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改革方向

2015-02-28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英语专业外语

王 静

(邢台学院外语系,河北 邢台 054001)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人才的培养从单一的以语言为专业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英语为专业,辅以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 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 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1]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自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并选择合理的复合型专业,努力培养出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一、研究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逐渐开始转变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模式由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辅以跨学科培养的模式,即,从单科转变为跨学科。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也从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英语综合技能+跨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素养为主。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1.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从定义上来讲,复合型英语人才是以英语为主,再辅以其他专业或技能,从而形成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关于复合型英语专业定位的研究,在我国也是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杜瑞清[1]把复合型外语人才分为以下几类:“(1)外国语+ 以该国语言写成的本民族文学;(2)外国语+ 该语言民族文化;(3)外国语+ 另一门外国语;(4)外国语+其它专业, 主要是非语言文学和文化专业, 包括旅游、商贸、金融、法律等”。周震[2]借鉴国外外语界对外语专业的定位——专业+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型),以及外语+专业(复合专业型),讨论了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他强调,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外语为本”。罗世平[3]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外语+X”。我们认为,“外语+X”对复合型英语专业的定位更为准确和恰当。

刘春燕[4]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她指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元认知和自我系统构成。

黄锐[5]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探讨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即: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双语)、外语专业+其它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模式。秦秀白、吴古华[6]论述了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办学模式:开设辅修或选修课程、实行“主辅修制”、开办“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模式、3+2或2+2模式(这种模式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具体是指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3年或2年的专业学习,然后转到英语专业,成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课,作为其辅修课程。

2.课程体系改革

黄源深[7]把本科英语教学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刘春燕[4]从交际能力的概念出发,提出了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外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张福勇[8]结合社会需求情况,着重从优化基础课程、合理设置专业知识课程、科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途径。高翔、穆从军[9]将复合型外语专业课程的构成解析为:语言实践课程模块、语言理论课程模块、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文化修养课程模块、跨学科课程模块(自选)。

3.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刘春燕[4]结合《大纲》,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能力结构归纳为五个方面:基本功、知识面、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周红[10]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进行了解析。我们认为,这可以被视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为:语言功底、人文知识、专业基础、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4.复合型英语人才与院校和区域发展研究

秦秀白、吴古华[6]论述了如何在理工类院校中兴办英语专业,发挥理工类院校的优势,培养理工院校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周红[10]论述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她结合锦州会展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了会展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此外,贾玖玲[11]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一文中,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吴芳珍《为促进区域经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也是复合型英语人才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改革方向

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改革方向为明确化和精确化,具体改革方向如下:

1.专业定位的精确化

以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泛泛的英语+X的专业定位上。我们认为,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其专业定位需进一步精确化,即:需要明确X具体指的是什么。专业定位的精确化需结合区域和高等院校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万万不可一刀切。复合型英语专业的精确化,必须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发挥区域和高校自身的潜能,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构建自身的发展战略。如:国际关系学院、以对外贸易为特色的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在对复合型英语专业进行定位时,必须明确其专业要求、地位、特色、培养方案等。

2.发挥区域和院校的优势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要依赖区域和院校自身的优势,其培养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区域和院校的发展。复合型英语人才与区域、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区域优势,如:文化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政治特色等,都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院校优势,如:院校的特色专业、跨学科发展等,都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具体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3.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制定

纵观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制定还没有达到具体明确的程度。我们认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材、师资、实践、就业等方面来制定。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则需做到具体化、明确化。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规格首先是具备英语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其次,要具备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4.评价体系的完善

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评价,首先要明确指出的是,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避免的第一个极端就是喧宾夺主,即:过于强调跨学科要求,而忽视了对英语综合技能的考查。复合型英语人才终归是英语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基本评价的依据是其英语语言和文化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要严格依照英语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来进行。然而,需要避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对跨学科的忽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是跨学科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又要具备跨学科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如:“英语+医学”复合型英语人才,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兼顾英语和医学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总之,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评价,需要借鉴英语和跨学科专业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评价。

5.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追踪调查

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追踪调查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极其缺乏的状况。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我们国家的多所院校进行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究竟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合格,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改革的策略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避免的。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就业上来。我们认为,要尽快建立复合型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追踪调查制度,以便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改进的策略。

6.培养经验的介绍与推广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二三十年,但我们发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与推广远远没有做到位。我们认为,培养经验的介绍应当做到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明确。如:对于“英语+军事管理” 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应做到在类似专业和院校当中互通有无、大力推广。

7.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教学中发掘研究课题,将教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总之,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8.从宏观到微观的改革策略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改革要做到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面的改革。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是指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扶持政策等,要切合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说,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要从教材改革、教法的提高、课程体系的改革等做起,全面改革,促使复合型英语人才规格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明了改革方向,以期能够加快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步伐,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36.

[2]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专业定位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4,(3):88-91.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11.

[4]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J].外语界,2010,(4):27-35.

[5]黄锐.复合型外语人才素质培养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0-83.

[6]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 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1999,(4):10-14.

[7]黄渊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8]张福勇.浅谈21世纪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研究,2004,(6):60-63.

[9]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10-13.

[10]周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地方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3-45.

[11]栗玖玲.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7,(8):107-108.

猜你喜欢

跨学科英语专业外语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