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地收容与疾病防控: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中心

2015-02-28张迪诺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收容根据地部队

张迪诺



战地收容与疾病防控: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中心

张迪诺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后勤保障工作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医疗卫生工作尤为重要。战场上的伤员救治与卫生护理工作经常被称为是“看不见的战争”,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传染病的流行,对抗战造成很大消极影响。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宣传教育和防病实践,建立健全各种卫生制度,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疾病,对于支持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晋晋冀鲁豫根据地;战地收容;疾病防控

晋冀鲁豫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地区。西至同蒲路,北至正太路、德石路,东至津蒲路,南至陇海路。总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800余万,是华北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1]。抗战初期,部队战士不仅生活环境艰苦,而且由于武器装备与敌人相差甚远,在战斗中时常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伤亡。由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处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医药匮乏,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根据地战地收容与疾病防控工作困难重重。但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卫生人员,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火线收容抢救伤员,还给战士们普遍配发急救包,开展自救互助训练,并且构建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培训医务人员,在战地收容与疾病防控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一、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根据地传染病的流行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由于经济社会长期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与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地方杂草丛生,粪便随处可见,夏秋季节蚊、蝇密度高。由于卫生教育的缺乏,许多农民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容易产生一些疾病。农村居民以饮用河浜水、土井水为主,由于水源时常受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物污染,导致这一地区经常发生一些流行性传染病。其中以回归热、痢疾、疟疾等发病较为常见。

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部队生活在经济不够发达、文化落后、卫生设施缺乏的环境之中,其生活状况十分艰苦。如果饮食与营养不够会使战士们的免疫力降低,容易产生疾病。

另一方面由于根据地卫生条件较差,处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加之日军连续不断的扫荡,造成了根据地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环境污染,生活条件也十分困难,增加了根据地防治疾病的困难。

抗战时期,由于我军身处敌后作战,没有固定的战线。包围与反包围,封锁与反封锁,扫荡与反扫荡,构成了极其复杂艰苦的斗争局面。部队几乎天天行军、作战、休整极少,后勤供应非常困难,每人每天粗粮12两((市制16两为1市斤(500克)),油3钱,盐5钱,热量不足,营养低下。据个别连队调查,战士平均体重只有90多市斤[1]。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扫荡,1943年又遇到天灾,根据地居民只能食野菜充饥,生活非常困难,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也给根据地卫生防疫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二)战争创伤

战争环境下,疾病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染性疾病,另一类就是战伤。战争期间,卫生部门的中心任务收容伤员、救治伤病、增加治愈归队率。战伤的特点是短时间内大批发生,致伤处都是有菌环境,常伴以大出血和休克,绝大多数为开放伤[2]。但是晋冀鲁豫根据地既缺医少药又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而且根据地所处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加上敌人重重封锁,故而在战伤救治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

二、疾病的影响

(一)非战斗减员严重

由于医疗水平低下,部队常常无法治疗一些伤病。医疗物资与医生严重缺乏,有时受伤的战士,不得不靠服中草药来治病,使一些本能够治疗恢复的伤病员没有治好。由于缺乏消毒药品而导致伤口感染、病情恶化死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抗战期间,日军曾通过向根据地传播毒疫与其它病媒来使根据地人民感染传染病,削弱根据地人民的抗日力量。抗战八年,晋冀鲁豫边区因天灾及敌人放毒、得传染病而死者86万人,患病者1200万人,占边区全体人口2800万人的42.86%[3]。这些都给根据地的抗日力量造成很大损失。

疾病产生后,许多伤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伤口感染发炎,最后病情恶化而牺牲。传染性疾病流行时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甚至有时非战斗减员的数量及破坏程度会大于战斗减员。疾病减员严重的影响着部队战斗力,减少疾病,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是增强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二)部队战斗力下降

