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知识鸿沟的后现代趋势

2015-03-01冯雅颖徐小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鸿沟使用者差距

冯雅颖 徐小洁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人文与艺术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慕课:知识鸿沟的后现代趋势

冯雅颖 徐小洁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人文与艺术系,安徽 蚌埠 233000)

2012年伊始,基于网络科技、面向普通公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井喷式涌现。MOOC通过网络技术将高等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为使用者营造逼真的“课堂”体验。但标榜开放的慕课,并不能真正实现“知识公益,免费共享”。面对慕课的出现,我们不应该过分乐观,或将其视为终结知识鸿沟的利器。从本质上来说,慕课在使用鸿沟外又造成了知识生产鸿沟的出现,叠加了知识使用的差距,使知识生产与消费环节的非均质化更加明显与直观。

MOOC;使用鸿沟;生产鸿沟;后现代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慕课属于远程教育的一种,旨在为在线学习者提供了“主动、完整的课程体验”,构建了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换模式”。[1]借助网络技术,教育资源、教育者以及求学者三者共同置身于隐形且无边界的“教室”之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全社会都看到这种崭新的教育媒介带来的可能性,因而慕课又被称为“500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但我们是否都能够在风暴中幸存,共享媒介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还是被这场风暴边缘化,逐步因知识差距沦为“下等社会群”(the underprivileged)中的一员。通过对慕课发展的探析,我们发现新技术并不能弥合已有的知识沟,反而将鸿沟延展至知识生产领域,从而完成了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合谋。

一、大众媒介与知识沟

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传播学者Tichenor等人就社会中的知识差距问题提出“知识沟(acknowledge gap)”理论,主要观点为“假如输入社会体系的大众媒介信息增加,该社会体系中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可能获得信息的速率比地位较低的人更快;两个不同地位的团体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而非缩小”。[2]虽有少数观点认为存在“天花板效应”,但大部分学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在大众媒介社会中单个受众在形式上获得了接触媒体的平等机会,但在更大的结构范围内,个体从相同媒介中获得的知识存在着量与质的双重差异。由知识获取的能力、质量、数量等方面的形成的差距,又再次巩固了“特权阶级”与“非特权阶级”的差距。在批判思想占主导的德国,学者们就知沟理论的前提进行了质疑,认为大众媒介是功能紊乱的系统,并不能为社会注入真正的知识。因此,不同于美国学者认为大众媒介扩大了知识沟,德国学者认为大众媒介无法缩小既有的知识差距。

无论对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如何描述与评价,社会中存在知识差距这一观点得到了认可。媒介作为影响知识沟的一个变量,被纳入到考虑范围。

二、新媒体带来数字鸿沟

新媒体是指后大众传播时代出现的媒体技术,以移动电话、计算机与互联网为主。而数字鸿沟,则是指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目前的数字沟研究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access)和“使用”(use)研究。作为第一道门槛的接入鸿沟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地区与个人在电脑与互联网接入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使用机会不均等、缺乏使用的基本技能以及个体对新技术所呈现出的兴趣差距。使用鸿沟是基于个体拥有了同样的接入(拥有电脑并且能够使用互联网服务)后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知识差距。个体在使用的动机、使用的时长以及解码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会最终导致互联网中知识沟的加剧,从而影响个体对于知识的获得与使用。

传统的知识沟尚未弥合,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而出现的数字鸿沟已然出现。虽然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是传统知识沟理论的网络翻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并实现了数字鸿沟与传统知沟的叠加。

三、生产鸿沟与使用鸿沟的叠加

大众媒介社会中,我们曾理想主义地认为媒介与教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职能,但现实却将媒介转化为巩固差异的手段。如果说上述的讨论还仅仅停留在对知识使用与消费方面的差异,那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差距已从知识的使用与消费的领域扩大至生产与再生产的领域。标榜着“知识平权”的新媒体将各种现实的差距杂糅在一起,多维度的知识差距将理想中均质化的受众分解地更为完全,在沟壑纵横的知识沟网络面前,“知识”被消解了,成为巩固差距、拉开距离的手段与标签。

为了更好地说明当下社会中知识沟呈现出后现代式、网络化的特征,我们可以结合慕课的一些特征,并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

