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中国贵族观念
2015-02-28许金哲
许金哲
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中国贵族观念
许金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问题也凸现出来,很多人认为当今中国已经没有了“贵族”这类群体,即便有也是以金钱身份去衡量,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从儒家道德哲学角度出发,对比古代儒家伦理中的贵族观,也就是君子观念,寻找缺失的道德修养;同时引申出儒家伦理思想对西方贵族观的影响。最后上升到贵族的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儒家伦理;贵族;君子;绅士;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实现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很多学者却坚信中国已经不存在举止雅致、才华横溢、德高望重、富有社会责任感乃至可以引领国家力量、民族精神的贵族阶级。关于中国没有贵族这个问题,有些人将之归因于信仰的缺失、有些人认为是精神的匮乏,还有人认为是文化教育普及不够,上述意见归因在一起看来:是当今道德修养不够,对比儒家的贵族观念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养以成君子的概念历久弥新,对当今道德建设也是有着重大作用的。
一、中国儒家的贵族观念:君子
当代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富贵的阶层,进入了上流社会,很多人将“贵族”这一概念赋予了权贵阶层或物质财富丰厚的群体。但许多学者表示中国社会根本不存在贵族,所谓贵族是指具备平民阶层不具备品质、并可以引领一定精神的人群;而非部分充斥为富不仁、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精神品质不断流失的所谓大富大贵者。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儒家思想视域下,富和贵根本不是同一样东西,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概念,贵族并非制式说一种头衔地位而是一种社会精神价值,道德评价标准或是一种理想道德人格。在古代儒家道德评判下,还是存在真正的贵族的,且这种贵族的精神、贵族风貌至今都为人所称道,且被很多学者看做是当代人应当努力重新企及的境界。
贵族这个概念无论在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还是在当代人思想观念里,首先要明确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物质基础,不然无法称之为贵。中国古代贵族是一个地位概念的同时,还囊括着“德性”的概念。孔子名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才胜德馨才是真正的高贵者,也就是君子。君子为世人礼尊,君子之行历久弥新,是儒家理想人格,尤其是儒家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核心载体。先秦儒家经典文本也赋予了君子道德人格特点:儒教最推崇的仁义礼智四德、忠孝、勇气、和而不同、谦逊、刚以自强等等。但总体来说,君子这个概念如果联系到现代贵族精神,还是体现在仁、智、勇这三个层面。论语中说道: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首先仁爱是孔子君子人格最高的道德标准,从而也成为了其创立儒家思想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中庸中提到:“仁者人也。”董仲舒也提到:“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对仁的追求过程即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仁也融摄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上面,仁从家族血亲之爱开始,推广到爱世上其他人,再到爱外物。这种由内到外、由个体到全体的展开过程正是一种君子人格的完善,也可以被称作是内圣外王中的内圣。这一点区分了和君子对立的概念:小人,小人正是缺乏仁这一道德概念者的统称,而庸人则是在对仁的知晓、追求上不如君子的人,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圣人,真正的圣人和努力成圣的君子并不是一回事,这种圣人观念近乎至善性,或是先验的具备与生俱来的仁义道德,或是可真正实现儒教天人精神境界,总之,这个观念就不能被称作所谓贵族了,真正的贵族是追求仁的完善人格中的君子们。
其次是知者不惑,贵族大多居于庙堂之上,多为王公、大人,社会家庭责任必定大于庶民,所以他们会面对更多的抉择,更为繁复的迷惑乃至困难,这种时候就应该体现出君子所特有的决断力、大局观、甚至是先天俱来、高于寻常人的智慧。这种智慧自然可以用于前面说的精确的判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可以知天矣。”虽然探讨的是人性论,但同样表明人应带尽心知性,去了解天为人安排的各种命运。梁启超先生也曾说:“知命与努力是儒家一大特色,向来伟大的人物,无不如此。”了解自己使命和社会责任才是大智,才是君子需要具备的德行。
最后君子还需一个重要品质即勇,对于君子来说,必定不似寻常百姓平凡度日,不经风雨,要面对的东西更加会令人胆怯,更有可能改变人的志向,甚至危害人的身家性命,所以君子需要勇气。这种勇气绝非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与之斗,更非暴虎冯河刚猛而有余,而是勇于承担,勇于进取,见义勇为,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这种从义而发的勇,不仅有关胆识还有关道德。
二、儒家贵族观念对西方贵族观念的影响
