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2015-03-01马作幸李俊峰楚纯洁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003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0062

关键词:平顶山市

马作幸,李俊峰,楚纯洁(.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003;2.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0062)



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马作幸1,李俊峰1,楚纯洁2,3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城市的空间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交互作用的过程.利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割方法,借助AutoCAD和DeapthMap软件,构建轴线模型,对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具有以下特征:中心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偏移;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城市空间智能性水平在下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呈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模式.煤炭资源开采、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企业布局共同影响了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该研究可为平顶山市未来城市建设走向提供借鉴,亦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空间句法;城市空间形态;平顶山市

引用格式:马作幸,李俊峰,楚纯洁.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2) : 173-179.

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综合表现,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一种空间结果[1].城市空间形态包含物质空间形态与非物质空间形态,本研究主要侧重于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开展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是以某特定城市或某一类城市为例进行的城市空间形态的静态特征、动态的演变过程[2-4]、影响因素[5-8]、形成机制探讨[9、10]以及进一步的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模拟和优化[11].而运用网络——拓扑学对某一类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煤炭城市平顶山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对其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进行研究.

有学者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应当归因于特定时空范畴内的复杂社会人类活动,既是社会能动者基于不同目的和相互关系并通过社会行动和互动有意无意的作用结果,同时也是社会行动和互动的一种重要参与因素并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10].这一解释恰好与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不谋而合.空间句法把空间本身作为独立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与建筑、社会、认知等领域的关系,用数理和图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形态模型,通过量化分析结合定性描述发现城市空间网络中内部元素之间的一种关系法则——组构,并在分析中加入“人”在空间中的行为规律,形成一种独特的研究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理论与方法[12、13].自20世纪70年代Bill Hillier教授创立空间句法分析理论以来,这种从数理角度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分析视角,采用不同的空间分割方法,已被应用到了建筑的内外部空间[14]、城市道路交通[15]、城市犯罪[16]、景观[17]等人居空间结构研究的各方面,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其众多研究方向之一.运用空间句法研究城市形态,即可实现通过对句法变量的分析,透过空间几何要素揭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相继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背后的规律,为今后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可研性基础.本文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句法轴线模型,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特征,为目前城市空间使用模式的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研究中通过将规划设想加入空间句法模型,初步预测城市中人流量、交通量、未来土地使用价值和人的空间行为特征,从而帮助城市规划者把握城市自身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平顶山市的未来发展.为今后的平顶山市城市规划提供指导,亦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平顶山市是1957年因煤炭开采而设立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以及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范围内,是公认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矿业城市[18],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建市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平顶山市区人口由建市时的不到10万人,发展成为市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km2扩展到今天的90余km2,分别是建市之初的10倍和18倍.本文的主要研究区域为平顶山市主城区,包括新华、湛河、卫东三个行政区的部分建成区域(石龙区在空间上未与市区主体相连,属一块飞地,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1.2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选取平顶山市1956年、1966年、1976年、1981年的城市规划编制时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通过遥感影像获取的1990年、2001年、2010年城市道路交通图作为句法分析的底图数据.结合《平顶山市志》、《平顶山市地名志》、《平顶山交通志》中对于市区道路的描述进一步精确确定轴线模型区域,以现状道路网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根据轴线地图构建的原则,对个别数据进行取舍,以确保轴线数据的空间社会性和科学性.此外,平顶山市是原来没有城市、因矿业开发而兴起的无依托矿业城市,最初建市的时候市区仅有7条土路,50年代的道路网格局难以建立,故以60年代作为空间形态分析的初始年代.

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割方法[19],首先在AutoCAD中导入底图数据,按空间句法构建轴线时的原则和要求绘制出道路轴线图,随后导入到空间句法分析软件中计算集成度、智能度等参数.本文使用的空间句法分析软件是由伦敦大学学院(UCL)开发的软件DeapthMap.根据全局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参数的计算结果,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规划等对城市的影响,综合分析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1.3空间句法形态变量

空间句法演变出的基于拓扑关系的社会逻辑关系可以用多种参数来定量描述.最基本的有5个变量: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控制值(control value)、深度值(depth value)、集成度(integration value)、智能度(intelligibility) (又称可理解度).在进行城市形态分析中,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是较能很好解释城市形态的变量.

集成度.集成度反映了一个单元空间与系统中所有其他空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是剔除冗余节点后标准化的平均句法深度,体现了空间单元对其他单元所具有的句法可达性与渗透性优势,从而体现出某一空间相对其余城市空间的中心性[20].

