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澎湃新闻》研究的文献综述(2014—2015)
2015-03-01王军峰
王军峰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关于《澎湃新闻》研究的文献综述(2014—2015)
王军峰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澎湃新闻上线伊始,即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文章从相关学者对澎湃新闻的诞生原因、背景;澎湃新闻的特点;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澎湃新闻的经营与盈利和其面临的挑战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由此得出结论,文章认为目前对澎湃新闻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就澎湃新闻本身来论述,很少将其放在整个中国社会媒介发展、转型的历史脉络中讨论。
澎湃新闻;研究;文献综述
一、对《澎湃新闻》的诞生原因和背景分析
在常江《我心澎湃如昨》[1]的文章中,宫承波教授认为澎湃新闻产生生逢其时,它诞生在当前这个阅读移动化、新闻社交化、媒介接触碎片化、受众细分化的时代。同时,其他因素比如上海报业在澎湃上线之前的一系列动作都引发了公众对之的关注,正式上线前的社交化媒体的推广等等都是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邓建国教授则认为澎湃的诞生有其政策优势、资金支持、市场对高质量的时政新闻的需求推动、东方早报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以及澎湃新闻自身的创新等等因素。王云峰、李泽林在《“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2]一文中认为澎湃的诞生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报纸集体突围的需要。徐琦、胡喆《“澎湃新闻”PK“今日头条”——解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融合之道》[3]中则认为政策层面的变化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时澎湃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2014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当中,“媒体融合”首次以国家战略高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旋即引发了媒体界的强烈反响。当前阶段下,媒体融合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传统媒体的自我转型和升级刻不容缓,新闻媒体更是如此;另一方面,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变,一边是互联网媒体的攻城略地,一边却是传统媒体的集体滞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资讯的传播途径正发生着裂变式的变革。这两种因素共同促使澎湃的产生。
二、对《澎湃新闻》的特点研究
内容为王与社交化传播、互动性强是澎湃的两个主要特征。姜媛在《<澎湃>来袭 变身热点——关于澎湃新闻的几点思考》[4]一文中认为澎湃新闻是新闻社交化时代的产物,依赖社交媒体传播全新的时政内容和写作方式。同时,“澎湃”定位于“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通过立足于百度引擎搜索以及社交媒体,澎湃实现了与读者的互动。
范洪岩在《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典范——澎湃新闻》[5]一文中认为,澎湃新闻同样立足于利用社交化实现媒体转型。澎湃新闻客户端又将移动传媒时代用户习惯的分享功能进一步地便利化,不再是所有分享按钮折叠在一起,而是在文章页的下方就设有明显的微信转发按钮,用户可直接转发至朋友圈,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处也有微信和微博的转发按钮,尽管只是减少了用户分享时点击的次数,但也体现澎湃新闻客户端在设计上的努力和进步。
王云峰、李泽林在《“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2]一文中认为澎湃实现了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多重媒体的重组与创新;以内容为王,建立强健的专业新闻团队,突出内容的差异化发展。
三、对《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分析
范洪岩在《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典范——澎湃新闻》[5]一文中从传播策略和经营策略两个方面论述移动化转型。作者认为,在转型策略上,澎湃推出独家而优质的内容;通过互动化,实现读者的新闻内容订制化;做一个真正的APP,利用社交化实现媒体转型。在经济模式上,整合多种产业资本、从目标用户中收益、力争三次销售。
而郭泽德在《澎湃新闻的移动战略研究》[6]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他分析了澎湃生存的新型信息传播环境,认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场景移动化、传播内容有序化、传播受众主动化。这些传播环境的改变需要澎湃做出相对应的策略调整。例如,变更组织模式、布局媒介渠道、增值内容价值和做开放的生产平台等等。
刘强在《试析报业转型期“澎湃新闻”的探索价值及发展前景》[7]中从澎湃新闻在报业转型中的价值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澎湃新闻在面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主要从以运营模式、内容、具体方式和用户黏度几个方面进行了策略调整。第一,全媒体运营、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第二,在内容上,坚持原创报道和深度报道。第三,问答模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第四,可选择性跟进,增强受众的黏度。
