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县报新闻评论缺位原因浅析

2015-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缺位区县报纸

廖 松

(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重庆 401519)

区县报新闻评论缺位原因浅析

廖 松

(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重庆 401519)

媒介业态变革中,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已是常态。评论本应成为报纸提升可读性、树立权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部分纸媒尤其是区县报,却发生着评论缺位的现象。本文从能力结构、缺位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现象产生的缘由,以及若要加以改善需明确的方向、注意的事项。

区县报;新闻评论;缺位

消息、通讯和评论,都是报纸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如果说消息和通讯是报纸的基础,其作用是告知读者发生了什么;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利益鲜明地向读者阐明对于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如果说消息、通讯和照片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还原事件的方法,那么,新闻评论就是一种汪洋恣肆、不加掩饰的主观情绪表达。

一、新闻评论具有重要价值

从文本作用来看,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报纸来说,评论是一种打破同质化、发出不同音的直接方式。[1]而在各个区县地区,评论也是正确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从能力结构来看,如果说一篇优秀的消息或通讯,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能力、细致的采访策划能力、果敢而坚毅的执行能力以及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的话,那么一篇优秀评论的产生,则必须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首先是慧眼识珠的鉴别能力。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数不清的新闻事件。单就本地的区县报来说,哪怕是四个版面的容量,每天的消息量也在数十篇以上。那么,生产一篇新闻评论首先要在多如牛毛的“消息源”里,找到具有“评论价值”的那一颗“珍珠”。版面限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评论这一体裁的精贵。因此,绝不能事事评、时时评,而是要挑选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的新闻事件加以评说,力求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是洞若观火的判断能力。这里说的判断能力,其实就是辨别新闻事件是非曲直的能力。如果事件本身并不太复杂,孰是孰非一眼便知,自不必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新闻事件,其事件的本身就很曲折复杂,是非对错也不能简单地一言蔽之。这时,就需要评论的写作者具备洞若观火的判断能力,善于抽丝剥茧,能从纷繁复杂、云雾缭绕的事件当中找到最本质的“焦点”,这是组织展开评论的先决条件。

再次就是“读书破万卷”的海量学识。评论是报纸中的一类特殊体裁,它要求用尽量短小的篇幅和精炼的文字,深刻地反映出作者乃至整张报纸对于某个新闻事件的态度。尤其是“社评”这样一种特殊的评论方式,代表着严肃的态度,遣词用句更应慎之又慎。因此,新闻评论的写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清晰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必须通过常年的积累,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不断提升。

最后还需要“下笔如有神”的成文能力。评论不同于其他体裁,论点已然树立,论据一旦充分,论证的过程就必须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还要求文字通顺畅达、用词得体大方。评论的成文不用铺展开来,也不用延伸出去,而是要多用铿锵有力、准确犀利的语言,使得论点饱满,显得不容置疑。

二、评论缺位原因初探

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家区域大报都会十分重视评论版块的建设,就本市来说,如《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等市级媒体,都会不定期的开设评论专栏,有的还开设有评论专版,用集中化的方式阐明态度。然而,在目前重庆市内的区县报领域,评论版块的建设,往往是处于一种滞后阶段,有的甚至数周不见一篇有价值的评论,产生了严重缺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才的匮乏。上文已述,评论是一种特殊体裁,相对于常见的消息、通讯或是图片,往往对操作者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区县报则由于种种原因,在评论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其中最匮乏的,是具备高素质的评论人才。从某种角度来说,评论的要求高于消息和通讯。对于人才队伍培养来说,其“养成路径”也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这样说,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培养,而优秀的评论员则更依赖天分。因此,我们的区县报往往能够产生出优秀的编辑、记者,却不一定能“制造出”成熟的评论人才。

其次是现实的缚囿。当前政治语境下,区县报多数是一个地区的党委机关报,其评论的内容,自然容易被理解为是来自党政中枢的声音。所以,一篇评论不管是从立意,到找点,再到论证,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偏差。另一方面,区县报在当地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职能机构,其本身就具备了行政色彩,与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本就是同级部门,或是协作单位,甚至有的还是上下级关系。所以,在面对一些特殊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哪怕是当事双方责任对错十分明确的事件,报社也很难不加考虑地去评判是非对错,去制造舆论漩涡。种种顾忌,造成了我们的区县报,往往是“既怕说错话,又怕说对话、说真话”的尴尬窘境。

再次是理念的滞后。不可否认,上述两点原因为区县报新闻评论的制造产生设立了厚厚的栅栏,但使得评论缺位还需要另一个条件,那就是理念的滞后。如果说前两点原因使得评论生产“难”,理念的滞后则往往造成“无”,而这二者又很凑巧地是一个循环递进关系。实际上,哪怕是一个对开小报,每天也有数量可观的新闻事件,它们可并不都是敏感而难办的话题,也并不是件件事情都“惹不起”的。再者,有些新闻事件,经过报道实事,但力度远远不够、效果不尽完美。这恰好为新闻评论的制造预留了空间,而且也只能由评论这种强有力的声音去填补。[2]但很遗憾,长期的惯性思维、抑或说惰性思维业已养成,它牢牢掐住了报社本该说出立场的喉咙,也屏蔽了读者本该接收讯号的耳朵。

从业者应该认识到,对于区县报来说,新闻评论是不可或缺、千金难得的珍宝,而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怎样审视新闻评论、如何做好新闻评论,不断培养评论人才队伍,营造写作评论的良好氛围,最终让评论成为新闻纸上最有价值的一环,这是一个值得区县报的领导者、决策者们思考的命题。

[1] 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05).

[2]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7(03).

G212.2

A

1674-8883(2015)18-0142-01

廖松(1988—),重庆人,研究生,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缺位区县报纸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报纸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父爱不容缺位,任性盲目的母爱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