1944年武安县马店头村,患疟疾病者308人,占村民的86.8%,泌阳西王曲村,患疟疾者726人,占村民的63%[2]。1944年太岳部队曾有回归热和斑疹伤寒流行,部队停止操课进行卫生整顿。晋冀鲁豫根据地曾有疥疮流行,如六纵峭河之战,七天减员200人,而因疥疮不能参战的竟达3000人之多[4]。

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劣,部队里的常见病、多发病有湿疹、疥疮、脚泡、疟疾、痢疾、感冒等。疾病的产生与传染使得部队非战斗减员不断增加,使得部队战斗力下降,在部队的基本战斗力量受到削弱后,与敌人战斗胜利的几率就会下降很多。因此,这也是疾病产生的消极影响之一。

三、为做好战地收容与战伤救治所采取的措施

抗战时期,战地收容工作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影响。根据地所处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医疗人才与药品的缺乏,使得卫生工作难以满足持续紧张的战斗需要。随着战斗的增加,受伤战士的不断增多与战地收容工作的效率低下之间矛盾日渐突出,成为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军区卫生部采取了如下措施[2]:

(一)实施火线抢救

第一线救护好坏,对减低伤亡率和创伤感染率是重要关键。必须使伤员尽快包扎,迅速后运。卫生部不仅培训卫生员,充分发挥卫生员在战地收容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在根据地部队中还开展了自救互救训练科,使广大战士能够掌握一些急救方法。新兵入伍后,一般都进行裹伤训练,反扫荡前或大的战役前,进行补充教育[2]。

(二)早期清创

战伤,不管枪伤、炸伤,都是污染创伤,因为一切战伤都可能从体外带进细菌和异物,所以要力争在6小时以内施行早期清创。为此,要求旅组织手术组和医疗队,开赴接近火线十里左右的地方,展开手术,军区卫生部也组织医疗队,加强旅的手术力量[2]。

(三)严密消毒

消毒的严密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伤感染率的高低。当时曾明确要求,绝不能因为消毒不严而造成创伤感染,因为医疗所致的创伤感染,是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过失。在治疗中所用敷料、器械、药品以及各项具体操作,都要力争做到无菌[2]。

(四)妥善组织收容伤员与后送转运工作

平时战斗中负轻伤的战士一般留在营、团救护所治疗。重伤者由营、团救护、收容后转至后方医院。部队在转运伤员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每次战斗后,伤员都能很快转运完[2]。

在敌人扫荡,斗争形势严峻时,有时部队医院、卫生所,接受护送伤员都在夜间进行。医护人员穿戴农民化,保密工作十分严格,如果稍不注意即有被捕、被杀害危险[5]。

例如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杞县地区,一九四一年前后,日伪扫荡根据地,后方医院不能公开活动,对伤病员主要采取四种方法治疗:(1)隐蔽在当地农民家里,由我们医护人员分片包干巡回治疗;(2)护送到华北根据地后方医院;(3)通过关系送敌占区医院;(4)送朋友家里或发给钱回家疗养。尤其隐蔽在农民家里的伤员,有的是在村庄内挖洞或把伤员藏在红芋窖里边;有时送野外青纱帐里;做假坟墓或把老坟墓挖开,伤员藏在里边,躲避敌人的搜捕。杞县地区的第一、二、三卫生所和杞北卫生所,环境好了,集中起来治疗伤病员;环境恶劣,大家就分散跟随部队打游击[2]。

四、为加强疾病防控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当时对部队健康威胁最大的是疟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痢疾、疥疮。为防治这些疾病也分别采用了下列不同的防治方法[2]。

1.疟疾[2]:虽然晋冀鲁豫是低疟区,但居民中不少人曾患过疟疾。抗战初期,部队中也曾散在发生,有的部队曾有流行,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42年全区发生疟疾5800余名,死亡24名。

