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及教学思考

2015-03-01周志红邹治玲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分值试卷试题

周志红 邹治玲

(1.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2.大方县第二中学,贵州毕节551700)

语文视角

新课程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及教学思考

周志红1邹治玲2

(1.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2.大方县第二中学,贵州毕节551700)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分值相对稳定,题型丰富,选材多样,考点分布广。基于试卷的这些特点,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力图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

新课程;高考;语文卷;特点分析;教学思考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2007年开始了新课程高考,在新的高考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新课程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寻找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更好的突破口和解题方式。为此,我们对新课程高考(2007年至2013年)语文卷中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努力寻找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试图揭示命题规律,以期在提高考生的语文成绩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性情的陶冶。

一、新课程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点

1.分值稳中略有上升的趋势

从分值来看,2007年—2013年全国卷(非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分值很稳定,固守8分。新课程卷中不同省市的考卷分值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新课程卷中诗歌鉴赏题分值最低的是6分,分别为天津卷、浙江卷、福建卷,分值最高的达到了17分,那就是北京卷。显然,最高分与最低分悬殊,整整11分,最高分将近是最低分的3倍。同一省市的考卷的分值多数是比较稳定的,也有个别省市呈上升趋势。如从2007年—2013年分值不变的,有福建卷保持6分、安徽卷8分、辽宁卷11分和新课程全国卷Ⅰ11分。分值呈现上升趋势的有:广东卷、浙江卷、山东卷、天津卷、江苏卷和湖南卷。这些变化的幅度不大,都在1分至2分。但也有分值变化幅度较大的,就是北京卷,2010年只有7分,2011年、2012年上升到了17分,可是到2013年却又回落到三年前的7分,足足有10分的差距。

总之,诗歌鉴赏试题就分值来说是稳中略有些变化,其中以北京卷变化最大,而且北京卷的变化并没有规律可循,并不是朝一个方向变化,分值时而增多,时而减少。其他省市中有变化的就是略有上升的趋势。这正显露出新课程卷稳中求变的特征。分值的相对稳定,对于考生来说比较安心,便于把握;分值的上升则表明新课程高考语文卷对诗歌鉴赏考查的力度正在加大,也表明诗歌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中的身份与地位日趋加强,这将有助于引导考生们重视诗歌阅读,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促进考生学习、欣赏诗歌这一文学中的文学。这一导向显然是良好的,因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诗歌所属朝代主要聚集在唐宋,但其他朝代也略有涉及

从诗歌所属的朝代来看,唐朝和宋朝命题率很高,宋朝尤其突出。新课程高考以来的67套试卷的71首诗歌中,宋朝就出现了40次,占总数的56.34%,唐朝出现了19次,占总数的26.76%。元朝3次,清朝3次,明朝1次,三国魏1次,南朝陈1次,金代2次。可见,唐宋诗歌在新课程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中备受青睐,出题者多从这两个朝代中选材。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唐宋时代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唐宋两个朝代来看,新课程高考命题者把目光锁定在宋代,尤其是宋诗,那是因为“宋代的诗歌创作也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宋人能在唐人的高峰之上另辟蹊径,他们在诗歌方面有很多的新发明与尝试”。[1]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不常见的元代作品也悄然登场,打破唐宋垄断的局面;随后2010年三国魏、南朝陈也出现在试题中,并且在2011年、2013年考查了清代诗词,还有就是从未出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金代诗词也在2012年出现在浙江卷中,2013年出现在安徽卷中。

显而易见,诗歌鉴赏题在作者所属朝代来看,命题的视野、选材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在向唐宋以外扩展与延伸。由宋朝独占考卷到唐宋并肩,最后到多个朝代都涉及的局面。这无疑给考生的备考增加了难度,但也有助于引导考生扩大阅读面,使他们不再只是关注经典。其实,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因此,这样出题有助于引导考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源于先秦直到现当代。因此,要达到对整个中国诗歌的了解与认识就必须对每个时期的诗歌都做些了解才行,而不只是学习诗歌巅峰时期的作品——唐宋时期的诗词。

