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进与重塑:海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中国式成长
——以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

2015-03-01张进珏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爸爸

张进珏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进与重塑:海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中国式成长
——以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

张进珏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国内地的电视栏目引进发端于70、80年代,从湖南卫视将香港的《综艺60分》改版成《快乐大本营》,到央视《幸运52》的引进热播,再到现在各类综艺节目“百花齐放”,形成了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链,大部分综艺节目都收益可观。但海外引进节目的市场也会存在模式趋同化、浅薄化、研究急功近利、创新和自主化创作不足等弊端,这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本文以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来阐述新时期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是怎样融入本土文化并健康成长的,思考在引进与重塑后如何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海外节目;引进;重塑

一、《爸爸去哪儿》的引进背景

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一直都是以“引进”作为主旋律,从港台延伸到日韩、再由日韩扩大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可谓是空间的广度不断拓展,文化的跨度不断扩大,目前形成了各类综艺的“百家争鸣”之态。自2010年以来,引进之势更加强劲,以购买版权为主要方式的引进成为主流。从《中国达人秀》到2012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乃至2013年的《星跳水立方》《我的中国星》等节目扎堆开播,可谓是充斥各大银幕。[1]

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无疑是引进浪潮中尤为绚丽的浪花,经过本土化包装快速地走上了市场。

2011年下半年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文件,其中规定:“自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娱乐节目每周不超过两档,全国卫视总数控制在九档以内。”这样,因为本身中国的综艺节目原创基础就薄弱,一方是政策的严格要求;一方又是急需满足的观众,各大频道迫于自身生存压力,寻求栏目成熟精致就是必由之路。

于是,《爸爸去哪儿》就在中国内陆诞生。它引自韩国MBC电台的《爸爸!我们去哪?》,节目一改以前的内容、程式方面的模仿,而是引进模式,无论从节目制作模式上还是市场运作方式上,都套用韩国已有的模式,以五位来自不同职业的明星,和他们的萌娃一起出游,以自然的记录方式展示给观众真实的明星生活,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节目里也渗透着对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思考。《爸爸去哪儿》的轰动,让社会继续把焦点聚集在海外电视节目的引进话题上来。[2]

二、《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运作

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相对而言情节平实,主要以吸人眼球的表演为主,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剪辑更为精良,节目中对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综艺节目新高度,每个剪辑点都是一个看点,各个剪辑点之间衔接自然顺畅,结构更加紧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完整的片头和主题曲

韩版的《爸爸!我们去哪?》是一张动画,伴随着一阵集合铃声导入节目主体。《爸爸去哪儿》有本土化特点,片头为父亲叫儿子起床、一起刷牙、为儿子做饭、收拾行李、手拉手出发等几个小故事的Q版动画组合,时长约20秒,并辅以节奏欢快的人声伴奏,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另外,《爸爸去哪儿》同名主题曲是由四对父子(女)合作完成的,歌词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发行几天后就被大家广泛传唱,是整个节目快速赢得民心的助力器。

(二)紧凑的故事情节

《爸爸去哪儿》与韩版《爸爸!我们去哪?》相比,90分钟的节目容量更大,这符合我国观众的习惯。每次节目开始,都是前往目的地的场景,中国版镜头的切换速度较快,爸爸孩子们的动作也很快,从任务卡到分房子,中版用时都比韩版快2~3分钟,中版的节目中经常会有爸爸或者孩子为了某项任务奔跑的画面,加快了故事发展节奏,能迅速调动观众注意力,让其紧紧跟进情节,这符合了现在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真实而富有戏剧性的内容

“像任何戏剧类节目一样,真人秀节目的内核就在于它的冲突性。”[3]跟原版相比,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富有戏剧冲突,在抢房子、完成任务、游戏比赛、一起做饭等活动跟原版相同的模式基础上,《爸爸去哪儿》穿插了很多突发的小故事,有的甚至让观众大跌眼镜。例如,Kimi和王诗龄突然吵架而哭个不停,再到两个孩子在爸爸的教导下和好;还有Cindy每次失控大哭,观众都猜测接下来田亮该怎么办……随着战胜一个个困难,孩子们成长了,爸爸也体会到了妻子的不易。摄制组把那些琐碎的小故事用蒙太奇的方式串联起来,设置悬念。在剧情冲突中爸爸们不断改变着与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例如,郭涛开始一直都很严厉,在灵水村石头有些顽皮,他一脸严肃,怒目相对,当父子陷入冷战状态后,观众的神经就绷紧了,一边担心郭爸大发雷霆,一边猜测事态该如何发展。等到父子关系解冻后,伴着温情的音乐观众们又会流下感动的泪水。每个爸爸和孩子的故事都有高低起伏的过往,牵动着粉丝们敏感的神经。

