授、体育知识传递、体育文化传播转向对人的生命关怀与教育。传统意义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因而必须向生命关怀、生活关照、生存关注的“三生教育”目标迈进。
“三生教育”;生命关怀;体育教学;教育目标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培养和塑造健全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近30年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滑形势依然严峻。[1]在我国进行的6次普查和两次抽测统计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极变化状态十分脆弱,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趋势依然未能得到遏制,甚至在多项指标上还不如中学生。在深入落实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在全面贯彻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2],强化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结合,从人的本位价值与社会存在意义重新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生存教育为关键、生活教育为导向的“三生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新体系。
一、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1.学生体质下滑,生存能力令人担忧
体质是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坚实基础。自1956年以来,我国在八次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演变中主要呈现出树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要素。我国自1985年首次开始每五年一次的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监测以来,至2010年共计监测6次,2012年与2013年又分别进行抽检,结果显示全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在身高、体重与胸围的生长发育方面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城市男生水平增长趋势明显。[3]然而,近视率持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趋势,肺活量、力量、耐力等指标积极变化依然脆弱,要在短时间内扭转回升难度很大。而且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很多指标上还不如中学生的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带来的不仅是学生个体的身体质量下降,基本生存能力、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下滑,也关乎着民族整体素质、国家综合国力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滑,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难言之痛,也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系民族长远发展、积极关注的国家要事。
2.课堂教学杂乱无序,评价体系参差不齐
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学科性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与连贯性不强等带来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大同小异,造成足球、篮球与排球等运动项目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空间的狭小,致使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多样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减少,也就带来体育教学课堂的千篇一律,教学场景处于“放羊式”的凌乱无序状态。体育教学氛围的涣散,使得体育教师的地位直线下滑,也常使体育教学的价值受人质疑。此外,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杂乱无序,导致一直都以身体素质测评与运动技能考试为主,也一度让体育课成为民众议论的“体质教育课”与“运动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关乎教学结果的评定,教学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立关系着最终教学结果的认定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体育教学价值观念的树立,因而,这些至今还未确定的体育教学要素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3.课程地位边缘化,体育教学价值观尚未确立
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现实中,体育理应成为塑造和培养健全人的必要内容。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在以分数论高低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体育也就沦为一种被边缘化的“豆芽学科”,成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必考科目的陪衬。少部分因体育优势能够升学的学生也至多被称为“艺体考生”或“特长生”,而不会视他们为一种自我生存能力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强力冲击下,体育的价值显现也就被主旋律学科和学生们的高升学率掩盖,体育的本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也自然而然成为课间、课外愉悦身心和调节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会从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力的健康延续层面去定义和审视,更不会将其置于整个学校教育的顶层和发展基础要素。教育体制的束缚和人才选拔的歪曲致使体育发展偏离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全面树立人性发展与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学校体育教学的生命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是从人的生命本真意义出发,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教育。[4]学校体育教学是从人的生存发展要求出发,对生命质量进行教育与提升的实践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社会结构与环境变迁视野下,生命教育将是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前提与根本。
1.学校体育教学生命知识目标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从体育教学本身目标定位向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转变,从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传授向学生生命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转变,体育教学知识目标应突破课本知识,从生命的构成与自然存在消亡过程不断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从而揭露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设置中,应充分结合体育、健康、卫生等多学科知识,从身体质量与生命延续出发,构建起体育教学生命认识、生命自然过程、生命存在与发展规律的目标体系。身体是人生命存在与维系的直接表征,从生命知识的视角认识和提高体育教学的目标构成将对体育课程的本真价值和体育教学的生命意蕴起着积极作用。
2.学校体育教学生命能力目标
体育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育实践活动。体育教学过程涉及个体、群体、组织、环境、氛围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参与主体的关系融洽度,学生身心规律的掌控把握力,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参与、情感等多元化的目标实现,而在“三生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要树立生命能力教育目标,提高课堂内外学生与自我、他人、团队、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生命的发展能力。
生命能力是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的能力,是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从体育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生命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指通过体育教学,运用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强化身体内部结构功能的正常科学运转,提升身体质量,在自我参与、团队协作、认识自然与社会适应中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体育教学生命能力目标应包括学生个体身体质量目标、生命内部机能目标、生命活动能力目标和生命发展潜力目标。身体质量只要涵盖现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相关评价指标,生命内部机能是主要基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对机体机能的综合评价,生命活动能力是针对学生运动能力、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生命发展潜力是主要就学生将所学习掌握的基本生命知识对其生命维持和延续的预测评估。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能力目标的达成,不仅是对新课程教育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在教育回归人的本真意义下体育教学的学科属性凸显和教育价值生命关怀的重要体现。
