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新宣传
——新趋势下利用新媒体服务宣传工作
2015-03-01宋昌发
宋昌发
(广州市网络舆情信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45)
新媒体 新宣传
——新趋势下利用新媒体服务宣传工作
宋昌发
(广州市网络舆情信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45)
新媒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形式丰富多样等优势,但也因为信息源复杂化、传播内容个性化、信息结构碎片化、参与者非理性化等问题对宣传工作构成了挑战。宣传部门及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正确应对新媒体挑战,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宣传工作,提高宣传工作成效。
网络;新媒体;舆论;宣传
1967年,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新媒体即是“网络媒体”。后有学者定义新媒体为“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个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国内学者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也就是数字媒体或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中互联网实验室将新媒体定义为: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广播和卫星通信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视频音乐播放器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是一个历史范畴,自诞生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扩展,从web1.0到web2.0时代,从计算机网络到移动互联网,从传统网站到当下的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不断有新的形式和内容。
一、新媒体改变了我们的存在
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的信息传播形式。美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技术。正是传播技术的变革,从物质到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对新媒体的影响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新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传播语境的改变(传播语境的“碎片化”)、传统话语权的解构(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全民出版的自媒体模式)。[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其影响特征也在不断被总结。当下的新媒体特征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搭建了新的媒介平台。互联网为所有的媒介都提供了具有兼容性、多样性、大容量的交换平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且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于是,各类网络主体不得不将新媒体平台视为一块战略宝地,与他人争夺之。第二,速度改变了空间。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其传播速度已经有了质的跨越,从传统报纸到网络,就是从出报再看到网络发布即知;从传统静态网页到微媒体,就是从网媒管理者发布即知到任何终端使用者的发布即知,时时传递与分享成为新趋势。新媒体的这种“即时”传播,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递,打破了空间限制,重塑了人类交往及社会关系。第三,受众范围难以确定。新媒体下的信息一经发布,其受众范围也将难以确定,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和任何信息的发布者、接收者、传播者;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阅读信息,也可能还没有阅读旧信息就被新的信息所覆盖,或者已经被修正、被删改、被再造。尤其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传播中,“转发”效应让受众更具不确定性,现有管理机构也无法确定信息传播的具体范围,依靠传统的控制传播渠道影响舆论的方式难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第四,话语体系被重构。新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最具革命性的是颠覆单项传播,实现双向互动传播。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创造者、发布者、传递者,传播网络中的参与者角色改变,进入“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介。“互动双向传播改变了信息传递结构中双方的地位,中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2]在这个传播场里,居高临下、命令式的信息发布难以被接受,受众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选择性”的使用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作用。尤其是人们对快信息倾向和多元主体作用导致的“碎片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完整传播的模式,受众阅读到的信息可能只是一个边角或者一个被放大了的观点,经过媒介放大使局部覆盖整体,甚至掩盖了真相。第五,新技术不断创造新媒介形式。从简单的信息获取渠道到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再到QQ通讯、博客分享,再到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网,从官方网站到官方微博、微信,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摩尔定律”的适用使人们的媒介参与方式不断改变。任何一个不知与时俱进的参与者,注定会有被动的一天。总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传播的思维方式上”。[3]
二、新媒体挑战传统宣传方式
“互联网凭借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开放度高、交互式活等独特优势,为党的宣传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手段,为宣传工作开辟了网络阵地,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平台。”[4]新媒体在增强宣传工作吸引力、拓宽宣传工作辐射面、提高宣传工作实效性的同时,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一是多元传播渠道难以管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研究提出的“沟通的位差效应”阐释了现代沟通模式的转变。沟通的位差效应即是: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新媒体实现的正是一种平行交流,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实现有效的互动与交流,沟通方式更受欢迎。通过网络,不但可以即时实现信息告知与公开,还可以通过受众面广形成舆论压力。实践证明,网络反映已经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诉求渠道。人们的信息反馈方式越来越依赖网络,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写信等方式日益减少。
