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范式下的新闻叙述
2015-03-01杨光毅
杨光毅
(今日重庆杂志社,重庆 400015)
杂志范式下的新闻叙述
杨光毅
(今日重庆杂志社,重庆 400015)
在中外的新闻学教材中,关于新闻的获知、采写、传播三个关键环节,都强调一个概念,即“快捷”。而杂志由于客观上的刊期所限,即便可以在“获知”和“采写”两个环节做到“快捷”,却无论如何无法像通讯社、广播、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做到“传播”的及时和快捷。时下,网络的普及再次提升了新闻的传播快捷度,自媒体、APP等依存于移动互联网的新载体,甚至对原本“快捷”的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传播速度威胁。于杂志而言,已经无法在新闻的传播速度上达成原初意义上的“第一时间”。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所属的《今日重庆》杂志,定位于以“新闻”为核心内容的外宣平台。相较于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手机报、APP等新的载体,没有任何传播速度上的优势,完全不能与上述媒介进行新闻的正面交锋。
于是,新闻的传播快捷要求与杂志出版的刊期间隔之间,形成了起码表面上看无法调和的矛盾。单从传播速度这个角度看,杂志类媒体做新闻,速度成了最大的短板。
因此,另辟蹊径成为《今日重庆》杂志新闻叙述理念和新闻叙述方式的必然。诚然,这也是所有杂志类媒体在新闻报道上重点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另辟”的“蹊径”在哪里?
传播速度严重受限的杂志,要想提升其新闻内容质量及新闻影响力,单一的实践路径是无法达成综合性成效的,需要“以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为核心”,“以深度挖掘为常态化理念”,“以精确的研判为前提”,“以创新表达为操作手段”,最终形成杂志类媒体与众不同的新闻内容,以及独具特色的新闻叙述模式,并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作用下,形成杂志类媒体自身的新闻影响力。
一、加强策划,提升新闻的重度和深度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从博客、微博、微信再到新闻客户端,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倒逼之下,各类传统媒体也纷纷转型,大部分开始做新闻APP,与新媒体、自媒体等展开用户争夺。
杂志类媒体也在转型。但从自身条件来说,杂志类媒体无法复制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转型思路。而杂志类媒体的“慢阅读”,却成为其转型最大的优势。因为“慢”,杂志类媒体具有了给读者提供新闻重度和新闻深度的条件。
快捷的海量信息是人们需要的,但新闻的重度与深度同样是读者完整“窥探”新闻的诉求。国外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人员,曾分辩了1000个能激发较高激情响应的英文单词。这些所谓的语境词汇被归结为4类:时刻、洞察力、动作和地址。在“时刻”类词语中,突发的、今天和快速等均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些都是能激发较高激情响应的元素,也是能快捷传播新闻的媒体的强项。这项研究当中,“洞察力”类词语包括了认可、概念和奥秘等,这正是杂志类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即杂志类媒体更适合在新闻的客观分析和深度解剖上承担满足读者诉求的任务。
这方面,恰好是追求速度的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媒体等媒介的短板。
策划成为其中的关键手段。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今年2月13日,在关于做好全国“两会”宣传报道的动员会上,“无策划即无精彩”这种来自业界的调侃式话语,已得到几乎所有现场同行的认同。
策划什么?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策划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展开,并根据“时、度、效”原则,在最合适的时机推出相应的策划报道。
今年3月,《今日重庆》杂志结合全国“两会”,及时推出了“生态之城”策划报道。这是一个大型的策划,以特刊的形式呈现。之所以做生态主题的策划,与紧密结合中央和地方的重点工作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用了很长的篇幅和时段,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重庆市委市政府又及时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这个策划出来的主题特刊,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什么效果”等一系列关联问题的答案,因为主题重大、有机地提升了新闻的重度和深度而得到广泛认同和好评。而重视“快餐式”快速传播的媒介,则无法像杂志类媒体一样常态化地用这种手段进行新闻操作。
怎么策划?除了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还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用全局眼光和战略眼光统领整个策划。二是找准策划的切入角度。三是内容构架上既要完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四是要做到点面结合并合理调控点和面的比例关系。五是要在策划之初即对版面形态有一个基本的构架。
二、深入挖掘,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虽然目前并没有准确的调查数据来描述“有多大比例的人通过杂志浏览并获取新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杂志类媒体处于读者获取新闻的最末端渠道。
这还仅仅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在美国和英国,28%的新闻读者每周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而在丹麦这一比例达到32%。在英国,平板电脑用户中,有58%每周通过平板电脑获取新闻。年轻人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体去发现新闻,以每周新闻访问量计算,在英国,社交媒体已占新闻入口市场的20%。
这即是现实。但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杂志类媒体的新闻竞争优势并非丧失殆尽。杂志类媒体需要从激烈的短兵相接中抽身出来,契合读者的“慢阅读”和“深阅读”诉求,跳出及时动态新闻争夺圈,走进新闻的外围和背后。
手段之一,就是扬长避短,在“快餐式”的动态新闻背后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并完整呈现给读者。
2013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公布了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单,其中包括重庆的部分古村落。这样的及时新闻,并不适合杂志类媒体用动态的方式呈现。消息发布的当天,我们即确定了要对部分传统古村落进行深度挖掘的方案。