3.诗歌的作者作品陌生化,回避名家名篇

诗歌鉴赏题一般是一套试卷中只出现一首诗歌,但也有在同套试卷中出现两首诗歌的,分别是2008年广东卷、2010年天津卷、2012年浙江卷、2013年安徽卷,出现两首诗歌的都是以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从诗歌的作者与作品情况来看,试卷命题者在作者选择上多采用陌生化,大家熟知的诗人如李白、杜甫、黄庭坚、欧阳修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在67套试卷的71首诗歌中分别是3次、4次、3次、2次,即使出现了大家熟悉的作家,但考查的作品也多是大家比较陌生的。如2013年湖北卷中就考了欧阳修的《临江仙》,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名家或名篇,否则会陷入常规思维的窠臼。其次是贾岛、温庭筠、秦观、杨万里、晏几道、晁补之、张耒这几位相对熟悉的作者,这些作者考生可能略知一二,考试时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来作答。其他的如李益、厉鹗、华岳、郭祥正、江总、舒頔、唐庚、江湜、白珽,等等,几乎是考生陌生的作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扩大阅读视野,注重日积月累,做好充分准备。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大量选择陌生作者以及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有意为之。“陌生化”可能会成为命题人今后选择作者作品的一个选择标准。因为“选材的陌生化,能关注到不同的考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能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2]众所周知,对于熟悉的作者,考生可以凭借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从作者的生平、生活背景及作品风格特征来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则无疑增加了一些难度,事实上,对于这种陌生化的选材,高考试题往往不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考生们对诗歌的实际鉴赏能力。

4.诗歌题材是写景抒情为主,辅之以叙事与咏物

就诗歌的选材来看,新课程高考诗歌鉴赏题题材范围比较广,几乎涵盖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但其中以写景的篇目最多,共有24篇,占总篇目67篇的35.82%,而且是每年都有出现。抒情诗21篇,占总数的31.34%,2013年对抒情诗尤为关注,2013年15套试卷中就有12套中选择了抒情诗。可见,写景抒情诗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其实这类诗歌在中学教材中也是出现最多,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这也给考生的考试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咏物诗7篇,占总数的10.45%。感怀诗5篇,占总数的7.46%。送别诗与闲适诗各3篇,各占总数的4.48%。边塞诗2篇,占总数的2.99%。思友、闺怨、叙事各1篇,占1.49%。从同一省市来看,诗歌鉴赏题的题材每年都很少完全一样,考查的对象在不断地变化。这将避免猜题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5.诗歌体裁多为律诗、绝句与词

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诗歌体裁是以律诗为主(包括五言、七言),67套试卷71首诗歌中共有32次考的律诗,占诗歌总数的45.07%;绝句次之(包括五言、七言)、67套试卷71首诗歌中共有19次考了绝句,占诗歌总数的26.76%;词总的来说考得较少,67套试卷中总共才出现17次,占总数的23.94%,分别出现在2008年的山东卷,2010年、2011年的广东卷与湖南卷,2012年的全国新课程卷Ⅰ、江苏卷和江西卷,出现得比较多的是2009年9套试卷中有4套试卷考到了词,2013年15套考卷中有6套试卷考到了词。由此可以看出,律诗、绝句、词这三类体裁被选择的频率较高,很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关注。这样的选择囊括了主要类型的诗歌体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类型做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不同类型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学习。另外,乐府诗只在2010年的新课程全国卷考查过,可见,这些非主流体裁的出现也许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这个导向促使今后的考生要广泛阅读,把握不同体裁的诗词。

6.诗歌鉴赏题题型多样,但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流

新课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多样,但仍以主观性的表述题为主,兼顾了填空题与选择题。

(1)表述题。表述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简答题”,在诗歌鉴赏中是最常见的题型,它重在考查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考试中要求考生对诗歌做出简要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程卷Ⅱ)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2011年天津卷)

在诗歌鉴赏题中,表述题在试卷中占多数,纵观新课程高考卷,每一套试卷中都有出现。可见,主观性试题已成为一种成熟稳定的题型。其实,诗歌鉴赏题中的主观性试题正契合了诗歌的特点,因为“诗言志”,诗歌本身有着强烈的主观性;面对同一首诗歌,由于经历、年龄、处境等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往往也是不同的、多向的。为此,在评卷的参考答案中常会出现类似于“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的字眼。其实这就为考生充分、有效地发挥提供了机会,能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水平,也正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卷效度较高的特点。

(2)填空题。填空题从2007年—2011年都没有出现,只有2012年、2013年的浙江卷和湖南卷中出现了,可见这种题型并不是主流题型。例如,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012年浙江卷)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013年浙江卷)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2012年湖南卷)

“鳜鱼肥”三个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句。(2013年湖南卷)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类题比较容易作答,如浙江卷的答案在试卷中的诗歌中就可以寻找到,湖南卷的答案却在试卷中诗歌之外,属于一般的文学常识,所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日常注重积累就能较好作答。

(3)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判读能力,我们知道对诗歌的解读是需要一定的理解与判断力的,但仅仅停留在理解和判断上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采用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考生的思维,考试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毕竟区分与选拔也是高考的重要任务所在。所以,选择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出现较少,整个新课程卷,67套中只有如下几套试卷中出现过:2009年广东卷与浙江卷,2010年浙江卷、福建卷、辽宁卷与北京卷,2011年辽宁卷、湖南卷与北京卷,2012年北京卷,2013年北京卷。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连续5年都考了选择题。

