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找一条回家的路
2015-02-28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邓超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邓超
为语文找一条回家的路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邓超
“语文是什么”关乎学科特质,决定教学走向。见仁见智的回答常常使语文迷失在“回家”的路上。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明确了语文教学应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作为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核心任务培养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她总是迷失在“回家”的路上——对于“语文是什么”见仁见智的回答常常是“乱花渐入迷人眼”。于是,语文课上学生时而唱时而跳、时而演时而画,好不热闹,可就是难觅静下心来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场景。语文成了一个大箩筐,只要跟课文内容有关的皆“收入筐中”,可谓包罗万象,可学生却无暇品味、积累、运用语言……“语文是什么”是关乎语文学科特质的严肃命题,若无明朗的表述,则无异于丢弃语文的“根”,出现上述怪状也就不足为奇。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靠老师的讲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学生穿行于语言文字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读到第六节时,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通过和自己的生活作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紧扣语言文字,在语言精深优美处推敲体味,在情感强烈微妙处品读涵咏,在内涵丰厚深刻处理解体会……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就是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吗?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布阵力”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5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内在美——香气能永久保持,且可以拒虫。就此段而言,语言简洁,意思明确,如果仅仅纠缠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避免不了要陷进繁琐分析的泥沼。但作者对表现樟树内在美的写作手法确是匠心独运:前有对比,后有补充,以“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一句概括全段,巧妙过渡,使得整段文字浑然一体。如此精妙的言语形式岂能不让学生好好品味,细细咀嚼?即便是现在还不能完全领悟,也会有日后反刍的可能。这让我想起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熏锅屋”的理论,没有日熏月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我以“可贵”为抓手,以“寻找可贵——发现可贵——品味可贵——品读可贵”为线索,串联起本段的教学。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实践力”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推敲:“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与实验稿相比,少了“很强的”三字。作出这样的删减必然有其深意。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删去“很强的”,意在更加强调语文课程应当直指实践,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那么,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指的是什么呢?张庆老师曾撰文指出,“语文实践”主要归结为“多读多写”。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样的论述不但指明了我们的语文课该干什么,而且也告诉我们读写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语文能力,需要通过反复历练逐渐形成。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是很简单的,不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吗?我们的语文课不就是要致力于读与写的实践吗?读是吸收内化,写是倾吐表达,从吸收内化到倾吐表达,这不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吗?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能读书”、“自能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而抵达这一境界的手段与过程是就多读多写。
关于“读”,我认为主要要抓好两个关键点:(1)夯实初读,整体感知;(2)潜心精读,以读促悟。读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但对读书的要求应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一遍遍漫无目的的读必然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情趣尽失,应当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默读、浏览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得不通顺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粗浅感知课文内容到不断深入地触摸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这样的读书过程也体现了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思想。其中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懂课文是知识能力;不同形式的读书是方法与过程;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获得个性化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于“写”,我认为应注重与“读”的结合。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来倾吐的过程,而运用书面语是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如何规范?离不开对约定俗成的词汇、句式、结构模型的积累。因此,教师要抓好课内外阅读与背诵,不断丰富书面语言。同时,我们应看到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行为——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历练中对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自我体验、自我构建,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对“语文是什么”的准确把握。当我们始终牢牢掌握语文的特质,始终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就一定能找到语文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