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类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01申丽

亚太教育 2015年28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实践研究培养模式

文/申丽



信息技术类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文/申丽

摘要:以信息技术(或IT)类人才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采用“反导型”构建法则,对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将提炼出的核心职业素质,导入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实现“始于岗位,终于岗位”的闭环式教学实践,构建信息技术类人才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素质、反导型、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1.现实背景及意义

1.1课题现实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是IT企业求贤若渴,在人才市场却找不到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而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IT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矛盾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因素,从企业角度看,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企业希望招聘的每一个新人都能具备IT应用技术的经验与能力,上岗后就给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实现良好的结合,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完整的项目实施经历,对真实项目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越来越注重职业素质,既看中智商更看重情商,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与工作同伴的合作精神、与用户的沟通能力、对新技术的学习钻研能力、处理事务的工程化意识和开拓精神比单纯的技术水平更重要。尽管高校都开设类似职业规划等课程,一般采用说教式的课程讲授,忽视职业情景构建,往往是既浪费学时又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

1.2课题研究意义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在职业进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基于学校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和环节,并贯穿于校内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素质。

随着计算机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计算机应用实施越来越多采用工程化方法,分工越来越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乃至包容对于开发团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学校教育中仍然以课程为核心,学生的学习以个体行为为主,以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本文重点探索,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类人才市场,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现实需要,设计出一种全面、高效、实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对于构建适宜高职院校校内培养IT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教育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并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随之而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不断转型调整自身的方向,改革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教育思想的变革中,类似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思想一直处于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国在设计面向21世纪发展战略时,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到教育改革的议程和日程。

教育的改革发展必然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相联系。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而忽视或否认其它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任何时代的教育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综合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发表了种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其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培养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早己普遍使用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英国把能力和素质联合培养学生称为“三明治”式教育;德国把职业素质融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在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模式应用广泛深入,高职院校的能力和素质存在碰撞和交融,使国内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职业素质教育意识,探索适合的体系进行培养。

3.IT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归纳提炼出计算机类专业IT职业素养的核心素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诚心敬业等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核心素质确定培养手段,如导师负责的任务驱动、团队项目开发、社会实践以及演讲论坛等等,多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综合运用;构建完善的IT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机制以及管理办法等。IT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IT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示意图

每一项IT职业素质每学期有相应活动点进行培养,多学期培养构成一条主线,每项IT职业素质还必须全面融入相应课程中,构建完整的校内IT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4.IT职业素质融入专业课程

4.1职业素质导入专业课程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分析,结合如图2的“反导型”构建法则,将IT职业素质导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始于岗位,终于岗位”的闭环式教学模式,构建计算机类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出面向岗位工作过程,

4.2课程中职业素质培养

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对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中,建设基于职业岗位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课程。

图2 “反导型”IT职业素质培养

融入专业课程

(1)典型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工作过程导向就是在构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有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与分析,得到企业中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示。课程就是基于该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做到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实施都是基于实际企业中的工作过程。

(2)职业素质分析

本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剖析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推衍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分解出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在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案,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之中。

5.课内外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体化

职业素质培养应当落实课堂教学是素质培养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课内外实施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基于此,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在课堂教育中必须融入素质教育内容。同时,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生活动品牌,每一项IT职业素质每学期有相应活动进行培养点,多学期培养汇集成线,每项IT职业素质还必须融入相应课程中,构建系统完善的IT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

[2]李逸凡,皱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明理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杨东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

[4]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

[5]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37-02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实践研究培养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