集成核.在城市空间中,有一部分轴线的全局集成度在整个城市空间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构成城市全局集成核.集成核的选取是将空间中轴线集成度较高的数值相加,达到整个空间集成度总和的一定比例时,由这部分轴线构成的区域即是集成核.比例的选取会按照轴线的数量和研究范围的大小确定,比例约为10%到25%,大城市集成核的比例一般采取10%,小城镇由于句法轴线数量少,比例可适当增大[21].

智能度.智能度表示的是系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果在某一局部空间范围内轴线的局部变量值(例如连接值)较高,同样全局变量值也同样较高,那么系统局部特征和整体结构相关度就较高.则这个空间系统是协调的并且智能性水平高,反之,从局部获取的信息是对人们认知构成的误导,其智能性水平较低[22].

2 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以历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道路网为底图,借助AutoCAD和DeapthMap软件计算出平顶山市不同时期的空间句法轴线图和智能度散点图(图1、2).由图可以透视出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2.1城市中心区域演变特征

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全局集成核代表了城市中社会性、中心性和流动量最强的区域,并能形成乘数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的前进,使集成核的城市功能强于非集成核区域,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可以通过集成核的演变反映出城市核心区域的变化.

第一,城市核心区域不断扩大.从图2中可以看出,平顶山市核心区域从最初的几条轴线到方格网状区域,其范围在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集成核的主体在形态上是一个“十”字状.构成集成核的轴线道路是矿工路、体育路、矿工路的东段.70年代的集成核在形态上与60年代的相差不大.到了1990年城市核心区范围明显扩大,全局集成核的范围大致呈网格状,四条道路分别为新华路(东)、南环路(南)、光明路(西)、程平路(北).2001年,城市空间全局集成核的范围继续扩大,集成核形态上依然是方格网状,但格网密度较1990年明显增大,中心城区集聚社会流的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的城市范围扩展到了西部的新城区,城市空间建成区明显扩大,全局集成核构成的格网状核心区域向城市外围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

第二,中心城区的位置没有发生偏离.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经过半个世纪的变化,仍然是中心城区作为“核心”起着集聚作用,而且其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在轴线图中可以看出,集成核的空间位置较为稳定.在60年代和70年代城市建设初期,集成核以矿工路、开源路为主轴.改革开放之后,集成核形态上发生了扩展和改变.但是构成城市空间全局集成核的道路轴线依然主要是在程平路、光明路、城南路、东环路围合成的区域范围内.

尽管2010年时平顶山市的城市建成区扩展到了平西湖边的新城区,但是在轴线图中可以看出,新城区道路轴线的集成度数值并不高,没有参与到全局集成核的计算中,新城区的集核作用并不明显,城市社会核心依然是在老城区.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也较为吻合: 2010年时平顶山市的城市建成区扩展到了平西湖边的新城区,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西迁,两所高等院校的存在有望给城市空间带来新的发展动向,但是新城区依然是人流量不大,空间集聚能力不强.而由程平路、光明路、城南路、东环路围合成的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商业、居住、行政、教育、医疗机构,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仍将是城市商业的中心区位和城市空间的集核.

2.2城市空间扩展以城市道路为主轴线

平顶山市城市扩展以道路为发展轴,为了更细致的说明同一道路不同时期在城市全局系统中相对地位的高低和升降,反映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对道路轴线的全局集成值数值进行Z分数值计算,并进行T分数值转换.选取矿工路、开源路和建设路作为分析的道路轴线.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三条道路轴线T分数值的变化.矿工路轴线T分数值下降,矿工路以南的建设路轴线T分数值上升,而开源路轴线的T分数值则是先升后降.

矿工路是平顶山市道路建设最早的道路之一,并在建市初期就起到了带动全局的集成核作用,是城市呈现东西向带状形态的主轴线.80年代修建的建设路是目前城市东西向的主动脉,全局集成度很高,拉动了城市形态的南扩和城市东西向的延伸.南北走向的开源路自70年代起至2010年都是城市集成核的组成部分,成为了连接城市南北的主要轴线,促进了城市南部的空间扩展.而随着后来城市的东西向扩展,开源路以东的新华路、以西的光明路分担了其一部分承接南北向人流和社会经济走向的功能.在城市主要道路的轴线功能带动下,平顶山市城市空间不断出现向南和东、西方向的扩展.

表1 平顶山市不同时期主要道路轴线的T分数值Table 1 The main road axis T score of different times

2.3城市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下降

城市空间形态智能度反映出城市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可通过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的相关性来判断.在DeapthMap里,以全局集成度为横坐标,连接值为纵坐标,根据空间句法计算技术,生成各个年代的智能度散点图.该图反映了城市空间轴线局部集成度值与全局集成度值的相关水平,可以此来分析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智能度特征.

