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解析

2015-03-01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

冯 虎 成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10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解析

冯 虎 成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10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生产关系、历史动态变化等各个角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现实的个人”是现实生活、实践中的人;是处于生产关系中的人;也是历史的动态变化中的人。当今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渊源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理论的形成,不能不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受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影响很大,黑格尔认为,精神和绝对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创造了万物。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中的“自我意识”转换成了“个人自我意识自由”,这为“现实的个人”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此后,随着对现实社会了解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深刻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和现实世界的巨大矛盾,随之他研究的重心转向了费尔巴哈哲学。“现实的人”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费尔巴哈。出于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并把“现实的人”解释为思维和存在真正统一的基础,以“感性对象性”为原则构建了一个人本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费尔巴哈认为人内心的“心灵”和“宗教感情”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及人具有“类本质”的思想。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进而认为,人不单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劳动是人创造自身的过程,人的本质是由处在社会中的劳动来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46他由此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关于自然人理论的超越。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神圣家族》中指出:“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科学和工业排除在历史运动之外,它就能达到,哪怕只是初步达到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把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即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认识清楚,它就能真正地认清这个历史时期吗?确实,唯灵论的、神学的批判的批判仅仅知道(至少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知道)历史上的政治、文学和神学方面的重大事件。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在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而是天上的迷雾的云兴雾聚之处。”[2]350-351他们认为,只有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才是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历史无非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在现实的人活动之外,并不存在抽象的历史以及抽象的人。由此他们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之前关于从自然关系和人的内心、宗教感情上来阐述人的本质的否定,更实现了对这些理论的超越,他提出人的现实性的观点,强调从人的现实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的本质,将个人与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探讨,初步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并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维度的说明:从人的生存基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交往关系、生产生活实践主体、认识主体、精神主体、社会历史主体、伦理主体等各个方面,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点和逻辑原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中心。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解读

(一)“现实的个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24这里肯定人的存在的现实性,指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是人进行生产实践的必要前提。在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类以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为生存、生产的前提,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使其也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部分。

(二)“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

“现实的个人”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人的实践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实现其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超越动物界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当人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1]25这就是说人本身是通过自身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相应的生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从而使人和动物揖别,开创属于人类自身的文明史。

(三)“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生产、生活中的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互联系又决定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

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过来又制约生产方式,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人的生活中所享有的物质资料是受生产方式限制的,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活的需求又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人寄希望于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来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求。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的生活状态,同样也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他们在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1]30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活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的一种表现,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四)“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生产关系中的人

生产关系是历史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1]34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并不是单个人孤立完成的,人的生活、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这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现实的个人”的本质。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交流、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各种交往形式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五)“现实的个人”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的人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自然条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随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与此同时,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历史阶段人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不同时期“现实的个人”的认识,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其生产、生活状态进行分析。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分工的扩大,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组织关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历史演变。“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性存在,所以其在各种关系的推动下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他们所处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的交往形式和所处的社会所有制形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六)“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的政治解放,而且是人从各种关系的束缚中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认为只有实现彻底的经济解放和思想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社会结构的改造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条件,人类自由和解放就是不断突破这些限制条件的过程,也是人对客观必然性认识和利用的结果,是人改造自身及自然的结果。“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2]54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充分保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就无法实现他们的解放,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条件以及他们的劳动都是一种偶然的因素,他们个人是无法控制这些因素的。为了他们个人的解放和自由,无产者必须首先彻底改变他们当下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一切奴役他们的劳动,推翻一切剥削他们的国家与制度,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和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及其带来的交往形式,从而确立起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平等的普遍交往关系,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三、“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现实启示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社会,社会的历史就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历史。所以,人类历史发展中一切的问题和矛盾都是由“现实的个人”所引起的,实质上都是“现实的个人”自身生存所面临的危机。所以,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时,就必须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从“现实的个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出发,去寻找解决和处理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

第二,“现实的个人”理论有利于我们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现实的个人”理论高度强调了人的生命价值,指出生命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民生,即重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也就是强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谐的关系。只有健康的个体才会有健康的集体、社会,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社会才会稳定,才能有序发展。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的个人”理论强调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注意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过程就是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与物的相互融合的过程,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样,没有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所以,必须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目标。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杨恒梅.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师连枝

“The German Ideology” in the theory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FENG Hu che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hilosoph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00,China)

Marx and Engels in “The German Ideology” in real life, production practices, production relations, historical, dynamic changes every angle on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Today, for Marx “real personal” theory to explore ideas and research also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rx; Engels; “German Ideology”;Personal reality

2015-01-20

冯虎成(1990-),男,江苏东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与发展哲学。

A811

A

1671-9824(2015)03-0110-03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