最后,《今日重庆》杂志用“当期主题”的形式,完成了一组题为《寨子》的主题报道。这组报道的基础,正是那些被命名的传统古村落。20多个页码的报道,通过解剖部分传统古村落,比较详尽地梳理了这些古村落形成的原因、历史沿革、文脉传承、现有村民各自的祖籍地、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祖先最终在此驻足。这种挖掘,也比较清楚地描述了传统古村落的一些共性特征,比如土地适合耕种、水陆交通便利、家族躲避战乱、繁忙的古驿道上的古驿站等等。
因为有了这样的挖掘,沉淀在新闻事件背后和历史深处的新闻,被比较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避开了毫无胜算的与其他类型媒介的新闻争夺,更独家为读者提供了“慢阅读”、“深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新闻内容,提升了杂志类媒体的新闻品质和新闻影响力,成为杂志类媒体参与新闻内容竞争的一个有益探索。
有研究表明,在海量信息通过不同媒介涌向读者的时代,人们的浮躁情绪更容易被诱发,更希望通过“深阅读”和“慢阅读”来辅助平息这种情绪。无疑,杂志类媒体在这方面有着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案例是,从2014年以来,重庆文化界的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获奖信息不断传来。这些在不同时段传来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被网络媒体强占传播先机后,又被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二次报道。杂志类媒体在这样的动态争夺中,完全处于下风。但是我们没有跟风,而是以这些取得的成绩为报道契机,通过深度挖掘重庆的文化积淀、文化特质和文化发展,以《当我们从文化看重庆》为题,进行了主题式的深度报道,更多还原新闻背后的新闻。
三、精确研判,达成静态新闻的动态化
很显然,从人的接受度来说,动态比静态更容易刺激受众的各种感官,并进而加以接受。
互联网即是很“动态”的,包括动态的传输和动态的互动。多年前,张朝阳即对这种“动”与“静”有过描述:“那些趣味相投的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电子空间里,组成一个个特殊的‘电子社区’,每天每时都可以谈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能让人如此着迷的恐怕只有网络。”虽然张朝阳关于网络“动态”的吸引力表述仅仅是网络的优势之一,但“动态”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显而易见,杂志类媒体更需要下功夫的,是在精确研判繁杂的海量动态信息中最具价值的元素基础上,转化思路和角度,达成静态新闻的动态化。
举两个实践中的案例:
案例一:关于足球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已被杂志类以外媒体以各种动态的方式进行海量的报道。受限于刊期,杂志类媒体无法同步跟进,但是通过研判,确认这是值得报道的题材。当各种各样的动态信息成为“旧闻”和“静态”元素时,《今日重庆》杂志以《重庆的中超蜜月》为题,在“重庆足球事业发展”主线下,将各种已经沉淀的信息以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动态的组装和重新激活,成就了一篇静态新闻的动态化呈现报道。
案例二:相对于各种动态的体育赛事来说,民间体育是一种静态的存在。通过研判,我们确定民间体育是全民健身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由此在静态的状态下,组织采写了一批民间体育运动人士,以《女神出没,请注意》为题,呈现了一批民间体育人士的动态新闻故事,并成为都市类报纸的采访线索来源。
目前,这种操作模式已成为《今日重庆》杂志的常态,也是杂志类媒体比较成功的实践。静态新闻的动态化,在技术层面实现静中找动,以动带静,合理地穿插历史材料和现实新闻元素,寻找最能体现阶段性特点的鲜活事件,以动态的叙述实现新闻的再现,塑造新闻的个性,达到更广泛的接受效果。
四、创新表达,成就杂志新闻的特质
这里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杂志新闻的特质是什么?
深度、透彻、美感,一篇杂志类新闻,至少要具备这三个元素,而且是三个元素共同组成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新闻特质。其中,深度和透彻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里针对故事化、散文化写作及呈现方式,重点阐述杂志类新闻的创新表达。
故事化写作已不新鲜,杂志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强调也更需要讲故事,而且有更多讲故事的优势。美国的威廉·E·布隆代尔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他曾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结合“走转改”和“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今日重庆》杂志在故事化写作基础上,尝试杂志类新闻的散文化写作,即用非传统新闻的语言模式,向读者讲述新闻故事,传达新闻信息。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础原则,就是散文化的语言范式,必须准确传达新闻信息和其中隐含的媒体立场,绝不能因散文化表达导致读者的误读和对新闻舆论导向的误判甚至曲解。
要达成散文化表达,首先,要摒弃新闻报道中的“报纸语言”。在实践中,诸如“据介绍”、“据悉”、“据了解”、“统计显示”、“调查显示”等等太硬、太冷的语言范式被禁用,转而寻找另外的表达方式替代以更适合杂志新闻特性。其次,强调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叙述和场景再现,最大限度禁用修饰语,诸如“非常激动”、“很高兴”等,均需用对情绪本身的生理反应的客观叙述替代。第三,更多使用文字表达中的白描手法,强调内心的热度和表达本身的冷峻。
创新表达方式,还表现在对内容本身的处理上。快节奏的当下,读图成为受众普遍的选择。结合杂志本身的特性,《今日重庆》杂志在部分内容上采取“一增一减”的处理模式,即在“视界”栏目和“摄友汇”栏目中,增加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类图片,最大限度减少文字叙述。在《早晚,看见重庆》和《桥梁的美学解读》两组主题式图片报道中,这种处理模式都得到了明显的受众认同,不少新闻网站及重庆部分官网转发,微信点击量明显高于纯文字报道。
五、结语
在时下的新闻市场,杂志类媒体的新闻实际上有着自己的操作空间,并未被新媒体和同属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完全挤压。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准确判断受众诉求和阅读习惯,在内容的质量提升和杂志类媒体新闻表达及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以达成预期的新闻影响力,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
G210
A
1674-8883(2015)18-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