(1)造成流行的原因:一是居民中发病率高。二是部队中积累了大量带有疟原虫者,当时因药品困难,停止发作就停止用药,没有彻底治愈;再加上新兵不断补进部队,没有严格执行体检制度,有些病员和带疟原虫者进入部队。三是没有灭蚊药,也无可靠的防蚊设备。(2)主要防治方法:一是强调根治,消灭传染源。主要是采用中草药治疗。1942年抗日军政大学的医务人员用中药常山、柴胡、砒石、黄芩、花椒等制成疟疾丸内服,经临床验证,疗效明显。其次是千方百计从敌占城镇购买奎宁,并明确治疗方法,以求根治。再次是推广针刺疗法。卫生领导干部、医生、司药、卫生员都要学会针刺治疗疟疾的方法。二是加强预防。向指战员讲解疟疾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要求积极防蚊、灭蚊,以防蚊为主。用青蒿、黄蒿拧成绳晒干作为烟熏剂,傍晚点燃室内,以驱蚊;夜晚放哨时穿好衣服,睡眠时盖好被单,以防蚊[2]。

2.伤寒、副伤寒[2]:

晋冀鲁豫地区,常有此病发生和流行,死亡率也高。部队挺进太行山区后,十分重视本病的预防。从当时的水源、环境条件来看,本病对部队威胁很大。但因预防工作有力,部队发病率一直很低。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普遍地实施疫苗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二是及时隔离病人。

3.回归热、斑疹伤寒[2]:

长期战争条件,部队集团生活,虱媒传染病一直威胁着部队。对这两种病的预防措施有:一是凡得知地方有本病流行,部队就不在那里宿营,必须立即转移。二是当部队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三是部队要求战士经常洗晒衣物和被褥、洗澡、擦澡。

4.痢疾[2]:抗战八年,痢疾几乎年年都有流行。主要原因是:一是晋冀鲁豫各地都有本病发生,存在着大量的传染源。二是农村卫生条件差,水源、粪便管理困难,苍蝇多。三是当时多采用中药治疗,不少病人症状一消失就停药,形成长期带菌或转为慢性痢疾。防治措施:一是采用中药黄连、黄柏、黄芩、白头翁等进行治疗。二是对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5.疥疮[2]: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差,部队住在居民家,经常一个土炕上睡一个班,两三个人盖一床被子,造成了疥疮传播的条件,因而发病率很高。为消灭疥疮而采取的方法有:一是彻底治好疥疮患者,消灭传染源。二是利用作战间隙灭虱子、治疥疮。三是严格隔离。

(二)创办卫生学校或卫生医务人员培训班,培养卫生医务人员

冀晋鲁豫根据地冀鲁豫军区根据抗日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军队卫生人员不足的问题,曾于1944年4月,在清丰县城东南辛庄、白玉阁、清河头一带地方成立了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直接领导的卫生学校[6]。主要是培养医生,出学校后能独立进行医疗和战伤抢救工作。学生是从部队抽调,和各军分区推荐保送的军队卫生,司药,调剂员,看护长、老看护班长,以及部分文化程度能接受教学课程,学习后能胜任医生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教授的课程,基本是医学专科的相当中专以上的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加强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课是内科、外科为主的各门课程都有,如生理、解剖、药理、药物、调剂学、战伤外科、战地救护等。学校先后为我军培养了许多卫生技术人才,解除了军队伤病员的治疗和卫生保健问题,保证了各个战役战斗任务和战救任务的完成,到各个驻地,也解除了人民群众的部分疾苦[6]。

(三)注意平时卫生及早预防

“对于疾病着重预防”,这是从红军诞生之日起就萌发了的思想。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部队就规定了洗澡、洗脚、理发、烫虱子以及打扫环境卫生、厕所卫生等一些基本卫生制度。在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也列入了基本的卫生要求。如当年麻城乘马地区流行的红军纪律歌,歌词就包括一些关于卫生的要求。《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最严明,行动听命令,不得乱胡行。打土豪分田地,要归公,买卖要公平。工农的东西,不可拿分文。讲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个个尽相亲。出发与宿营,样样要记清。上门板,捆铺草,房子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失要赔银。便溺找厕所,不搜俘虏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照此行。”[2]到了抗战期间,部队对于根据地内的疾病应对就更加注重了。根据地内成立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来应对疾病和消除疾病威胁。

