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分析
2015-03-01付义书
付义书
(吉林省安全生产教育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分析
付义书
(吉林省安全生产教育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新闻,是指通过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从此中可以看出新闻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即时效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新闻信息还要有价值性,并且要简明扼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闻写作的技巧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部分新闻作者由于滥用写作手法,导致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和简明性,而且忽略了新闻内在的价值性,引起了读者的不满情绪。本文就将对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进行分析,希望会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新闻写作;文学手法;借鉴;分析
6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融入文学手法,而在我国,像萧乾、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作品中就有着浓密的文学气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加完美的阅读体验,对新闻写作技巧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本文就将针对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文学技巧的写作模式进行分析,寻找新闻写作中应用文学技巧的“度”,确保新闻在不失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读者眼前呈现出一抹亮色。
一、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明确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将对判断新闻写作中文学技巧的应用是否合理提供依据。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文学写作是为了抒发感情,让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为读者提供美的感受,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语言一般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吸引读者、通俗易懂的目的。而新闻写作则是为了阐述事实,传递消息,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在篇幅上新闻作品精简干练,而且新闻的内容必须是有一定的价值,在修辞手法上,新闻写作一定要注意“度”,不要过分的煽情和议论,一定要保证新闻的要素,只有这样新闻作品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1]
二、新闻写作中借鉴文献手法的技巧
(一)修辞的运用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修辞的痕迹,修辞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甚至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我国的古诗文中运用修辞技巧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瀑布写得引人入胜,意味深长。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写活了全诗,这些诗篇正是运用了妥切的修辞手法才能够流传千古。在新闻写作中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可视性,可以适当的应用修辞手法。例如,在1995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农机千里走中原》中,一个“走”字就将新闻的标题突出出来,起到了让人们眼前一亮的目的,与上文中的“绿”字一脉相承。[2]在应用修辞手法时要注重篇幅限制,还要注重主次要点,新闻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妥切的叙述才是新闻写作的目的,现在一些新闻作者在进行稿件书写时滥用修辞手法,导致了对新闻作品中所含内容表述不清的情况发生,主次点不明,搞得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在新闻写作中引用故事化
新闻写作中运用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可以使读者带入到具体环境中去,特别是对于叙述新闻,通过细节描写、对话描写,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这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也被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赞同。随着读者眼界的开阔,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新华体”的新闻写作模式,对新闻写作的技巧进行突破和创新已经必不可免,在新闻写作中引用故事化手法恰好顺从了这一趋势,改变了传统新闻枯燥无味的弊端,因而被广大读者欢迎。[3]但是,追求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并不是将新闻写作变成故事写作,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眼球,已经将新闻变成了“故事”,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以新闻之名浪费读者时间,而且现在的某些新闻机构与作者一味迎合读者的要求,导致了新闻质量的下降,娱乐新闻铺天盖地。例如,去年青年歌手姚贝娜去世并宣布捐献眼角膜,关于她的报道一时间占据了所有报纸新闻的头条,但是与姚贝娜逝世日期相近的“布鞋院士”遥感学家李小文、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的死讯却鲜有媒体进行大篇幅报道,一个是中国遥感学的奠基人,桃李天下,一个是军委副主席殚精竭虑,为民为国。笔者并不是说他们要比姚贝娜高上一等,只是在正告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作者,要坚守新闻的底线,新闻是客观真实的,不需要满纸的煽情。
(三)渲染和烘托
新闻虽然重视客观性、真实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当的应用渲染和烘托的技巧。渲染指的是对环境和景物进行全方面地描写,以求突出形象,增加质感和立体感,而烘托(也可指衬托)多是以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以求突出原本要表现出的主体。在新闻写作中也可通过适当的烘托和渲染对新闻主体进行突出以期达到使主体更加鲜明具体的目的,渲染和烘托的主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这就为渲染和烘托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大的空间,新闻作品会更加的生动、具象,读者会产生更强的阅读兴趣,这将对新闻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新闻写作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在新闻写作中适当的应用文学手法能够使新闻报道散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新闻作者要清楚新闻作品并不是文学作品,新闻写作也并不是文学写作,两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新闻中不应该过度的应用文学手法,写作时要简明扼要,要注重新闻要素的完美呈现。特别是部分新闻机构和作者一味迎合读者心态的当下,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定立场,加强业务能力,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1] 姜威.浅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04):216-217.
[2] 沈毅.浅析新闻写作文学化手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6-29.
[3] 李建林.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借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43-45.
G212.2
A
1674-8883(2015)18-0127-01
付义书(1971—),大学,记者,研究方向:安全生产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