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经济语篇连贯——以一则经济报道为例
2015-02-28冯时
冯 时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经济语篇连贯——以一则经济报道为例
冯 时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以一则英语经济报道为例,探讨了经济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概念隐喻如何构建经济语篇的语篇连贯。单个隐喻的内在系统性为语篇连贯提供了完整的内在结构及语篇信息流向前推进的框架,不同源域或不同目标域隐喻间的共有蕴含实现了隐喻间的语义连贯。通过对所选语篇的分析可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是构建经济语篇连贯的有效工具。
概念隐喻;语篇连贯;经济语篇;认知
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反映的是人类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机制。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今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强调“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王寅,2007:11)。认知语言学派代表Lakoff认为,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和认知手段。在1980 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Lakoff 和Johnson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并通过调查证明语言中大约70% 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即使在经济这一相对专业和抽象的思维领域,概念隐喻也被大量的予以运用。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词汇和句法的层面,而是为语篇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Cameron等人认为,隐喻在真实语篇中的最主要的功能即实现语篇连贯,“构成语篇连贯的隐喻,可以在语篇之间或者在同一语篇内部实现连贯”(Kovecses,2010)。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语篇的实例分析,揭示同一语篇中存在的数量众多、看似各自独立的概念隐喻,如何互相依托呼应,从而达成对于语篇连贯的构建作用。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的比喻性的表达。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定义为“跨概念域的映射”,认为“隐喻语言的特点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映射的过程”(Lakoff,G& Johnson,M.1980)。 概念隐喻将不同概念相互关联起来,借助一个已知的、相对具体的概念去类比、认识和理解一个新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Lakoff &Johnson,1980:5)。概念隐喻包括三类: 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Lakoff,G& Johnson,M.1980)。
由于隐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供一种方式,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形容各种关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并给复杂事物提供理解的认知框架”(Elena, 2008),因此隐喻简洁、生动而更富有信息性的认知特征使之“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或认知现象,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张玮,张德禄:2008)。概念隐喻在语篇的组织中作为一种深层次、隐性的衔接方式,“对语言连贯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卢卫中,路云:2006)。在同一语篇内,若干概念隐喻分布在篇章各个部分,“用来表达这些概念的词语之间存在着许多蕴含关系,这样就使得隐喻概念系统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 束定芳 :2000),而语篇也就借助该隐喻机制的前后关联性实现了全文连贯。
二、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类
经济语篇作为一种信息型文本,其功能核心是真实准确地传达某经济话题的事实,包括报道的观点或理论。信息传递的效果与内容的精准是经济类语篇的核心和基准。而经济领域包含众抽象的经济现象和极具专业性的术语、概念。经济语篇往往借助概念隐喻,将人们熟悉领域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原始域,将经济领域的概念现象作为目的域,以前者映射后者,从而将专业的概念和抽象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因此,经济语篇的概念化过程离不开概念隐喻的使用。
本文以美国著名经济类周刊《经济学人》2010年3月一则关于美国经济的报道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映射理论,阐释了概念隐喻对于该语篇意义构建与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了隐喻的篇章功能。该语料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据笔者统计,该报道22个自然段落中,共存在117个概念隐喻。通过统计归纳,出现频次最高的为以下三类:
1.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即“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王寅, 2007:410)。经济语篇中常使用“up”、“rise”、“high”、“rebound”等“上”的概念描述状况的好转、价格上涨和利润上升等现象;用“fall”、“drop”、“low”、“decline”等“下”的概念表现状况的恶化、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等情况。此类方位隐喻在本报道中也频繁出现,如:
(1)Consumer debt rose from an average of less than 80% of disposable income 20 years ago to 129% in 2007.
(2)Unemployment is well up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ough it declined slightly in February.
(3)Demand for new buildings is far lower.
(4)Despite a small rebound recently, house prices have fallen by 29% and share prices by a similar amount since their peak.
2.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是“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的一种本体隐喻”(王寅, 2007:410),它的认知基础在于人类对于自身生理和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身体经验在源域到目标域的意义推理中起着主要作用。在经济语篇中,常会用到形容人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及人类活动的词汇去描述经济状况和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grow)使之实力愈加强大(strong), 而在经济状况不佳(weak)时则须采取措施(remedy)促进经济复苏(recover)等。拟人隐喻因为形象贴切地传达了喻底特征而被长期广泛地在经济语篇中予以使用,从而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在本报道中也屡见此例,如:
(5)In the recovery the economy might therefore be expected to grow by 6-8% and unemployment to fall steadily, as happened after two earlier recessions of comparable depth, in 1973-75 and 1981-82.
(6)Indeed, if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remains moribund, the government may be reluctant to withdraw the stimulus for fear of pushing the economy back into recession.
(7)But given its size and the sickly state of most other rich countries' economies, America will find it much harder.
3.旅程隐喻
在该报道中另一使用频次较高的隐喻为旅程隐喻。经济事件与旅程一样,需要规划,有起点与终点,风险与机遇并存,每个经济事件的发展过程都可构成一段“旅程”。基于“经济活动是旅途”这一根隐喻,经济活动的状态、变化、目的、手段,以及经济活动是否顺利开展或是遭受挫折,都可以通过旅途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具体形象化,如:
(8)America’s economy is set to shift away from consumption and debt and towards exports and saving.
(9)The bubbly asset prices, ever easier credit and cheap oil that fuelled America's age of consumerism are not about to return.