但是因为沟通障碍、误读误解等原因,负面信息也造成了更大破坏。尤其是,管理部门对各种新媒体渠道已经不像对传统的报社、电视台以及几家主流网站那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及时管控。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正是这种分散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传播途径,除了各种官方网站、主流门户网站,还有电子杂志、移动终端、微博、微信、BBS以及各种社区论坛、社交网站,可以面向所有人,也可以面向一定范围内的参与者(如“朋友圈”)。结果就是信息传递开后,政府管理者难以应对,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所有渠道。茂名PX项目事件、杭州垃圾焚烧厂事件就是鲜证。在社会敏感事件发生时,官方舆论场与网络(民间)舆论场往往不同步,由于体制的原因可以及时控制报纸、电视台等并让其引导舆论,但是因为传播渠道的可选择性较大,人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讯,甚至质疑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
二是新媒体异化扭曲原始声音。新媒体对信息阅读方式最大冲击就是“浅阅读”,人们追求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资讯,“关键词”成为信息焦点,甚至通过标题判断信息内容。“浅阅读”直接导致信息的不完整,即“碎片化”。“碎片化”指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散的小块,用在新媒体语境下,“碎片”主要用来“比喻在网络环境下,思维越来越零化、跳跃化的网络使用者”。[5]碎片化破坏信息完整性,“事物整体风貌被打破,细节先于整体出现,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6]在新媒体下,意义被解构,意思比意义更重要,人们更关注字面信息而忽视信息生产者的意图、信息的原始真相,拒绝“深度思考”,不再坚守质疑精神。这种异化了的信息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人们在各种信息的包裹下将各种信息臆断性联想,然后根据自己的价值取舍或者感性反应作出判断,真相不再重要,想表达什么才是关键,原始声音被异化,甚至被娱乐化、庸俗化。
三是参与者非理性混淆信息。新媒体缺乏传统媒体的编辑制度,比如报纸的内容是经过系统筛选和整理的,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新媒体,尤其是微媒体的信息发布缺乏这一套规范体系,缺乏理性思考和逻辑规则,情绪化、片面化、偏激化,甚至极端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成为网络非理性的负面结果。网民非理性主要表现在诉诸权威、诉诸群体、诉诸反权威和诉诸个人情绪。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群体容易盲从于权威,在微媒体时代,大V、意见领袖受到普通网民的关注和敬仰,甚至是膜拜。薛蛮子当大V有做皇帝的感觉,就是群体迷信权威的表现。当一个社会群体集体表达某种社会诉求时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权力结构中处于被动的一方更易获得认可和同情。在医生与患者、城管与小贩的对立中,社会舆论往往不关心真相,只对公权力表达抗议。由于过去社会结构和传媒渠道的限制,民众的一些诉求和意见表达被限制,“信息饥渴”之后信息泛滥导致“信息霍乱”,而且超乎理性的要反抗权威,新媒体正好提供了反对权威、质疑权威、否定权威的“发泄通道”。在垃圾焚烧、城市PX项目等紧张关系发生时,民众基本上持一致立场,认为是政府不负责任损害民众利益,而对垃圾焚烧、PX等缺乏理性认识,这种社会群体惯性心理在政府公共决策中造成很大障碍,甚至影响到城市公共利益。民众的短期聚集,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很容易造成无理性的效应,而这种短期聚集的群体最容易滑向非理性的陷阱,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的,“群体的深信不疑具有宗教情感固有的特点——盲目服从,执迷不悟,以及一心狂热地布道”,[7]“在心理学意义上,群体只是暂时的,当作为集体成分的异质因素合在一起时,一个新的生命开始诞生,像一个有生命特征的细胞一样,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与单个细胞的特点完全不同。”[7]即使个人并未受到他人信息的影响,但当自己受到刺激时,也会非常情绪化地表达出对某个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不满,直接引发一场网络谩骂和人身攻击。通过这些非理性的放大影响,事件原委已经不重要,而是个人想表达什么主宰了舆论的关注点。
四是网络虚无化直接冲击道德底线和舆论规范。在众多网络言行中,虚无化是最“润物细无声”的,不像谣言、侮辱、诽谤等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言论虚无化是道德问题,但是又很具破坏性,会让社会失去核心价值观,冲击社会主流价值,导致道德危机,破坏社会舆论规范。2010年前后经策划的凤姐事件、犀利哥事件,2012年,网络质疑雷锋事件,“揭露”雷锋助人是为了赚钱、雷锋捐款是贪污所得等。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和包容的社会,质疑历史事件、宣传娱乐,是个人选择问题,但这种选择会在“浸润”中破坏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公德,最终让人们无所适从。一些历史事件的庸俗化、娱乐化消解人们的历史认同和社会评价,破坏的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地方政府、一个行业,而是民族精神。
三、新媒体应是新宣传的新平台
拉斯维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中写道:“宣传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留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控制意见。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或有集体中的其他条件,控制舆论和态度。”从符号学的角度,宣传是通过符号表达意义,符号只是一种工具,应该关注的是符号的指征内容。英国学者飞利浦·泰勒认为宣传就是“有意图地说服人们按照理想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宣传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作用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不能以量化标准来衡量,其作用体现在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当中。
新媒体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也影响着宣传工作的方式和理念。如何让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提升宣传工作的新平台、新渠道,尤其是质疑雷锋事件、薛蛮子事件等考验着新媒体下的宣传工作。
