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之能力
——《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2015-02-28张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管理学应用型社区

张源

(湖南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之能力
——《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张源

(湖南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在《社区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引入课外资源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目前,社区日益成为承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社区管理学》是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对于如何构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设定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

而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可以理解为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并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结论应该来自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公共事务组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机构等部门等的工作,可以完成行政管理、文秘、咨询、策划、政策研究等具体事务。那么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六大技能培养目标: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政策和法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分析研究和创新能力,社会活动和资源整合能力,写作和计算机操作等实际操作能力。当然,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是一个综合范畴,它包含着众多复杂的因素,很难一言以蔽之。

二、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制定实践教学体系

《社区管理学》课程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直观性和操作性。为了实现培养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在《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依据教学大纲,笔者将《社区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分为两大块,分别是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课堂内实践教学项目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辩论赛或主题讨论等。课堂外实践教学包括社区调查、社区项目策划、岗位实习等。

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考核中。实践考核的成绩占平时分的70%,而学生这门课程的期评总成绩由期末考试60%、平时分40%构成。

三、以课堂为孵化器,增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式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公共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思考题,让学生分组或独立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分享。比如,在讲解社区管理模式时,选择国内外社区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现实生活中不同模式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实状况,深入理解社区政策形成的原因。

2.通过情景模拟式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于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情景模拟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特定的情景,如社区物业管理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物业管理者或业主等,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会到制约社区物业管理质量提升的症结,并探讨解决办法。实践证明,通过模拟实际情景,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公共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辩论或主题讨论式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在《社区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社区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选择辩论或主题讨论的题目。如社区低保户能否养宠物的问题、社区中分类垃圾桶去留问题等。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辩论或开放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只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其他的完全由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作为学习者,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且大胆表达。

四、以社会为桥梁,提升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

公共管理者的能力结构具有综合性和多面性,其首要前提是必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洞察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广泛地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以社会为课堂,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调查和研究社会的能力、社会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1.通过社区调查,提升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开拓创新能力。在《社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以社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向社区,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去思考。如,学生走进了全国文明小区咸嘉新村、望月湖等社区。学生在实地看到了社区管理的现状、了解了社区居民的需求,体会了社区管理的难度,并且把这种第一手的观察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整合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使他们进入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社区项目策划,提升学生社会活动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了解社区之后,让学生把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挂起钩来,为社区中的某项项目进行策划。如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亲情邻里”活动策划等。在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中,学生需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他们要妥善处理居民需求、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活动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提升。

3.通过岗位实习,提升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公共事务管理中,许多事情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学生在社区中进行岗位实习,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使自己处在一个情景中来体验,最终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还可以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工作内容,学习工作标准,找到自身与职业的之中差距。

猜你喜欢

管理学应用型社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社区大作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浅谈管理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