(一)使用鸿沟

使用者的接入:按照学者Van Dijk的观点,个体在个人兴趣、物资设备、交互界面以及使用机会等四个方面而存在对互联网知识使用的差异。[3]早在2012年6月底公布的第三十次CNNIC互联网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4]假设接入网络即可均等地获得知识,那么网络的接入无疑是第一道鸿沟。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手机超越传统终端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手机的上网主要以碎片时间利用为主,专业知识的获取几率较少。

(1)使用者的选择:接入互联网后,用户面对是种类众多的信息,而知识则是其中的一种。使用者会对内容进行选择与过滤,而使用者的选择决定了互联网是知识获取的渠道,还是获得娱乐、参与政治讨论的工具。在2010年一次针对高校学生互联网学习的调研中,有28.1%的大学生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学习、网上聊天交友,所占比例分别为26.2%、22.1%。[5]如果说是否选择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是第一层选择,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成为不能忽视的另一道门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对于非母语授课的内容选择会存在障碍,尤其是在无字幕组与专业翻译人员的帮助时。虽然不能排除有高校学生选择非母语的课程以提升自己的外文水平,但在知识的接受效果方面还是值得探讨的。

(2)使用者的黏性:由于慕课的授课环境与授课过程与真实大学教育相似,因而课程并非一次性上传到网络供注册的学生学习,而是将课程分解为若干周陆续上传。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中,这种“脉冲式”式的教育对注册学习的使用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使用黏性。据“2014年慕课学习者大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慕课”的用户由13万增加至65万,但“辍学率”仍比较高,注册学生中,至少有一半不会出席,出席的学生中约有一半能最终完成课程。据2013年发布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显示,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全球范围内,“慕课”获得证书的平均比率在4.3%。这和我国的调查相比,无论是辍学率,还是完成率或通过率,数据大体相仿。同时这种黏性还体现在将单一课程粘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册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但难以获得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虽然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推出了specialization(微专业,集中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课程,但目前仅集中在北美地区。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网络学习者获得的仅仅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知识。

(3)使用者的收益与成本:慕课作为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但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实践都指向一个事实,即慕课是教育产业的一种分支,其绝非是完全免费的。按照网络经济的原理,基础服务可能是免费的(如提供教学内容),但增值服务或核心业务(如通过高校认证的证书、付费课程)则是需要计费的,这对使用者提出了成本的要求。而在现阶段,即使获得了认证证书,也无法转换为学历教育中的学分或者成为就业面试中的加分项。因此,收费成本成为横亘在使用者面前的最后一道门槛。

(二)生产鸿沟

从表面上看来,伴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知识生产的权利不断下放。网络社会中知识生产的权利看似更加均等,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知识的生产与分享过程中。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而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但,可汗学院的成功也并非是依赖于萨尔曼·可汗这一位生产者。微软、谷歌与YouTube网站给予的资金投入以及传播渠道,使他们协同构成“知识生产者群体”。这个群体由两个角色构成,即知识的直接生产者(即研究者)与知识的赞助者(他们主要提供资金、渠道与平台)组成。

(1)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直接生产者主要由高校或高校中个人构成。虽然有人质疑,高校的声誉是因其研究而获得的,并没有资料表明这些院校在教学尤其是网上教学方面特别优秀,但这丝毫不能阻挡网民对知名高校开设课程的追捧。Coursera选择的合作对象是每年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排名前5%的学校;而edX平台则囊括诸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即使从国内慕课发展来看,知识生产的权利也在日趋集中。我国积极响应慕课风潮的学校几乎均属于985、211院校,这些学校占据着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在应对教育国际化挑战的同时,也制造与国内其他高校间的生产鸿沟。

