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的民族化魅力
2015-02-28马丽丽
马丽丽
(北戴河一中)
歌剧《白毛女》的民族化魅力
马丽丽
(北戴河一中)
民族歌剧《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师生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当时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剧中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剧中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
白毛女 民族化魅力
歌剧《白毛女》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剧中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且创作者也赋予了女主角“喜儿”相当丰满的音乐形象。
那些优秀的词曲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民族歌剧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歌剧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文化,探究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致力于民族歌剧、民族声乐研究的人所面临的共同话题。民族歌剧《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传唱至今已经历了几代的版本:王昆、郭兰英、彭丽媛,现在谭晶版的“新喜儿”出现了,她的演唱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她极具亲和力的表现不仅可以让中老年人所接受同时也可以被现在的80,90后所喜爱。虽然每个时代的文艺主题不同,但是对经典的传承和继承发扬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忘记过去,谭晶版的新“喜儿”不仅承载了民族新歌剧的精髓和革命印记;同时又赋予了它浓郁的新时代元素,在演员、剧情、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故事来源民间,题材扎根生活
“白毛仙姑”的故事是一部民间的、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民间文学的独特特点。民间文学在叙事过程中,既有自身所特有的叙事魅力,也存在着残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魅力。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运用口头流传的特殊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只要有语言的存在民间文学就会存在并且流传下去;其次,民间文学一般都没有固定的作者,是生活在民间的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依据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和流传,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再次,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作品的内容、形式、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传播,都是集体创作的,大部分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始终都是集体参与的,在不断的讲述或者流传的过程中,加入参与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才能,包括听众的意见和评价,经过无数人的琢磨、加工和修改而形成的;最后,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是朴素、简练、贴近生活,民间文学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处境的文学,甚至有人就是故事和传说的体验者,这样创作就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
当然,民间文学也有不可避免的残缺。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模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会有变化,甚至有的民间文学体裁会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逐渐走向消亡。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是民间文学,作者人数众多、生活在底层的大众文化水平没有专业作家高以及地方特有的现状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产生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局限性。
二、独特的创作风格
《白毛女》这部歌剧,不论是从歌剧剧本的主题修改情况来看,还是从这部歌剧的宣传手段来看;不论从传播方式来看,还是从带给当地人们的反响来看,都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烙印,刻意地强加了政治性的因素,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后,关于《白毛女》的传播、发展以及在各地的演出和学者们对其的评价,全部都笼罩着政治色彩。它的传播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全面的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机器服务。特别是当《白毛女》被作为延安文艺的典型之作被纳入文学体系,被认为是“典范”而不断的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引用。《白毛女》的演出也是政治宣传,一方面通过“白毛女”这个人物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鲜明的政治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话语附着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广泛迅速传播开来[9]。
歌剧《白毛女》作为送给中共七大献礼的礼物,是集体性精心创作,反复修改,成就较高的一部作品,引起了中央领导们的极大重视。领导们特别强调各个根据地的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组织部门,对所有的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进行政治审查,只有政审合格才能在剧团工作,而且在剧团有非常优秀的党员同志担任领导。于是,在党员同志们的领导下,在政治话语的规范中,歌剧《白毛女》的政治主题更加鲜明了:该剧不仅描写了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压力是如何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逼成一个满头白发、住山洞、吃野果、偷供品的“鬼”;而且热情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以王大春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队伍来到了村子里,不仅解救了山洞中的喜儿,而且带领大家批斗了地主黄世仁,分了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这部歌剧极大地鼓舞了百姓们的斗志,激起老百姓的共鸣。
[1]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蒲涛,王珊铭.抗战新歌剧《秋子》的创作与演出[J].戏剧文学.2005(09)
[3]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
[4]林志忠.浅谈民族歌剧[J].剧作家.2005(03)
[5]何斌.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5(02)
[6]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01)
马丽丽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一中学音乐教师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表演系毕业荣获河北省音乐教师才艺大赛一等奖秦皇岛市音乐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荣获二等奖 北戴河区职工歌手大赛荣获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