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5-02-28龚怡琛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设交流课文



中职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龚怡琛

赞可夫说过:“教学要想获得突破,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方式及内容就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情绪的波动,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意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材中能够触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挖掘出来,把学生的情感引入作品中,并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此获得更多知识。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是多方面的,除了听觉以外,还调动了视觉等多种感官,拓宽了学生吸收更多信息的渠道,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以前讲解时都是以课本的文字为媒介,师生进行交流,荷塘的环境都是靠学生的想象。有的学生就很难把握住这种特定的素雅朦胧及静美的氛围,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情况就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以一首轻音乐伴奏,随着录音的播放朗读课文,学生欣赏到荷塘及周围独特的环境,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在浓烈的艺术魅力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以此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再透过作品字里行间中的信息与意蕴,触摸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作者的哀愁和喜悦。很明显,由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思维的激情被拨动了,充满了创造性的灵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朱熹说过:读书时应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把生发出的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进步。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时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会不断的获得进步。同样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在无疑处设置疑问,鼓励学生不断探究。问题就会像投入水中的小石子,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不断探究,不断提升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比如《雷雨》的教学,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会很快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理清了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内容需要讲解的了,学生已经没有问题提出,感觉自己已经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而事实上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师应该在这时候进行问题疑点的创设,让学生继续对文章进行探究,比如可以就周朴园这个形象究竟是伪君子还是对鲁侍萍有真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针对鲁侍萍被认出后周朴园的紧张等疑点引发学生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

三、创设表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语文学习中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出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给学生创造多一些与他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机会。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教学时设计出一个让学生说话的环节,可以是阅读感悟,也可以是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设置,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用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挖掘课文内涵,获得新知,产生想要表达的意愿。教师还可以专门利用一节课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话,交流情感。练习说话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同位相互交流,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还可以登台表演。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进行演讲,还可以是交流一些热点新闻。语文学习的最大功能就是要学会说话,写小说,写剧本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六国灭亡时的情境?然后结合《百家讲坛》中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评六国灭亡的原因,再与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照,促使学生更好的共同交流六国灭亡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表演情境,体会语文课堂的愉悦

中职生的思维都较为活跃,如果单单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语文知识传输的小范围上,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不会把过多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上课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头疼、犯困等懒惰习性。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与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学习与表演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在原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在准确把握与原文中的人物形象相一致的前提下,把故事情节向前推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旨。例如:在教学《雷雨》时,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表演,当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出现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贪婪、虚伪等性格特征。同时,也更加同情鲁侍萍的悲惨命运。这种课本剧的形式对于那些距时代较远的作品更加实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而且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情境在生活中再现,化难为易。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提升。

(龚怡琛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214153)

猜你喜欢

创设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背课文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