从图3、4可以看出,智能度整体上是下降的趋势,1990年、2001年、2010年城市空间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分别是0.435662、0.364576和0.405739,呈低度相关.说明局部和整体的相关性较差,个体从局部感知整体的的能力较低.换言之,居民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通过对局部空间连通性的感知进而获得城市整体空间可达性信息的能力较弱,从局部获得的认知信息容易对人们造成误导.这与众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即在方格网或理想城等秩序规整的平面,其几何形式虽然清晰可辨,但智能度较低,如果没有地图指引,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迷路[23].而某些古镇的迷宫式变形网格平面却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其集成度高的地方往往与更多的街巷相连,即使陌生人也只需稍加走动,便能来到集成度较高、且人们活动比较集中的少数空间中,因而不会迷路[22].反映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受到的城市规划、政府力量等他组织机制的作用较为明显,城市几何形态逐渐显现,智能性水平下降.

2.4城市空间形态呈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

在城市道路的带动下,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社会性不断增强,因受到北部山地的天然阻隔,城市沿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呈现出一种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的空间演变模式(图5).

平顶山市城区最初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煤炭开采区,结合城市居民生活区,城市建成区的分布主要是在矿工路、程平路这一东西方向的发展轴上.70年代,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及城市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与60年代相比,城市中可达性最好的路段多了一条南北向的开源路,城市有了向南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平顶山市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80年代末,平顶山市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8km2.东西向有程平路、矿工路、建设路、南环路4条干道,南北向有中兴路、开源路、光明路、新华路、西环路、东环路6条干道.主城区范围基本上在现在的程平路、东环路、南环路、光明路围合的区域之内.城市原有建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出现了扩展.90年代,平顶山市客运中心站建成后,与平顶山火车站一起产生一种集聚的吸引力促使城市继续向湛河南部扩展.2001年之后,城市的中心区域已经向南越过湛河、南到姚电大道、东至东环、西到凌云路.原有的城市外围区不断出现新的集成核街道,承载了城市边缘区域的城市社会性和中心性.整个形态上呈现出半同心圆状的圈层式扩展.

3 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影响因素

根据一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结合句法特征,将平顶山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概括为煤炭资源开采、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企业布局等5个方面.

3.1煤炭资源开采

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了平顶山市煤炭生产活动的地域组织.平顶山市是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建市初期的居民点紧邻生产地,城市建筑以东、西工人镇的形式存在,早期的城市空间形态以连接矿区东西向的矿工路和程平路为轴,呈带状形态.采煤塌陷区的土地利用方式间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随着煤炭的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塌陷,为实现城市土地的综合效益,需根据塌陷区的区位特点、自然本底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这就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进而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作用.

3.2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于城市形态,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潜力和城市形态演变的模式[24].在平顶山市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中,地形和河流条件对城市的产生和形态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北部的落凫山、平顶山、金牛山、老寨脊组成的东西向带状山地成为阻碍城市空间向北拓展的天然屏障,从而限制了城市的圈层式扩展,主城区的东、南、西三个方向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空间形态呈半同心圆状扩展.湛河自西向东穿越城区,80年代,湛河通过市区段两岸进行了绿化,建成了带状开放型湛河公园,目前已成为城市的绿道景观和生态廊道.河流开发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城市形态.

3.3交通运输条件

城市的内外部交通运输以道路的形式存在于地理空间上,承载着城市社会的人流、物流,从而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长轴,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平顶山市城市内部道路从建市的7条土路,发展到今天的5 纵4横网络状道路格局,城市空间形态也由最初的分散式发展为今天的集中式.最初平顶山市主要是沿北部的程平路、矿工路和铁路延伸的方向发展,后来随着城市南北向道路如中兴路、光明路、新华路等的建设以及漯宝铁路的建成运营并与全国铁路网联通,城市路网和道路格局的完善,平顶山市不断的向南扩展.1980年以后,在湛河以北、矿工路南部修通了第3条横贯市区的建设路.目前,建设路已成为新、老城区之间联系的重要道路交通线,对城市空间的向西拓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城市南部的新南环路若与平顶山学院前的未来路相接,则会增加一条通往西部新城区的城市主干道,新、老城区之间的交流将更为便捷,新城区的空间集成度也将会提高,城市空间形态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3.4政策因素

