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的社会心理分析

2015-03-01张雅文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郭美美猎奇丑闻

赵 健 张雅文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网络舆论的社会心理分析

赵 健 张雅文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舆论带来新的传播渠道和人员组成,微博、微信等终端的日益流行更是为网络舆论的兴起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促成舆情危机爆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以最近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例,着力分析网民的社会心理特征。

网络舆论;网民;心理;疏导策略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在网上获取知识、娱乐消遣,以成为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网民甚至成为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的讨论者、参与者。网民心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网民心理研究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洞悉网民的心理特征对于正确引导舆论意义重大。

一、渴求真相心理

2015年6月20日下午,一起发生在南京的车祸,短时间内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常左转弯的马自达轿车,车上两名年轻人当场身亡。随后,南京市公安交管局发出两份情况通报,确认肇事司机闯红灯引发事故,但排除肇事司机酒驾、毒驾嫌疑。那么,肇事司机为什么会在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在市区内如此疯狂行车呢?这成为受害者家属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随后,多家媒体参与报道此事,但各家媒体的报道内容却出现了多个版本,有的甚至与警方提供的消息大相径庭。9月6日,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称,肇事司机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病是陌生的,所以不少网民难以接受这个说法,并质疑这是在偏袒肇事者。

每个人都渴望真相水落石出,渴望得到公平正义。但是,当公众面对的是碎片化的信息甚至是相悖的信息时,就不得不对真相进行追问,如果官方不及时消除民众疑虑,势必会引发公众对真相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使更多的受害者不再磕头哭告找青天,而是借助各种媒介,呼吁广大网友关注,唤起公众对真相的渴求,网民的舆论使其事件的传播效应急剧放大,渴求真相的心理和维权行动从网络中获得了最大化的助力。

二、非理性心理

2015年9月3日,台湾歌手范玮琪因在微博晒出儿子照片,被大陆部分网民质疑不关心阅兵和抗战胜利纪念日。网友见范玮琪没有发任何相关消息,纷纷在其微博下评论“阅兵耽误你晒孩子了,真是对不起”、“别人都在看阅兵,你在干什么?”在这样的纷纷指责下,范玮琪不得不删掉微博,随后发表道歉声明,说道:“真是对不起,因为分享了一张儿子的照片,让大家不高兴了!”这并不是网民第一次与公众人物产生冲突,在天津大爆炸后,马云微博已沦陷,其评论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有钱,为啥不给天津捐款,鄙视你”,“马老板,人家都捐款了你咋回事”,“花了十几亿买豪宅,不捐几亿对不起中国首富的地位”,“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每当出现重大舆论事件,大量网友都会带着某种宣泄情绪,在网上大肆赞美或是无端谩骂,更有甚者,针对网络事件在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例如,2008年我国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将事件主角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统统公之于众,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困扰甚至伤害。这种类似于网络暴力的背后是非理性的网民心理在支撑。这种现象反映了近年来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失范的迹象。而这种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对于网络的匿名性描述得很精准的一句话。一旦出现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匿名性合法不责众的心态使大部分网友站在所谓道德高地上,对持不同看法的网民进行强烈反击甚至是叫嚣辱骂,最终沦为一场网络骂战。在网络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网民的非理性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猎奇心理

网民的猎奇心理主要体现在对公众人物特别是娱乐明星私生活的窥探上。明星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公众注意,特别是关于恋情、婚姻等方面的新闻尤其吸引受众。多次拍到过明星私生活的卓伟有着“中国第一狗仔”之称,今年1月27日晚,卓伟的风行工作室发布陈赫和张子萱拥吻视频,视频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陈赫的好男人形象轰然倒塌。于是,众多网友开始在陈赫微博下留言,绝大多数是谩骂和叫嚣,并扒出其前妻的微博,甚至设计出一条所谓的“陈赫—许婧—张子萱—杨一柳”的“微博观光路线”。在这个事件中,网民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此事曝光之后,卓伟在新浪注册微博,目前粉丝数量已涨至202万,正是网民的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才使娱乐记者如此的风靡一时,受人欢迎。

网民的猎奇心理还体现在对丑闻的炒作上。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郭美美、赵晓来开设赌场一案。2011年,郭美美曾在微博上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大肆炫富引发关注,随后,郭美美凭借贴在身上的“炫富”“干爹”等标签,一次次的对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丑陋面进行炒作,并成功吸引公众眼球。在这些炒作内容中,不少是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例如,贪官污吏、贫富差距、红十字会等等,郭美美利用公众对这些话题的敏感度,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研究员张磊博士认为,之所以流行炒作丑闻,和目前大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负面、丑恶的信息有着更大的接受度。在利益的驱动下,炒作丑闻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且廉价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一市场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知名度,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恶名。而广大网友对这样的炒作时刻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无形中推动了丑闻无下限的炒作。

网络舆论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受众心理为基础的,而受众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他们仇视腐败、渴求公平和真相,对新鲜事物充满猎奇心理,也会陷入一种非理性的集体狂欢。因此,对于受众的复杂的心理特征,要及时拓宽官方信息渠道,加强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促进舆论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 程慧.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网民心理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8).

[2] 张宇.网络推手为何爱炒丑闻?[N].北京晚报,2014.

G206.3

A

1674-8883(2015)18-0253-01

赵健,河北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郭美美猎奇丑闻
小狗猎奇
小狗猎奇
槐花鸡蛋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造车这些人,谁还没点黑历史 汽车公司不想回首的11起丑闻
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
郭美美 涉赌被诉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澳大利亚:“走地”肉类再曝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