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尔营运资金管理的共赢机制

2015-02-28葛伟炜杨俊

商业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营运海尔订单

葛伟炜+杨俊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处于发展成熟、竞争充分的红海中的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产能过剩、消费萎缩、人工成本上涨……要在“薄如刀片”的利润空间下生存发展,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已经从早期的“制造为王”(生产出来不愁卖)、“渠道为王”(只要掌握渠道,就掌握了主动权),转变成如今的“现金利润为王”(只有获取现金形式的利润,企业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然而,提升营运资金效率和效益的道理或许不难明白,要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

过去三十年中,绝大部分中国企业都将追求规模增长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并且在粗放式管理思想下,放弃了营运资金效率和效益。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单纯追求规模的中国企业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看上去很红火的企业,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突然就不行了。

海尔作为一家家电制造企业,早在1980年代就意识到了“现金利润”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贯彻落实“现金利润”战略,集团利润从2007年的18.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08亿元人民币,利润增长4.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具体来说,海尔抓住了影响企业现金流最关键的两项指标:库存和应收账款,并由此确定了“零库存、零应收”的营运资金管理目标,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举措,实现了营运资金效率、效益和风险控制的最优组合。

然而,海尔如何确保其营运资金管理目标的可持续性?对于像海尔这样规模和体量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将营运资金的压力(库存和应收的压力)转嫁给价值链的其他参与方,如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现实中不少企业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但是,海尔意识到通过这种手段所实现的“零库存、零应收”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不仅损害海尔的发展,也会使整个价值链上下游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海尔进一步提出既要实现海尔自身的“零库存、零应收”,也要帮助价值链其他参与方缓解营运资金压力,共同实现有机增长。

各方共赢的营运资金管理

“零库存、零应收”并非海尔首创。1960年代,丰田汽车就基于精益生产理念提出过类似概念。然而,海尔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意义。海尔提出的“零库存、零应收”并非绝对没有库存和应收,而是指:采购、制造、销售环节所产生的库存必须是符合用户(即最终消费者)需求的库存;销售环节的应收款必须是在信用账期内能够收得回来的账款。具体而言,为了落地“零库存、零应收”的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海尔在企业营运的设计、采购、制造和销售四大环节采取了以下举措。

准确预测需求,按订单生产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库存是占用营运资金的“大头”。要减少库存的资金占用,企业必须通过精准需求预测来安排生产计划。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于是高库存和高资金占用成为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顽疾。如果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销售订单,就能从根源上解决库存占用营运资金的问题。对此,海尔的做法是通过滚动预测体系实现按订单生产。

用户的需求订单通过海尔在每个终端门店安装的软件系统,直接进入海尔的滚动预测体系。根据预测信息,海尔提前一周锁定订单,安排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终端门店按订单提货。这个看似简单的流程,是海尔经过不断试错,逐渐摸索出来的,而这一切都始于2008年著名的“砸仓库”运动。过去,海尔在全国都建有仓库,生产的产品先存放到仓库,再从仓库往外销。2008年8月,海尔提出取消仓库,不仅要实现即需即供,还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当年,刚开始尝试时,由于预测不准,海尔错失了不少销售机会,销售损失巨大。

而现在,海尔通过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和“下单即买单”机制,推动终端避免出现“拍脑袋”下订单的情况,进而实现海尔与终端的双赢——终端的准确预测就是海尔的准确预测,终端避免库存积压就是海尔减少占用资金,终端抓住销售机会就是海尔抓住市场。按照“下单即买单”机制,终端必须严格按照订单上的产品数量和型号提货,这就迫使销售经理必须直接或协助终端门店与用户进行深入沟通,才能准确预测需求,也才能精准确定订单中的产品型号与数量。当出现“下单不买单”的情况时,将由销售经理承担因预测不准而产生的损失。当然,这么做并不是要惩罚销售经理,而是为了让销售经理再次下订单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用户的需求。事实上,销售终端直面用户,能够收集大量的需求信息,再加上有海尔提供的信息系统支持,完全有能力准确预测需求。

并且,海尔在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的同时,也确定了物流计划。产品下线后迅速进入物流环节,虽然可以在周转库存放,但超过一定天数后,按超期库存金额每日计提资金占用成本损失,计入产品的全流程损益表。就这样,海尔不仅实现了即需即供,加速了产品周转,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大量资金占用。

寄售和下线结算 “按订单生产”解决了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库存,那么对于采购环节原材料、零配件的库存,又该如何“消灭”呢?海尔提出了寄售和下线结算两种模式。

通常情况下,制造企业应该按照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而实际中考虑到供应商的运输成本、及时交货、货品质量等因素,同时为了避免因缺料而停产,制造企业往往会多备料,进而积压大量库存,也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即使像海尔这样实现了按订单生产,也很难实现原材料和零配件的“零库存”。以模具生产线上使用的刀具为例,由于生产线上所使用的刀具种类繁多,每种刀具的使用周期又各不相同,海尔在每个工厂和经营体都设立了刀具室,投入18位员工负责刀具的管理工作(预算、采购、入库、领用等),而存放在仓库的1,500多种刀具平均每月需占用资金150万元人民币。类似问题还出现在石墨、铜丝等物料上,这显然与海尔提出的“零库存”目标相距甚远。于是,2012年,海尔率先试点刀具寄售项目。

海尔首先通过漏斗机制和事先设定的标准,从众多供应商中挑选出具有刀具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供应商,并请它们帮助海尔将刀具种类整合到300多种,然后海尔将生产线旁边的空地租赁给这些供应商开设刀具超市。供应商根据海尔的生产进度和节奏备货并发往刀具超市;而海尔模具生产线的操作工人只需到刀具超市领用所需刀具即可,刀具领用的数量以及与供应商的结算都由专人负责,并通过IT系统自动完成。通过刀具寄售模式,海尔一方面将刀具供货周期从原来的几天甚至几周缩短到即需即供,另一方面实现了刀具“零库存”,解决了资金占用问题;同时,借助供应商的力量,刀具的标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海尔投入刀具管理的人员也大幅减少。(参见副栏“刀具寄售前后”)endprint

猜你喜欢

营运海尔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VRT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应用
大考已至:撤站后的三大营运管理痛点及应对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海尔变革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
海尔:世界新标
动画短片的营运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