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心理冲突探析
2015-03-01蒋亚莉
文/蒋亚莉
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心理冲突探析
文/蒋亚莉
摘要: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也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问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缺乏安全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自恋现象越发明显,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重拾美好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安全感;心理负担;自恋;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的高校中,大学生独生子女占着很大的比例,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然而同时也呈出各种心理冲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一、安全感的丧失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他们享受着优越的待遇,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在他们眼里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核心,是众人的焦点,然而离开家这个庇护港,他们则会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一)“四二一家庭”模式之溺爱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四二一家庭”也在不断增多,孩子理所当然成了家庭运转的“中心轴”,虽然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注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一个更显著的特征就是:隔代教养。而祖辈的养教观与父辈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更倾向于过分疼爱孩子,也就是所谓的“溺爱”。在溺爱的光环下,从小就养成很多坏毛病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问题被不断放大,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等。他们习惯于家人的保护,遇到困难期待家长帮他们解决,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父母身上,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而一旦脱离家长,他们则显得无所适从、惊慌不安,没有安全感。
(二)社交能力的局限
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特殊的交往心理冲突。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知识与感情上的交流;但同时又缺乏交往的能力和“资源”,因此平时就不太擅长交往的独生子女会感到困惑和矛盾。他们既想在交往中获得知己与理解,找到归属感,又担心被人愚弄,不敢轻易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理,与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了孤独。
二、心理负担的增加
当代大学生负担很重,而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则更为显著。大学阶段,他们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各式各样的不和谐,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曾经家里处处温暖的话语,而是人类感情的冷漠。
(一)膨胀的自我优越感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们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里真正的暴君。”[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地位,过分溺爱,使得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较高的自我评价的心理特征。这样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也不懂得尊重他人,主动去理解他人,而仅仅凭自己的喜好行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任何事情都比别人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经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同学“大动干戈”,仅凭一腔热血,遇事不加分析,更谈不上自我控制。
(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当官发财,能有体面的工作,以此来满足所谓的“面子”。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所谓的“铁饭碗”,甚至连普通的就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竞争,这无疑让“没有关系”的学生倍感压力。面对着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当年的梦想,这过度的“爱”让孩子们承载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得他们更严格地要求孩子,也更加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总充满“战争的硝烟”。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们一旦不够努力就会自我责备;长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当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时,则出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三、自恋现象的加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个体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高。尤其是现在的“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个人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解,自然而然,自恋的现象也在逐步加剧。
(一)对个性追求的误识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个性发展,然而过分强调人的本质的自然性,而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就会把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到极端地走向个性绝对化的境地,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理解为自由性,容易让学生陷入自恋的深渊。
卢梭的教育的核心是要“顺应自然”,也即自然教育,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进行教育,极大地发挥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做自己的主人。这种教育思想本没有错误,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却容易将顺应自然理解为为所欲为,将自主性理解为自由性,将个性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性”,做任何自己想做的,美其名曰:这就是个性。学生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本就不存在老师所谓的对错,既然自己的个性是自由的,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甚至整个世界都得听从自己的安排。在他们眼中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即使某一方面不如别人,那也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将其抵消。完全看不到别人,是“自恋者”的很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脱离了公共领域
现代的大学生非常地迷恋自己,也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内,完全将自己封闭在私人空间,脱离了公共领域,导致了公共空间的死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基本都是生活在家人的身边,一旦离开父母,失去了依赖,自我保护欲则更强,更把自己退缩到一个私人领域,这就导致了“自恋者”天空的塌陷。由于公共领域的丧失,他们也就失去了“行走”在公共空间的能力与自由,同时也被剥夺了只有在他人存在时才能展现自我才能的能力,个性则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大学生都丧失了公共空间,有的人找到了一种自己替代性的“公共空间”。以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媒介以快速闪动的图片对世界进行模拟与再造,创造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但这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真正的公共空间,而是一种抽空了现实公共空间的手段。网络虽然表面上好像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可以交往的虚拟的空间,但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能会不期而遇的机会,使他们过上了在虚拟空间“乐群”,而在现实空间“索群”的矛盾生活。所以,尽管他们找到了可以替代的“公共空间”,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所以还是导致了公共空间的死亡。
四、消除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面对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现状,只有正视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才能因材施教,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搭建师生心灵的桥梁
大学思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要积极搭建师生间的心灵桥梁,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排除内心困惑。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除了平时地悉心观察学生外还要适时地去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真诚去获得学生的信任,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坦露自己的内心。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给予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每个学生都打开心扉,真诚地去面对每一个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培养独生子女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的能力显得异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独生子女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应先广交朋友而后交知心朋友,做到乐于助人,诚信待人;并不断提高抗挫能力,不断激励自己走向成功;同时能及时宣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和平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4]为了独生子女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科学地教育,打消他们存在的各种顾虑,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参考文献:
[1]刘晓娟.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 110-111.
[2]林程.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探析[J].湖北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01) : 54-56.
[3]肖海雁.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及对策[J].雁北师院学报,1994,3:47.让大学生在歌声中重温历史,重燃革命的激情。通过参观、收看、竞赛、辩论等一系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重温革命历史,对大学生开展一次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大学生更喜欢声音图片视频等直观感性的形式,这些视频资料能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历史使命等问题变得生动具体,寓教于乐,能让大学生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唤起年轻人深藏心底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一次神圣的洗礼。
2.联系国际重大事件,让大学生观天下知世界。
当今世界国际大环境是和平稳定,但是局部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明显存在,主宰和影响着地区事务。新的地区问题不断涌现,“伊战十年”“茉莉花革命”“卡扎菲被捕”等事件成为学生议论的热点,我们可以采取观看记录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给学生解读事件背后的原因,让学生对于国际局势有更加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对于发达国家发生的“占领华尔街”“欧债危机”等事件也及时关注,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国际局势的新趋势新变化,并展开讨论,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有思想有深度的年轻人。年轻时代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抓住大学生这个时期的特点,有的放矢,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一举两得。
3.联系网络热点事件,尤其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事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不断,成为大学生议论的热门话题,从“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杀人,再到郭美美炫
富,李天一事件等。这些事件的主角几乎都是大学生的同龄人,有的本身就是大学生,年龄上的接近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也更容易联想到自身。深挖这些事件背后的家庭社会和心理原因,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以及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例,学生高度关注,有疑问也有困惑,教师在这时适时的加以引导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抽象的谈一些历史的国外的名人的事例有更实际的教育作用,多年以后学生还会想起某一次生动的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讲是受益终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两课教师要及时的抓住时机,以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案例,深入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适时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课本上抽象深奥的理论观点变得形象生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