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助写电影语言新篇章

2015-03-01宋东亚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长镜头弹幕胶片

宋东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数字技术助写电影语言新篇章

宋东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语言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对电影语言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有学者将之视为电影艺术的第三次变革,它使电影画面更加丰富、动作音效更加真实,但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电影理论,带来了电影语言的突破与创新。

数字技术;电影语言;弹幕

彭吉象认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总共有三次大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大变革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而第三次大变革就是从20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的直到现在依然在继续的“数字技术革命”。而第三次变革带来的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前两次变革之和,且远未结束。

一、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理论

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论。他认为摄影应该完整展现生活中的空间和事件发生的过程,保持电影的真实性(他本人称之为“景深镜头”),摒弃蒙太奇将电影的时间和空间剪辑拼贴以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进而影响观众思考的方式。克拉考尔则在电影的现实性上提出了更加“极端”的学说——照相本体论。他从照相术出发,将电影看作是照相的外延,电影画面是一张张相片的流动,真实地揭示和记录我们生活的世界,展现生活本真的面目,那些虚构故事的类型片都被归为“非电影”。

(一)长镜头不一定是“长镜头”

华语电影《云水谣》开头便是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而这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其实是8个镜头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完成的,为了使这8个镜头连接成一个连贯顺畅的长镜头,需要对每个镜头拍摄的角度、人物的调度、画面构图进行精心设计。这种制作出来的长镜头在现代电影作品中大量存在,打破了“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拍摄长镜头的传统做法。

(二)虚拟美学“破坏”真实美学

克拉考尔的“照相本体论”是严格限定电影画面真实性的学说,强调对生活的绝对忠实。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逐渐创造出“虚拟美学”,虚拟的对象是真实,即电影观众欣赏的是“非真实的真实”。《变形金刚》中威武的汽车人闪转腾挪,为正义而变身,充满力量,与对手的打斗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认为银幕上的汽车人是假造的,可见美妙的虚拟的视觉呈现着实是对真实美学的挑战。

二、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增强,观赏性提高

(一)动作场面大量增加

电影里带有动作的场面变得越来越多,和3D技术的应用脱不开干系,而3D技术的发展又和现代人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密切相关。一部3D电影在一般情况下比2D电影更受欢迎,更容易取得高票房,原因在于3D电影一般会有更多的动作场景,场面震撼、音乐特效真实,且只有在动作突出的情况下,才会有出画入画的立体感,给观影者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

(二)特殊镜头或罕见画面的实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3D电影都是以动作元素为主,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团队用一年的时间通过计算机制作出来的黑洞全景图,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了不常见的天体或冰封万里或巨浪滔天的外星景象也令人震撼。这种罕见画面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

(三)画面更清晰、声音更保真

在数字技术不成熟时,数字电影的画面常常被批评失去了胶片的质感和色彩的饱和度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画面的清晰度和声音的保真度逐渐超过胶片电影。“2007年RED数字摄影机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分辨率达4K(4520×2540)像素的数字摄影机——RED ONE,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数字摄影技术正在快速向2K、4K甚至6K分辨率发展,超越胶片分辨率将指日可待。”[1]不仅如此,数字电影在发行放映中可以反复数次放映而没有胶片电影会受到磨损的情况,画面清晰度保持不变。

三、数字技术使电影成为语言有了可能

全世界人民使用的语言有几千种,但成为语言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首先,既可以表达一般性的意义也可表达具体的物象。其次,语言有基本单位,即语素。最后,语言的最基本单位的意义是比较确定的。而影视语言最大的问题便是不好分辨出其基本单位,而且它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影语言真正成为一种语言的可能性变大了,正如王志敏所说,“既然计算机可以创作出任何能够想象得到或曾经看到过的影像,也就意味着电影可以不再用摄影机和胶片来拍摄并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而是可以‘做’出来的,那么,至少在这个意义上,数字电影之于现实在某种意义上站到了同文字语言之于现实的同一个水平。”[2]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电影可以描绘现实,而且是自如地或真实或虚构地描绘现实,拍摄一部电影如同写作,可以把现成的“字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这样看来,电影成为语言是完全有可能的了。

四、电影语言或有新元素

2014暑期两部颇有争议的电影上映——《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其中前者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影院,更是推出了“弹幕电影”。这是把弹幕视频第一次搬上银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就连普通民众也纷纷在网络上发表对弹幕电影的看法。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发表对情节、人物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可以出现在银幕上“与人分享”。有些人视弹幕为破坏电影画面完整的因子,是对电影艺术的践踏,完全应该摒弃,但我认为,弹幕的出现是时代潮流使然,它能否长远走下去是要看市场接受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弹幕也是观众欣赏的对象之一,被弹幕叠印的画面或许早被观众熟知,甚至有些观众还不知道电影的完整情节,他们就是为了看弹幕。弹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的人在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在寻找和自己有共鸣的人的工具。这样看来,弹幕也许会成为电影画面的新元素,它叠加于画面之上,又能走进观众的心中,是网络时代人际联系更紧密、心灵更孤独情势下,连接心意相通之人的有效工具,是时代所需。

五、结语

数字技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尚未结束,就已对全世界影迷的观影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这种形势继续发展下去,电影语言还可能继续增加新的元素,变得更加厚实,而且使之变成一种真正的语言也有了希望。

[1] 朱觉.电影数字化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影技术,2008(02):5.

[2]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5 .

J904

A

1674-8883(2015)18-0261-01

猜你喜欢

长镜头弹幕胶片
# 如何评价复刻版徕卡 M6胶片相机?#
No.8 胶片复兴使柯达公司产量翻两番
HOLLOW COMFORT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弹幕”防御大师
开化长镜头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浅谈实验影像中长镜头的运用与表现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