(2)资金赞助者:从知识的赞助者角度来看,当前慕课主要有三大平台(渠道),即Cousera、EDx以及Udacity。这三大平台均来自美国,凭借美国高校的“知识提供”优势超越了发源地加拿大的阿萨巴卡大学。在全球超过400个慕课平台中,Cousera、EDx以及Udacity组成了第一方阵。从资金方面来看,开设一门慕课成本不菲,通常一门慕课的成本在20~30万,[6]而诸如HarvardX平台上,“每门课一个学期的制作成本在5万至10万美元之间,这其中还不包括支付开课过程中增加的助教费用”。高昂的成本要求在线教育的网站与社会各种资本密切接触,能够获得商业资本赞助的教育内容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使用度与知名度,也更容易获得网络学习者的青睐。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慕课带来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使用者维度。因知识生产能力较弱、生产资本欠缺的个人、地区乃至国家,都会丧失了知识生产的主动权与优势;生产的鸿沟在网络时代更加明显,知识生产的优势向发达国家与地区汇聚,向原本已经拥有了“知识特权”阶级倾斜。

四、后现代式的知识沟网络

2005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提出网络时代的连通主义学习理念。传统的静态、分类与层级化的知识发展到网络时代已变成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流。知识的存在形态并不是固定与僵化的,而是松散的连接,与信息流相似,知识在网络中自由传播、连接与“结盟”,形成了沟壑纵深的知识隔阂。这与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统的二元对立被消解,原本层级化的个体被瓦解成分散的碎片,社会由整体的结构演变为松散的连接。

大众媒介社会中的“知识特权阶级”与“非特权阶级”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状态不复存在。知识沟正在网络社会中由使用维度延伸至生产维度。在网络时代,个体在生产能力与使用能力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如果说,使用鸿沟较多地停留在个体层面,那么生产鸿沟则涵盖了地区与国家间的差异。由于知识使用能力的差异、由于吸引资本能力的差异,“知识弱势者”被排除出知识生产环节,只能“非自愿”地再次成为弱势群体。这些沟壑阻挡了知识流的均质化,占据优势地位的个体,通过技术创新、资本重组以及借助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知识的垄断,将“知识生产权力”集中。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使用的低门槛性,以及作为崭新领域对资本利益的追求,知识生产越发依赖于资本的投入,也越发直接的成为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

[1] 高地,吴桐.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9-54.

[2] 单纯.“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 .社会科学,1993(8):70-73.

[3] 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43-53.

[4] CNNIC .第30次CNNIC报告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DB/OL] . http://tech.qq.com/a/20120719/000143.html.

[5] 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象牙塔里的网络生活[DB/ OL] .光明日报, http://news.bnu.edu.cn/mtsd/32405.html.

[6] 杨轩评较之慕课优势:节省成本创造同等水平成果[DB/ OL] .中国经济网, http://edu.ce.cn/zg/201412/05/t2014120 5_2148047.shtml.

(四)提高阅读量,学会活学活用

要想能扩大词汇量,丰盈自我,其实有很多方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播放英语方面的短片,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去理解,这是一个愉快而轻松的学习过程,这样也更有益于学生的记忆。可以建议学生多看些英语的寓言故事,平时在家没事干的时候可以听听英语广播,反复的听,并试着去记录分析编排它的重要的信息跟次要的信息。天天写一篇英语日记还是有必要的,可以记录自己英语水平的成长过程,最好是每天能翻译一篇汉语新闻,这样不仅是练习,也有助于提高语言功能。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听音乐,我们可以试着多听些英文歌,既放松了心情,又巩固了知识,而且过程也很享受。如果这些能被普及并运用的话,这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将来学生可以走向国际化,成为领先人。

三、小结

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很多新闻报道,甚至是某些大型的活动,都会有主持人用英语播报,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掌握英语这一交际语,特别是如今英语听力越来越普及,所占比重日益增高,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内中学生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导致英语听力停滞不前,所以这个更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去克服、去改善这一问题。而这些需要我们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

本文就新闻英语的听力技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归纳以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条件太差、学生存在语言障碍和依赖性。对此特别提出,希望广大教育者能更新原有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引导学生,同时也期待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英语听力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建议,我很期待可以看到广大学者的进步。由于个人见解的单一和局限,可能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但是希望能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淑文.浅谈新闻英语的听力技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2] 张增玲.英语新闻报道与英语新闻的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3] 陈淑平.浅谈新闻英语听力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

G206.3

A

1674-8883(2015)18-0019-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176

冯雅颖,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人文与艺术系。徐小洁,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人文与艺术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鸿沟使用者差距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鸿沟为界
抓拍神器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