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兼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5-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媒介微信

吴 雷 韩 栋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兼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吴 雷 韩 栋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本文立足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特征的实证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而分析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新机遇。

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一、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基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实证调查分析

如今,在大数据时代,大众传媒及时、迅速、无孔不入地向大学生传递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提供社会角色模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化当仁不让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大学生媒体接触的基本状况,掌握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参考,课题组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研究个案,对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调查实施时间为2015年5月10日~19日,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调查样本采用了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统一发放给共计155名学生问卷155份,问卷有效率为95.5%。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动机

调查发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是休闲娱乐(94.7%)、获取新闻(86.8%)、沟通交流(63.1%)和学习需要(55.3%)。为了进一步佐证结论的可靠性,课题组进一步调查了大学生接触不同媒介的主要动机,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第一目的基本都是休闲娱乐,其次是获取新闻信息,获取文化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情况的调查结果则充分显示了微博、微信的信息获取、社会交往、自我表达、消遣娱乐平台属性。

(二)媒介对个体的影响

84.2 %的受访者表示媒介对个人的观点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71%认为影响了人际交流,68.4%认为改变了知识结构,60.5%认为影响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5.3%认为媒介对自身没什么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对其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媒介接触时间

经过对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长依次是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广播,接触最少的是广播,电视接触的时间相较报纸、杂志略多,但与网络则无法企及,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4小时以上者达到了73.7%。此外,课题组还特别针对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的使用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7.4%无法忍受一天不使用手机,竟有7.9%对一小时不使用手机也无法接受,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此可见一斑;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相当之高,使用频率亦是相当频繁。相比而言,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数据显示每天使用微信4小时以上者达51.4%。

(四)媒介的可信度与重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的信任度(非常信任、基本信任)依次为报刊(71.1%)、电视(68.4%)、广播(60.5%)、杂志(36.8%)、网络(34.3%)。遇到突发事件时,大学生最先想到的信息获取渠道依次是网络(81.6)、人际传播(10.5)、电视(7.9)。大学生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依次是网络(97.4%)、电视(84.2%)、杂志(50%)、报纸(44.7%)、广播(23.6)。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的重要性赋予了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几乎无法取代,但对网络的信任度却相对较低,认为报纸的重要性一般,但信任度较最高,电视也是大学生对其可行度、重要性评价较高的媒介形式。

二、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第一目的基本都是休闲娱乐,也就是说,大学生使用媒介的泛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而将媒介作为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的所占比重明显较小。此外,获取新闻信息也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观点思维、人际交往、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必然会受到大数据浪潮的深刻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甚至陷入困境。一是如何更加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伴随着网络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心态开放,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多、意愿强。但同时,部分学生在社会精神生活层面存在大量空白地带,空虚、焦虑、浮躁、偏执、暴戾,在价值选择上容易陷入迷茫,对主流文化采取疏离态度。以传统的方法来描述、整理、汇总那些从不同渠道和方式获得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海量数据,并获得可用于决策参考的直观的分析结果,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如何更加快速及时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重大公共事件等社会舆情爆发时,大学生是反应最活跃、最积极、最敏感的群体,善于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表达意见。特别是在大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的背景下,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在网络上尤其是利用社会化媒介产生海量数据信息,可能会对校园乃至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甚至迅速形成舆情爆炸。可见,传统的舆情信息收集处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形势需要。三是如何更加广泛全面地呈现大学生的真实思想。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办公系统以及学生基于社交、消费、娱乐需要而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生产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数据中,包含着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的内容,也包含了学生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状况。显然,面对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等这些难以量化的信息,传统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工作需要。

三、大数据有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高校的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学生网络交流平台、自动化办公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等,都是信息数据的重要来源,包含着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的内容。高校学生通过网站、微博、微信、QQ等网络工具以及社交网络平台满足阅读与社交的需要;通过淘宝、京东等网站实现购物消费需要;通过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实现休闲娱乐需要。由此每天产生大量的照片、视频、语音、文字对话和电子邮件等数字信息构成的数据信息,包含了学生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的重要性赋予了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几乎无法取代。因此,建立起学生管理、舆情处理的网络架构,搭建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功能,充分依靠、利用网络为工作提供的便利条件,对于开展舆情应急处置以及开展学生管理日常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出现,为科学调查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大数据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等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通过挖掘和分析得以量化和显现,可以揭示不为人知的有价值的规律和结果,并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更为科学和智能化的决策,对于分析大学生群体思想与各类事件的联系,揭示大学生的真实思想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数据和数据分析的价值在高校中随处可以得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强对动态监测、决策应用、教育预测等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基础数据在全国的共享。可见,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程序中,大数据将很快被推广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这是当前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深入挖掘来自网络、社会化媒体和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可以捕捉并挖掘人际或群体传播路径和传播过程,可以分析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位置角色以及行为态度,实现预测“精准化”,将有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

[1] 李兴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7).

[2] 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3] 吴雷.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长效机制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G206.2

A

1674-8883(2015)18-0037-02

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2014SJD3 15)的阶段性成果

吴雷(1983—),男,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韩栋(1987—),男,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媒介微信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微信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