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2015-03-01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张建强
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 张建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呢?现笔者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该种乐趣中成长。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三、指导学生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镰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在阅读进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也总是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地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