一是认识新媒体规律,积极拥抱新媒体。新媒体是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利益驱使的必然。宣传工作者要认识到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性,正面待之,拥抱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提高网络化时代的思想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能力,以新思维、新方式解决新问题,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宣传工作。要求宣传工作者要把握好时度效、注重互动性,坚定原则性。
对正面的传播内容,要利用新媒体宣传和推广,影响更多的受众。对负面信息,要利用自身权威性、第一时间介入的优势,忠于事实、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开诚布公地予以回应。无论是应对积极还是消极的网络信息和社会事件,要坚定原则。立场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是第一问题,价值观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同时也要具有人文情怀,这是一种形象和态度,尊重、互动,体现平等的信息传播结构,尊重他人也是一种自信和气度,可以此赢得信任和支持。
二是注重价值塑造,培养社会认同。价值多元、快节奏变化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滞后往往导致价值真空。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对这种价值真空的“填充”,塑造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培养应通过典型来实现,避免单纯的理论建构。“发现并宣传正面人物,不仅回答了社会关注、公众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而且能发挥其特有的‘引路’和‘示范’作用。”[8]政府的典型塑造培养的是社会公共价值观认同,比如道德家庭、公益人物等。
但仅仅通过官方塑造还不够,还需要民间参与。国家塑造的人物,是从整个时代主旋律、意识主流和宏观层面把握的,很多典型人物和事件与民众距离较远,民众缺乏深刻感受。微观层面,一些单位、企业的典型就更生动、更具体。在当代,社会人已经取代单位人,社会人更注重自我感觉和亲身体验,一些社会主体机构(单位、企业)如果能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塑造和宣传自己的典型,对其成员个体更具感染力,也更易于感知和接受、模仿并努力超越。
三是注重阅读体验,重塑传播语言。语言也是一种权力,福柯的这一理论影响了20世纪及至今的文学批评和社会学研究。在新媒体中,受众对语言的感知力越来越敏感,新媒体下的宣传必然要关注这种语言结构,预见可能的语言解读,尤其要避免可能产生的过度解读。在传播语言方面,命令式、绝对化、强硬化的语言不但不受欢迎,还容易受到网民质疑和批判。宣传语言要摒弃官僚思维,运用社会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告别官话、套话,采取灵活、充实的沟通方式和丰富的语言内容,淡化官方语言。在媒体宣传中,应根据不同场合、客体、内容和目的,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无疑,新颖、鲜活的语言更容易被记住,这也是一种文化活力的体现。
四是注重形象建设,提升公关水平。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了解信息最直接、最迅捷的渠道就是网络。因此,网络形象成为一个单位、企业的印象窗口。不断丰富的官网设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开通,体现出一家机构对新事物的感知度和对公开形象的关注度。官方网站的页面设计效果,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标准和文化风格,读者通过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受去判断该机构的机构精神、人文氛围,党委网站、政府机构网站和公司网站从行业上就体现出鲜明的不同取向。一个呆板、信息陈旧、简单粗糙的网页会被人推断为机构缺乏活力。在微博热之后,平安北京、广州发布等赢得了网络好评,而各类“僵尸微博”引来质疑。形象是外表工作,但不注重这种外表设计,在新媒体下往往被人遗忘和质疑。
五是关注微媒体,提高舆论感知力。“微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平面媒体和电波媒体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智能终端、网络传输、移动通讯等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9]微媒体具有即时互动性、海量信息、关系化、分众化、个性化、融合性、整合性与超文本性、随意性等特点。微媒体的信息推送、公共服务账户、群体聊天平台锁定了广大的用户群,通过微媒体已经可以掌握全天和及时的新闻资讯,报纸要在次日看到,网页要开电脑,而微媒体与手机的结合使用户醒来就可以看到。不把握微媒体动态,不利用微媒体优势发挥影响力,就会导致主流意识和声音在几亿网民中的缺失。
通过微媒体提高舆论感知度,了解舆论最新动态。微媒体转发和意见领袖的“魔弹效应”会让一个几十字的信息像病毒一样扩散,2013年江苏阜宁微博造谣导致全城大逃离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广东省因为单独二胎政策引起的准妈妈卫计委“散步”就是从QQ群散开的。微媒体的发展使政务微博、官方微博、机构代表人物个人微博微信、公共微信号应运而生。
新媒体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塑造了新的生活理念,重塑了个体的存在感。网络是一个社会生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现实生活的空间延伸,其发展和信息来源于现实社会也作用于现实社会,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作了一个定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争取新媒体话语权,引导宣传舆论,需要在信息内容、传播规范、体制构建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需要整合整体社会资源,发挥各层面的宣传作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意见领袖到普通个人;需要公民意识的塑造,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1]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
[2] 栾轶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 鲜鹏.新媒体的兴起对党的思想舆论工作的影响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9.
[4] 本书编写组.党的宣传工作操作方法与创新实务[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36.
[5] 栾轶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1.
[6] 李玲.新媒介传播中的浅阅读现象[J].电影评价,2007.
[7] 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陈天群,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58,17.
[8] 薛国林,等.形象塑造与社会认同:正面人物宣传报道的社会效果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7.
[9] 严宏伟.微媒体舆论引导策略·方法·案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8.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