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2015-03-01谢明琨
谢明琨
(长春工业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谢明琨
(长春工业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将“人”放在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完善化的同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般人的本质实现”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贯穿并内化于整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摒弃了由于社会性质或非科学发展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以至于个体沦为不断从事机械性劳动的工具。而素质教育正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单纯是剖析发展,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作为人全面发展理论的前提,认为自由才能使人全面发展,而教育又是引导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久远,从孔子的论语到大唐的开元,教育随着封建王朝时期的巅峰迈入了明清时期的桎梏,闭关锁国造成了教育的滞后,也使封建社会油尽灯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单纯的物质基础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弱化,形成了机械型模式教育,使个体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模块,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然而人的片面发展不可能单单地表现在社会生产上,以人的片面发展为方向的教育体制反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违背了人的自然发展,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本性和权利,也最终因个体失去劳动价值而被抛弃。良好的教育引导和激发人的创造性,使人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两千年的封建思想尚存,加上国家经历了战火的洗劫,教育更是无从谈起。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充分明确了我国已经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这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这意味着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吟诗诵读,它正在变成引导个体全方位发展的更具科学性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其中,从人的本质出发,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放在首位,倡导自由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使人才从单一机械的技能表现变得系统化、多元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基础,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引领教育向更科学、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向发现发展,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性,使教育不断地向适应受教育者的方向发展,不断地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教育科学性的最好体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体系完善
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而教育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落后的教育体系必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教育通常被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个体的成长与这三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光靠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才能促进教育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系,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对特定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性,主要以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传授为内容,学习的目的大都是通过考试,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等客观因素制约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衔接,无法有效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家庭教育的增补。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动力,原因在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将理论进行实践的更多机会,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性,以将理论进行实践为主。家庭教育中的实践对个体有更深的影响和教化作用,而这些影响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予以人自由的发展隐性地促进了家庭教育结构的完善。社会教育相对表现的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其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大限度地促使了社会教育的发生,社会教育多以社会适应性为表现形式,片面发展的人是无法较好地发挥其社会适应性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使意识形态引导机制、自由发展、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起来,予以人们多视角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回归人的本质,从根本上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适应社会
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建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人又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道德修养、智力发展、强健体魄、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主要方面,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来参与社会建设实践,这也推动了教育由以培养单一型人才的格局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进行转化,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是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来的,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完全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不应受到教育、社会或外界条件的强制束缚,仅发展这一方面而抛弃其他方面,这不仅扭曲了人的本质更加违背了人性,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断促进教育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生产力又以人的劳动为体现,现代生产力不仅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更需要以科技研发创新为主的劳动、以把握市场宏观形式为主的劳动等等,这就促使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培养单一技能型劳动人才、大批量地向社会输送体力劳动力为目标,更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使个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使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能从事技术性工作,又能对科学研发和创新有独到的见解,既能供职于管理层面,又能从事产品研发……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提升步伐。反之,以人的片面发展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只能满足短期内局部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如同劳动技术型人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被机械工业所替代,又由于片面发展禁锢了人的其他本质,也最终导致了教育滞后性的突显。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从人的角度促进了教育适应社会,更从教育自身架构的方面以及社会发展的方面,显现出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这是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无法做到也是无法取代的。
[1] 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杨晓萌,陈书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J].青春岁月,2014(02).
[3] 刘泉葆.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J].学理论,2015(19).
G40-012
A
1674-8883(2015)18-02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