四、对《澎湃新闻》经营和盈利模式的研究
在关于澎湃新闻的经营和盈利模式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持谨慎的态度,他们基本上认为澎湃新闻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依靠广告收入盈利的模式。并且表示,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澎湃新闻的盈利模式也并不明显。例如,王云峰、李泽林在《“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2]中认为按当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观察,似乎还是要走“优质内容→积累用户→广告收入”的传统媒体收入模式,这一模式具有明显的短板。朱春阳在《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8]一文中也认为,在盈利能力方面,作为新媒体产品,盈利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澎湃的问题在于并没有跳出“优质内容→积累用户→二次贩卖→广告收入”的传统媒体外生收入模式。
徐琦、胡喆《“澎湃新闻”PK“今日头条”——解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融合之道》[3]中认为,从全球报业发展新媒体的经验来看,盈利无外乎考虑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来吸引流量,通过海量的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二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澎湃首先下手的是广告模式,目前宁波银行、万科、伊利等品牌广告主虽已投放过广告,但离规模化盈利还很远。至于未来怎样,目前也很难预测。
范洪岩在《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典范—— 澎湃新闻》[5]一文中认为澎湃通过三次销售汇集用户。三次销售,是在传统纸媒的“卖报纸”和“卖广告”这两次销售的基础上,发挥传统媒体社会资源丰富、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等核心优势,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把服务卖给读者,把读者变成用户,即“卖服务”。澎湃在销售环节中所起的最关键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为传媒集团下一步的综合营销做好中端工作。但是,他也认为移动媒体时代的澎湃新闻将如何赢利,能否重建以广告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目前尚不得而知。
五、对《澎湃新闻》面临的挑战的研究
朱春阳在《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8]中认为,澎湃新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内容生产方式、用户结构、盈利能力三方面。内容生产方式方面,业界已对澎湃当前“打鸡血”似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出质疑;用户结构方面澎湃新闻期望对权贵阶层、精英人士、财富人群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可能影响最大的却是30岁以下网民和学生;盈利能力方面,澎湃的问题在于并没有跳出“优质内容→积累用户→二次贩卖→广告收入”的传统媒体外生收入模式。
郭泽德在《澎湃新闻的移动战略研究》[6]认为“澎湃新闻”为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澎湃新闻”移动战略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这包括,其生存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有传统媒体的血液;内容方面其移动互联网化程度不足,不利于移动互联网的阅读习惯;同时产品功能方面其后续的创新能力也不足。
六、总结
关于澎湃新闻的研究目前来了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但是基本上都局限于就澎湃新闻本身来讨论其诞生、特点、经营和意义等。而没有将其放置在整个中国传媒业变革的历史脉络中发掘其意义。
[1] 常江,杨奇光.“我心澎湃如昨”:澎湃新闻与新闻客户端的崛起[J].新闻界,2014(18).
[2] 王云峰,李泽林.“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4(10).
[3] 徐琦,胡喆.“澎湃新闻”PK“今日头条”——解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融合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4(9).
[4] 姜媛.《澎湃》来袭 变身热点——关于澎湃新闻的几点思考[J].青年作家,2014(8).
[5] 范洪岩.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典范——澎湃新闻[J].东南传播,2014(10).
[6] 郭泽德.澎湃新闻的移动战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9).
[7] 刘强.试析报业转型期“澎湃新闻”的探索价值及发展前景[J].东南传播,2014(10).
[8] 朱春阳.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J].中国报业,2014(8).
G210
A
1674-8883(2015)18-0040-01
本论文为西北大学“十二五”“211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之研究生自主创新资助项目《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ZZ14110
王军峰,男,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