(四)宣传方式多样化

《爸爸去哪儿》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的方式来加大影响力。首先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造势,观众们的蠢蠢欲动,而后又在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上宣传,节目播出之前,各位萌娃星爸奔赴五大城市现场与粉丝互动,还剧透一些剧情来挑动观众的胃口,场面很热烈,为接下来的节目做铺垫,获得同时段最高的综艺收视率。一时间,《爸爸去哪儿》家喻户晓。

三、《爸爸去哪儿》引进与重塑背后的问题

中国的综艺节目要引进为主,尤其是当下潮气十足的亲子类综艺节目。但是,我国的文化主要是以引导大众为主,当“海外引进”遇到“快餐文化”,除了外来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更要以质为先,正视并改正存在的问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爸爸去哪儿》大红大紫后,一大波亲子类综艺节目来袭,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卖点与之雷同,基本都是爸爸的帅气和孩子的萌,还有湖南的《一年级》热播,紧接着《爸爸请回答》《人生辣妈学院》《萌宠成长记》《改造熊孩子》《宝贝看你的》……以湖南为首、浙江、安徽、东方、江苏等都把重金砸到亲子类节目上。观众们似乎有点审美疲劳了,有的情节很接近,让接下来的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节目得同时满足观众点击率和政策的双要求方有机会存活下来。

另外,各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即便是引进的同质化,也一窝蜂播出。引进了好的模式,成熟的制作过程,但最关键的是还要看怎么设置内容,有怎样的发展情节,创意是否新颖,引进模式只是对外国优秀经验的汲取,本土化和个性化才是生存之道。

国内同质化的有一个原因是体制的限制,广电总局的政策是各大卫视行动指南。例如,美国有大的制作团体,中国是行政主导,制作力量散而乱,有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能是上级派下来的,业务能力也值得商榷。想改变同质化,进一步变海外节目本土化为自主化,需要在决策者和电视台两方面反思。

(二)惰性导致创造力枯竭

《爸爸去哪儿》基本获得成功。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还是处于模仿学习阶段,我们学会了“拿来主义”之后的为我所用,结合了本土观众的视听需求,能获得客观的利润。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东西,受到版权所有方的钳制,一方面缴纳高昂的版权费;另一方面在节目的改造程度上要征求对方的意见,我们节目制作的自由度降低,长此以往,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媒体人的独创性,在世界的竞争大潮中处于劣势。

缺少原创的综艺电视制作模式的一个原因是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只有央视才有原创节目的资金流入,各大省市卫视由于处于独立和竞争的地位,很难集中资金搞专项研究,这是政策的支持;另一个原因是我国法律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完善,即使有了成功的原创模式,也会有一些雷同的,原创方可能会为此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上时间成本,要是所有权得不到安全保障,势必会减少对原创投入的信心和热情,那么也就形成了“小修小补”的引进热局面。

(三)快餐式节目容易导审美疲劳

现在大多数综艺节目都以新奇来吸引观众,《爸爸去哪儿》也是如此。由于类似的节目增多,再加上观众的新鲜感减少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收视率相对第一季略有下降,表现更为明显的是春节期间的大电影,《爸爸2》大电影的首日票房为4364万元,不及第一部的一半。同期公映的《爸爸的假期》首日票房只有2100万元,在同期上映的电影行列中最低。有的网友表示:“我们看《爸爸去哪儿》主要是图个乐呵,当然有点教育意义更好,要是每一季都差不多,逐渐我就不想看了!”