政府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主体之一,与城市经济组织和居民共同作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最终走向[25].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使城市建设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延缓了城市建设步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速度放缓.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改造,城市风貌、城市景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规划作为特殊的政策因素对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演变起到了导向性作用,指导各个时期城市建设的大体方向.平顶山市建市以后进行了多次规划,主要有1956版、1984版、2004版,每次规划都指引着当时的城市建设,影响着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如2004年进行的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为由“一心、两卫、四极点”和“X型双轴发展”组成的点轴布局结构[26].从而影响到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3.5企业布局

平顶山市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占有优势.煤炭、电力、纺织、冶金是平顶山市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这些主导产业的主要企业都是特色大企业,例如平煤集团的煤炭、姚电公司的电力、神马集团对化纤纺织工业的贡献率以及六六盐厂、天鹰集团的机械工业等等.这些大规模企业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建成,占有较大的城市空间,并且在企业周边往往有居住区和小型的商业街.它们在城市中的区位较为分散的布局在平顶山市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这就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和演变.

4 结语

运用空间句法对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剖析,得到以下结论: (1)平顶山市的城市核心区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偏移;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城市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下降;城市空间形态呈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模式.(2)煤炭资源开采、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企业布局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城市的发展受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共同作用,其结果会反映到城市空间形态上.对此平顶山市城市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城市规划者要深刻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应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综合采用财税、环保、投资、区域、社会保障等政策,合理选择接替产业和主导产业、并对非资源型产业进行扶持.使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机制相协调,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根据句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对平顶山市城市形态影响因素的分解,认为今后平顶山市的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感知,以增强城市空间的可辨识度,提高整体空间与局部空间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赖清华,马晓冬,谢新杰,等.基于空间句法的徐州城市空间空间形态特征研究[J].规划师,2011,27(6) :96-100.

[2]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3) :392-400.

[3]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2009,(6) :93-101.

[4]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51-63.

[5]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1) :36-19.

[6]江瑛.丘陵地区水系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与规划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51-57.

[7]磨建功,董欣.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J].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1-12.

[8]翟强,潘宜.高层住宅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分析及规划设计对策[J].城市建筑,2009,(1) :13-15.

[9]郭广东.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123-150.

[10]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构建[J].城市规划,2008,(5) :31-37.

[11]田朝晖.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空间形态模拟与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38-45.

[12]邵琛.华中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句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9-15.

[13]HILLER B.The hidden geometry of de-formed grids: or,why space syntax works,when it looked as though it shouldn't[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1999,(2) :169-191.

[14]陈华杰,石忆邵.基于空间句法的商品交易市场空间结构——以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6) :805-812.

[15]陈明星,沈非,查良松,等.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 : 39 -42.

[16]王胜男,李猛.空间句法技术在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中的应用[J].丽水学院学报,2012,34(4) :50-55.

[17]陈茸.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句法浅析及其对当代地域性重构的意义[D].北京:清华大学,2012:22-56.

[18]宋矵.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2-56.

[19]易增林,李本新,肖高铭,等.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中的作用[J].测绘通报,2008,(2) :44-47.

[20]何子张,邱国潮,杨哲.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3) :106-108.

[21]王静文,毛其智.城市空间发展句法分析之探讨[J].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425-431.

[22]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6) :33-44.

[23]比·希列尔.空间句法:城市新见[J].赵冰,译.新建筑,1985,(1) :62-71.

[24]栗艳芳.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洛阳城市形态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58.

[25]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 :50-52,96.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oriented City Based on Space Syntax: The Case of Pingdingshan City

MA Zuo-xing1,LI Jun-feng1,CHU Chun-jie2,3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3.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one city is a proces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hetero-organization common interaction.This paper used the axis segmentation method of space syntax,with the help of AutoCAD and DeapthMap software to construct the Axis model,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ngdingshan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olvement of Pingdingshan city spatial form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ntric circle type growth mode; the center city location is not shifted in this process; city road is the main axis of city spatial expansion.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natural conditions,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policy factors and the layout of enterpris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gress.In addition,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Pingdingshan city,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oriented city spatial form.

Key words:space syntax; spatial morphology; Pingdingshan city

作者简介:马作幸(1989-),女,河南桐柏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2020503011).

收稿日期:2014-05-10

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15.02.014

文章编号:1001-2443(2015) 02-0173-07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11 +3

猜你喜欢

平顶山市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平顶山市召开202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
平顶山市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平顶山市畜牧业违禁物质监管难点和对策探讨
平顶山市益智型旅游资源研究
成熟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山村暑假
共沐发展阳光 齐唱和谐强音——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侧记
平顶山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南省发展经济利用外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