当代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鲜有真正的贵族,鲜有古代那种谦谦君子,同时还认为在欧美国家存在着贵族这个阶层。比如:英国皇室王公大臣,举止高贵、品德优秀、受过良好教育;俄罗斯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作家笔下即便良莠不齐却不失优雅风范的权贵;以及美国上流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并且为平常公民做出表率的大人物等等。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都是需要中国人借鉴学习的。这句话无可厚非,但西方贵族观念是在启蒙运动后期形成的,广泛受到中国儒家“贵族”观念的影响,随着多年演变才形成的。
西方贵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特点,历久弥新保存下来的基本特点有:德性、教养以及应有的骑士精神。
西方贵族的德性类似中国儒家所提倡的有道德,充满仁爱的君子一样,西方贵族从小就接受爱心的教育,虽不似中国儒家要求亲亲仁也,泛爱万物,却行为正直,把仁爱作为恒久的忍耐,绝不做不义之事,并且热衷公益事业,直到今天贵族的慷慨解囊为人津津乐道。
教养本身就是个综合性概念,一方面是外在行为上的礼貌高雅,另一方面则是心智的聪颖,心灵富有灵活性;贵族学习了儒家所提倡君子的道德之一智慧,具备上层社会所理解的处事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更有自信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欧洲一些上流社会乃至中产阶级,喜欢把子弟送到有名的贵族学校,去学习一种骑士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勇敢、正义、忠诚、领导力、团结等等,其中勇是其主导精神。和儒家君子观相似的是勇敢绝非匹夫之勇,而是为了大义而挺身而出,这是骑士精神最高的荣耀。
西方贵族观念正是中国人所丢弃的儒家道德精粹,西方人在启蒙运动后不断学习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的外在表现,修养类似君子的生活方式,如今很多西方人开始嘲讽中国人缺少贵族精神,举止粗俗不堪;甚至很多中国人崇洋媚外,把先前自己传输给他人的精神当做他人固有自己没有的,去努力学习西方,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三、儒家贵族观念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尽管中国古代儒家所谓贵族有相当一部分是世袭分封产生的,其道德行为不具表率作用,但儒家所提倡的仁义、智慧、勇气三种品德却可以为现代社会所接受所学习。当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接受过国家普及的教育,知识水平的进步下人应当努力实现仁智勇的君子人格培养,外在名义上可以不是贵族,但在道德追求方面应当倡导贵族君子的形式。
儒教伦理仁的概念,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可供今天借鉴的道德资源,仁爱首先是爱家人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忠诚于人,忠诚于事情,在仁的个体道德修养中融摄到全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涉及他人,天下为公等等。当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要求,仁的有些方面还需要调整,比如应加入对妇女等弱势群体尊重保护。
儒教伦理智的观念,如今培养智的地方更多来源于学校,近几年学校更多局限于批量生产追求高学历高技术的所谓人才,对道德建设也有所忽略。传统意义上贵族的智,应当是一种为己之学,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应对问题,眼光长远的优秀学子才是正道。不过这种智除了通晓人伦道德,应对变化外在当代还应该有更高科技水平要求,毕竟当今是知识的社会,知识对人进步作用尤为明显。
儒教伦理中的勇也在当今社会有所缺乏,见义不为,顾及私利等错误思想弥漫在社会生活中,当代中国青少年应有担当和勇气,用坚实的脊梁应对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出现的挑战。同时勇除了见义勇为之外,真正的贵族还应该勇敢的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勇于探索创新。
总之,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贵族人格虽然产生于社会结构简单的传统社会,但在当今物质精神两极分化,道德水平敲响警钟的现状下,传统贵族精神仍然没有过时,更不容忽视,对于社会大众,应当以成为一个遵循基本道德规范的哪怕只有精神上的贵族为己任,努力融摄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之中。
[1]孔丘.余国庆.论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林贵长.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天府新论, 2010,(4).
[3]刘忠孝.先秦儒家伦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孟轲著,万丽华.孟子[M].蓝旭.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啸东.中国君子与英国绅士对比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015-03-25
许金哲(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B222
A
1672-4658(2015)0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