四、对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理性思考

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大电视台需要注意的是,引进、重塑然后本土化的运营固然达到了模式的完美运用,但是,自己的才是永恒的,以原创为主,以引进为辅才是未来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引进模式

基于类似于《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成功,各大卫视以及制作方面对海外的优秀综艺节目模式,如果是适合本国需求,市场反馈良好,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健康节目,还是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引进。这是中国综艺节目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把创新元素注入引进模式

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节目制作方善于捕捉看点,引进后要积极与时俱进,不断加入新元素。例如,《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在几期节目中就增加了任务的难度,变化了以往的游戏方式和规则,把“亲情”这一亘古弥新的话题再一次搬上荧幕,针对的是中国孩子缺少跟父亲交流的现状,呼吁爸爸回归家庭,增加亲子交流。但是大电影便毫无新颖之处,最终票房惨淡,这反而给摄制组敲了警钟,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三)从人文关怀出发支持引进模式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当然要由自己的创意来体现。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基层。“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电视工作者走进基层,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博物风貌中寻找灵感,从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愿望需求中寻求动力,了解群众所需,发现百姓明星,释放民间能量。[4]

政府要有政策支持,鼓励引进好模式,控制粗制引进。目前,中央以及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传播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电视节目的改革中,打造更加亲民的节目,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为此广电总局在鼓励支持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自主探究的模式,制定了一套客观公正的节目引进制度,这是在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迈进的信号。

(四)以专业的方法管理引进模式

当引进的大关没有把好时,面对引进形形色色的海外模式,有关部门要把好最后一关,把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不健康的节目进行“无害化处理”,留下的还需要融合进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有良好的宣传意义。在这个喜欢大手笔拍摄的年代,很多人忽略了细微的情怀,在这个孩子跟爸爸越来越疏远的年代,《爸爸去哪儿》就是符合了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的思想,结合当下“教育”这个话题,通过议程设置,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当中的角色讨论,集娱乐、教育和感动于一身。

王磊卿预测,中国电视经历购买模式阶段以后,未来会经历一个新阶段,即所谓中国电视人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模式的阶段。“如果说现在一下子走到全部靠我们自己原创,还为时尚早。下一步很可能是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紧密合作,创作出拥有我们自己版权利益的好的模式,最后再完成我们自己的原创模式。”[5]

对于媒体而言,最好是积极有益地引导,把握好时机,引进并重塑之后,探求自主节目制作应该提上日程,尤其是大的媒体机构和电视台,精诚合作,形成能引领、会担当、求创新的传媒集团。[6]

[1] 刘敏.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解读[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

[2] 许志江.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J].求实,2006(S2).

[3] 施育华.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 王炯.一场“明星电视真人秀”的传播学解读——从沪上三档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比较分析谈起[J].新闻爱好者,2007(07).

[5] 何天骄.伊利超3亿冠名《爸爸去哪儿》海外引进模式能走多远待考量[DB/OL].第一财经日报,2013-12-05.

[6] 《爸爸去哪儿》视频[DB/OL] . http://www.haosou.com/s?ie=utf-8&src=hao_search&shb=1&q=爸爸去哪儿.

[7] 白云.泛娱乐时代的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研究——以央视《赢在中国》为例[D].河北:河北大学,2009.

(三)网络流行语的粗俗化和网络暴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粗俗的网络流行语。例如,“SB”(傻逼)、“你妹”等词随处可见,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发泄。

网络流行语在迅速地传播中遇上一些不理智的网民,很容易出现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已经证实或者未经证实的事件,在网络上对当事人进行恶意攻击,甚至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的身份、照片和生活情况等挖掘出来并公布,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网络流行语“很黄很暴力”,源于北京市一名小学生在接受新闻联播的采访中用“很黄很暴力”来形容现在的一些网页,“很黄很暴力”一词迅速蹿红,而这个女孩的有关资料也被公布到网上,甚至有恶搞女孩的图片出现,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虽然诞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但是它来自现实生活,虽然不是主要的语言,但它是网络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为中国传统语言增添了新的元素,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形式,合理的使用能增添幽默感也能更直接的表达个人感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相信网络流行语也会逐步的发展并扩大其影响力,我们不需要支持它,也不需要反对它,这是网络时代的必然现象。

G222.3

A

1674-8883(2015)18-0163-02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爸爸
我和爸爸
爸爸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爸爸冷不冷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