7.诗歌考点分布全面,但以考查内容与情感为主

首先,从考点情况来看,2007年—2013年诗歌鉴赏题的考点涉及面很广,常见的有内容、情感、意象和手法。情感这一考点几乎出现在每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只有2008年广东卷,2009年天津卷,2010年广东卷,2011年浙江卷,2012年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湖北卷和北京卷,2013年浙江卷没有考情感这个考点。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通常有关情感的考查与设问都是比较直接的,问题多是“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提问指向明确,便于考生作答。

其次,意象的考查,多出现在写景的诗歌中。其实,命题者喜欢在意象处设题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意象是表达感情思想的主要载体,鉴赏诗歌肯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与理解。另外,炼字也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点,通常设问处的字都是这首诗歌的诗眼或关键字词。如2010年湖南卷:赏析“映一蓑新绿”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还有就是表现手法的考查在诗歌鉴赏题中也经常出现,因此,考生学习时要熟悉、掌握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要熟知常见的修辞手法。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湖南卷第一次也是七年新课程高考唯一一次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这些特例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

二、由新课程高考诗歌鉴赏题引发对中学诗歌教学的思考

1.立足教材,利用好教材,力图学以致用

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从选取的作家作品来看,都非常广泛。从纵向看,上至《诗经》下至清代作品;从横向看,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有选入。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所选的很多篇目都不是教材中直接出现的,绝大部分是教材之外的诗词。仔细探究你会发现,所选材料都与教材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这里的联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比如2012年的北京卷,考的是明代金銮的作品《柳堤》(春江水正平),这是一篇课外诗歌。试卷中考题的其中一题是: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请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显然,这一题是直接与教材相衔接的,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能力,书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因为《柳堤》与所给的这几首诗歌体裁一样,题材也一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赏析的角度都是景和理相结合。而且试卷中已给考生明确提示,引导考生答题时联系平时课内所学的相关内容。

再如,2010年北京卷考的是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首)其中一题的题目是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生遇到这题,相信多数会有些“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因为这句所表达的情感——荣华易逝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在作者诗作《蜀道难》中也有所体现,而《蜀道难》正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为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回归教材,摒弃那种不重视教材,随意处理教材的教学行为,更要杜绝在备考中完全抛开教材潜心于课外题海训练的做法。在以教材为本的同时,还要做到从课内、教材中所学的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与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课外诗歌阅读鉴赏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的前提下,“要把其当做‘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学生达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3],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3]

2.以“大纲”为导向,加强诗歌鉴赏的强化训练

这里所说的“大纲”是指《教学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是语文教学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组织的规范,是语文教学活动后教学评估的准则。可见,《教学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认真研讨和钻研。《考试说明》又是对课标精神的落实与体现,同时也是命题的直接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备考的方向,因为它明确了考试的性质,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及其赋分比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试题型及其比重。

高考毕竟是一次选拔性的考试,师生都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收效最大。为此,就必须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变迁,必须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的内容,明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目标。如《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题部分提出如下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从试卷统计中,我们也能发现考试的内容多是从内容、形象与技巧方面来设考点。因此,充分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方向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避免少走弯路,以致在高考这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引,对诗歌鉴赏的某些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如广泛了解各种题材诗歌的基本写法,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以及鉴赏诗歌的常用术语等。

3.努力培养学生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

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统计情况来看,它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它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是属于实践性知识,强调的是能真正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实践过程,而不只是培养学生对诗歌死记硬背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借鉴别人的鉴赏结果,更要研究他人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鉴赏实践掌握这些方法与技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地进行一系列诗歌鉴赏活动。例如,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及教辅资料独立完成浅表层理解,然后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内容分析讨论,从而完成深层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给学生提供优秀的鉴赏范例的角色,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研习的实践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正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学生在教学中的重心地位,学生在教学中要贯穿成为教学的起点、终点和中心点。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平等互助、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当学生在日常的诗歌鉴赏实践中懂得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后,应该让他们在特定的范围内自由翱翔。

[1]倪同刚.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J].语文建设,2010(9):52-54.

[2]张斌.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盘点[J].语文建设,2012(7):127-130.

[3]杨翠玉.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及对学科教学的启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39-42.

[责任编辑:黄晓娜]

G633.3

A

1002-1477(2015)03-0053-05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13

2014-03-13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13QN061)。

周志红(1977-),女,湖南攸县人,硕士,副教授;邹治玲(1989-),女,贵州遵义人,教师。

猜你喜欢

分值试卷试题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体育考核新方案出炉 项目分值变化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