3.学校体育教学生命价值目标
受制于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以及人才选择的唯分数论,学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承受着各方争议,对其教育价值和人的全面塑造功能都只是纸上谈兵,呈现出知行不一、说做分离的窘境。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教育知识信息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技能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学后的就业生存等现实背景都给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压力。体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的生命存在、发展与维持视为一切目标的重要核心要素,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能用所学知识去照顾家庭,善待家人,孝敬父母,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生存教育目标
生存教育是为学生获取生存基本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维系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起良好的正确的生存观念。[4]生存教育是维系生命的基础,是发展生命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学校体育教学应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出发,提升生存意义,明确生存价值,建立生存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生存观,提高生存质量
生存通常是指生命系统的存在和生长,主要包括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也如生命系统一样,在由各个生命共同生存的环境之中,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维系着生命存在。体育课堂是以身体练习手段教会人运动技能,从教学过程体验人类基本生存能力的实践过程。例如个人的挑战与拼搏,与队友的密切配合成功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团队的协作展现集体主义精神,等等。体育教学在培养和塑造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上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在运行方式的创设和结果检测上也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通过体育教学的生存教育目标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理解生命的本真意义,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珍爱自己,确立远大的生存理想。
2.建立个体生存追求,选择正确生存方式
体育是一门集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灵活掌握运动技术,终身受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团队配合、英勇善战、不怕困难、敢于牺牲、集体主义等多样化的生存意义,也正是这样的体育精神和魅力才让体育的深远意蕴长期受到各个学科的一致认同和赞赏,也才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学生体育参与态度和行为、意志品质培养、和谐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体育道德列为课程教育目标,这正是在生命关怀下对学生个体实施生存追求方式的方向导引。体育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身身心特点的生存追求方式,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整认识自己、了解自我,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实践中,在亲近自然和社会化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追求方向和生存方式。
四、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活教育目标
生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常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不断深入实践生活过程,获取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追求实现幸福生活指数的教育。[5]体育教学中的生活教育目标是指体育教学生活化,这是体育作为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也是在全面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所在。
1.认识生活意义,理解生活构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深入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把生活与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思索。生活过程就是生命体的活动运行过程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等。学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融入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认识生活意义,理解生活的基本构成,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体育教学要将生活事件纳入教学内容,充分展现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功效,不断培养学生的生活教育观。
2.提高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学校体育教学课堂能够将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在教学中重现,能够将生活的物件置于体育教材应用中,能够将生活中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加以提炼,体育教学可以为实施生活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空间。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以生活为教育,将知识技能培养转化成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将自主学习与创造性学习转化为生活的基本能力,将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纳入基本生活习惯。从言行统一、说做规范、知识技能转化开始,将学生个体纳入社会生活系统之中,不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出发,让学生学会感恩,勇于奉献,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成长。
3.学会正确选择生活,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生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不断引导与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处理生活事件。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将教学情境置于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学会正确选择生活,学会在生活中独立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以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学习生活中重现的个体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组织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选择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应用“三生教育”理念不断灌输和传导,在浮躁的现实生活背景下,能够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付出与回报、学习与工作、收入与消费、享乐与奉献之间的生活关系。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堂内外、课程之间的关系视作生活内容关系构成,培养学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意识和独立生活、创造生活、幸福生活的实践能力。
[1]袁贵仁.扎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4-07-30.
[2]张杰,杨在宝.浅论小学“三生教育”的内容及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2(33):36-39.
[3]唐开锡.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45-47.
[4]李亦菲.对三生教育的目标解读——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EB/OL].[2014-12-01].http://wenku.baidu.com.
[5]汤珍云.生命在场: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2):40-42.
[6]于德法.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8-40.
[责任编辑:陈学涛]
G633.96
A
1002-1477(2015)06-0061-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6.017
2014-12-08
张俊(1977-),男,江苏扬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扬州市名师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