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2015-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模糊性用语语言表达

陈 杰

(酉阳县广播电视台,重庆 409800)

浅析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陈 杰

(酉阳县广播电视台,重庆 409800)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这是由模糊语言本质明确、表象模糊的语言特点决定的。在新闻报道中,要正确认识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规避模糊语言本质不清、事实混淆的风险,扬长避短,从而让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新闻报道;模糊语言

一、引言

准确的语言表达是新闻报道的首要条件,是向受众传播真实信息的基础,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近日”、“多数”等一些界限模糊不清、指向性不强的用语随处可见。这看似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然而实际上,模糊语言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灵活的表现力,恰好弥补了准确语言在表述中的缺陷与不足。

二、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仅要求新闻的内容真实,也要求新闻的语言真实。所谓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一)新闻语言必须准确

语言的准确性决定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的语言表达是真实反映新闻信息的根本,也是对受众负责的具体体现。有的新闻为追求受众兴趣,不顾事实真相,人为地采用一些夸大或缩小、含糊其辞的新闻用语,失去了新闻真实的基础,给媒体的新闻权威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做到新闻语言的准确,不仅要如实报道,也要在文稿写作中反复推敲,对每一个词句进行锤炼,确保语言得体,表意明确。

(二)新闻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

新闻报道受版面或时长的限制,必须以尽量少的语言来承载最大量的信息,这要求记者在文稿写作中,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囊括更多的新闻事实和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抓重点,用精粹的语言突出描写事物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做到简洁、明了的统一。

(三)新闻语言要通俗易懂

新闻有广泛的受众,而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专业术语,要让读者明白新闻信息,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特别是专业性极强的新闻报道,更是需要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把事物描述清楚,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在地方媒体,新闻用语中多使用一些人们熟知的方言土语,规避一些生僻晦涩的词句,能让新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三、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功能

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要运用准确的新闻语言,然而人在不断变化的认知世界中受感官局限,以及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特性,让新闻报道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常态。百度百科对模糊语言的解释中有这样的描述:“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1]可见模糊语言相对于准确语言,在内涵与本质上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模糊语言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大千世界中,任何相关联的事物总是很难找到分割点,如“青年”一词,既可以代指三十来岁的成年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十五六岁的孩子,词语的边界不明,从而产生了“亦此亦彼”的特性。再如形容人多时,常用“成千上万”、“车水马龙”等词语,尽管不能明确具体的人数,但相比准确语言,这样的用语避免了信息的绝对化,更加灵活和真实。

(二)模糊语言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新闻报道时常会面临大量的数据,为了灵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又让人不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常常会采用略数的办法进行处理,这正是模糊语言的一种典型运用。同样的手段也常用于时政新闻报道,如“重大进展”、“加速发展”、“全面推进”等,就是用简单的语言对工作开展情况做出评价,具有模糊性,却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三)模糊语言有助于新闻情感表达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缩短受众与报道主体在空间和心灵上的距离。例如,在敏感性、刺激性较强的新闻报道中,采用一些含蓄性、暗示性较强的模糊语言,不仅说清了事实,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从而让报道变得鲜活生动,使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模糊语言有助于保守必要的秘密

有些新闻中的细节性报道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或是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这时新闻语言就要特别谨慎。例如,在犯罪案件的报道中,对犯罪过程的细节描写就需要用运用模糊语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负面社会效果。

四、新闻报道要合理使用模糊语言

新闻报道为满足信息传播的需要,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而由于采访不深入、水平欠缺或写作疏忽造成的词不达意、含混不清的模糊用语,却是新闻语言中的大忌。模糊语言运用不当,严重的会导致新闻失实,甚至于降低媒体的公信力。[2]为此新闻报道要合理使用模糊语言,特别要把握好模糊语言与信息准确、逻辑清晰的结合。

(一)使用模糊语言要力求信息真实准确

模糊语言是在信息不明确时的一种模糊表述,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在动态性较强的新闻报道种最为明显。许多事物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记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只能采用模糊性的描述。例如,在连续性报道中,开始报道时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报道只能随着动态发展同步进行,报道的真实信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从而只能采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这并不表明在报道的过程中可以随意捏造信息,相反,在报道的各个阶段记者应该立足真实、准确,尽量寻取当前阶段最新、最全的新闻信息,避免出现语言以偏概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使用模糊语言要确保逻辑清晰

新闻写作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花哨,采用一些令人费解的模糊话语,故弄玄虚,不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甚至让整个新闻作品都经不起推敲。语言的多义性,让一些模糊语言本就容易产生歧义,而这种多义在文稿的上下文中如果不加以说明,就会让模糊语言彻底变为语言含糊,新闻的可信度也随之下降。为此模糊语言必须与准确语言结合起来,用有条不紊的语言逻辑表达出记者的新闻意图。

五、结语

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根本要求,模糊性是其辅助手段。我们无须排斥模糊语言在新闻用语中的运用,更不用怀疑它在新闻语言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学会合理运用模糊语言,避短扬长,使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百度百科[DB/OL]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V XUVqeoSPeb8C4s1h3ZV9jWMdfqidKq2XQIm6yWPaAlKYp FexfwH1EPIqia4ItMLHoEBb5pJ0J6p3OL8ovu5_.

[2] 宋嘉扬.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DB/OL] . http://xwcb.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00209/93A7A71C-47A2-436E-B3E8-1A015262AC5D.html.

G212.2

A

1674-8883(2015)18-0116-01

猜你喜欢

模糊性用语语言表达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礼貌用语大家学!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