(四)发动群众和进行广泛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

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卫生环境因素,对部队健康的影响很大,而部队本身医药不足,卫生设施十分简陋,没有条件完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中医中药和各种简便而有效的措施,进行疾病的预防工作。这些措施虽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还不足以达到在大批人群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因此,发动群众和进行广泛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是做好根据地卫生防疫工作、保障部队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五)建立健全卫生机构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初期,为了解决党政机关和八路军医疗卫生人员缺乏的困难,还动员地方医生参加军队。根据地在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设卫生员。这一套基层卫生组织,在战地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卫生机构的建立、发展、壮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卫生技术人才,保证了伤员的及时治疗,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六)加强卫生管理

早在1941年2月,钱信忠部长在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战争的长期性、战斗的频繁、农村的破坏、抛尸露骨、物资缺乏、营养不良以及农民的不卫生习惯等,很易遭致疾病的侵袭。为保障部队的有生力量,要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我们的第一等任务上。”[1]部队卫生工作的基础是连队,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广大卫生人员要到厨房中去,到宿舍中去,到厕所中去。”[1]各级卫生机关,除做好战伤救治外,就是抓好卫生防疫工作。从上到下有一套健全的卫生制度,部队还制定了《卫生法规》、《内务条令》等一系列卫生规章制度。在《卫生法规》、《内务条令》中,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宿营卫生、饮食卫生都作了具体规定,要求严格执行。部队为加强卫生管理做了许多工作,有效预防了传染病,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七)多渠道收集药材

无论是苏区时期还是抗日根据地时期,缺医少药一直是困扰我们部队卫生防疫工作的难题。当时根据地医药与器械相当缺乏,所用“西药”都是外国发明制造进口到我国来的,由于药材来源十分困难,一般伤员都用食盐水洗伤口,过锰酸钾、硼酸、双氧水数量更少,阿司匹林、雷夫奴尔只能给重伤员用,主要应用中药。敷料更缺,又没有布,卫生员把褥单和衬衣省下作纱布,用棉被和棉衣里的棉花作药棉。这些东西,经过洗煮消毒后就成为当时最好的敷料[2]。以晋冀鲁豫根据地睢杞太地区为例,由于日、伪、顽的严密封锁,药品来源十分困难。一九四二年前,自制盐水冲洗创口代替红汞,没有纱布用稀布代替,棉花轧后用水洗、棒槌砸、漂白粉煮代替脱脂棉,镊子用竹笺制成,绷带自己制,一遇感染就束手无策。一九四四年情况好转,药品来源从三个方面:(1)是自己制。阿片酊、阿片末、大荒末、土纱布、棉花、绷带、盐水等。(2)是通过关系到敌占区购买。(3)是从战争中缴获敌人的药品[5]。

五、结语

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战时期敌人频繁扫荡的严酷条件下,部队面临着严重的战争伤残与疾病流行。但是根据地卫生工作人员克服了缺医少药与环境等的不利因素。通过开展自救互助训练,建立卫生学校,提高卫生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妥善收容救治伤病员。并且还开展了卫生防疫运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防疫体系,拓宽医药来源渠道等多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战地救护的质量与效率。部队增强了治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有效保证了部队战士的身体健康,为根据地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对于支持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在搜集和梳理史料到形成思路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叶宗宝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叶教授表示诚挚感谢。)

[1]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3,118.

[2]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8,124,120,109,36.

[3]晋冀鲁豫边区八年抗战中人民遭受损失调查统计表[A].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674

[4]卫生月刊[J]第七期. 1946年6月

[5]河南省卫生志编辑室.河南省卫生志参考资料(二十四)[Z].1984.52.

[6]河南省卫生志编辑室河南省卫生志参考资料(三十八)[Z].1984,53.

2014-10-21

张迪诺(1989-),男,河南洛阳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K265

A

1672-4658(2015)01-0112-04

猜你喜欢

收容根据地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老部队
收容教育所举办文艺汇演
土地庙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