(10)The crisis and then the recession put an abrupt end to the old economic model.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的构建
由于概念隐喻在语篇中呈现出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 这些隐喻表达式之间前后衔接、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不仅体现了概念隐喻表述的系统性,更成为构建语篇连贯的有力工具。隐喻已经成为经济语篇中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机制。
1.单个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中往往有一个主体性隐喻占据着中心位置,由此中心意象可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这种隐喻的扩展重复, 一方面使得隐喻创造的形象完整一致,使用该概念隐喻作隐性衔接语篇的手段,可以缩小读者理解语篇的认知难度;另一方面一个占支配性地位的系统性隐喻,可作为语篇的语义的发展线索, 有助于语篇形成清晰连贯的信息流。
该报道主题为“分析美国经济所处的困境,并探讨促进其经济复苏的可行办法”,在描述抽象的经济衰退现象、分析其成因及探讨救助办法时,作者均将美国经济喻为亟需治疗的病人,从而使抽象的经济现象和因果关系具体、形象化,便于读者的理解接受。上文例(5)选自语篇的第八段,以人体的恢复比照经济复苏,探讨了一般情况下经济复苏的经验性指征;例(6)选自语篇第十段,此句中,经济停滞不前的状态使之犹如奄奄一息的病人,该隐喻生动描述了经济状况的低迷和棘手,衬托政府使用财政刺激手段的必要性;例(7)出自第十八段,将其它国家的经济衰退状况喻为“病态”,认为这将导致美国通过增加出口挽救本国经济的方法难以奏效。除此几例外,该报道中还有其它多处使用了“经济是人”隐喻,它们贯穿于整个篇章,在语篇中形成有机联系的衔接网络,从而实现该语篇的连贯。
2.源域相同目标不同的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中往往存在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概念隐喻,它们之所以能够共同构建语篇连贯,源于源域意蕴内涵上的从属关系或相关性,即基于某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隐喻,有若干处于从属地位或息息相关的隐喻与之相呼应,对其起到补充、加强作用,成就了语篇各部分一种隐性的连贯。在该报道中,除了“经济是人”这一具有统领性地位的中心隐喻外,还有其它一些同样以“人”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如:
(11)Virtually every industry has shed jobs in the past two years, but those that cater mostly to consumers have suffered most.
(12)This time the deficit started out a lot larger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weaker.
例(11)中的目标域为“行业、产业”,即“行业是人”。行业是整体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体现为具体行业的繁荣或萧条。因此,目标域“行业”对于目标域“经济”而言,具有意蕴上的从属关系,后者在语义上处于相当于前者的“上义词”。正是由于这两个源域的意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使得它们之间得以衔接、呼应,从而促成语篇的连贯。例(12)中的概念隐喻为“世界是人”,本语篇始终围绕经济进行探讨,由其所处语境可判断,该处的“世界”指代“世界经济”,作者在基于“此次贸易逆差更为严重”及“其它国家经济相对低迷”,推断“扭转贸易逆差将非常困难”,可见两目标域语义紧密相连,同指“经济”,相同的意蕴促成了两者间的连贯统一。
3.目标域相同源域不同的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中多见的另一种情况是目标域相同而源域不同的概念隐喻,这些不同源域的隐喻并不会破坏语篇的连贯性,因为隐喻之间的连贯由其共同的蕴含意义达成。而针对同一目的域,可运用不同的源域映射有侧重的强调该目的域某一方面的特征。如本文第三部分中归纳该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类隐喻,目标域皆为“经济”,源域分别是“空间方位”、“人”和“旅程”。 这三种不同的意象体现作者对目标域理解的不同侧重点:方位隐喻强调了经济指数的升降变化,拟人隐喻强调了经济状况的好坏,而旅程隐喻重在描述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三个看似不同的意象,却有共同的蕴涵,都体现了经济事件有始有终、经济状况优劣交替的特征。
目标域相同源域不同的隐喻也常共存于同一句中,句内不同隐喻之间的连贯性是语篇各部分连贯构建的基础。在同一句中出现两个不同源域隐喻的原因是没有单一的隐喻可以同时满足语篇作者所要描述的两种意象, 因此“需要将两个隐喻相互融合来满足各自不同的目的”(Lakoff & Johnson 1980:95)。该报道中也不乏这种例子:
(13)In February John Chambers, the boss of Cisco Systems, a maker of networking gear, called it “one of the most robust, positive turnaround I’ve seen in my career”.
(14)Exports are a classic route to recovery after a crisis.
例(13)中存在“经济是人”和“经济是旅程”两个隐喻,前者描述了设备支出的增长证明经济状况的“坚实、稳健”,后者强调了该支出的增长成为经济摆脱危机的标志性“转折点”。两个隐喻的源域不同,其隐喻目的也各有侧重,但两者共同的蕴涵意义“支出增长”使它们可以共存于一句中而形成连贯。例(14)中的两个源域“复苏”与“途径”本不属于同一意象范畴, 但两者皆具有的 “良性转化”的意蕴,使之达成了意象上的重叠,从而实现了语篇连贯的建构。
本文结合一英语经济语篇的语料讨论了单个以及多个概念隐喻是如何构建语篇连贯的。除单一隐喻在其小语域范围内形成连贯之外,不同隐喻间共有的意蕴内涵促成了它们之间的呼应与连贯,而各个具有系统性的隐喻在全文大的语义环境下构成了多个语义网。由分析可见,概念隐喻通过其系统性和共有蕴含实现其本身或者之间的连贯,从而促成了语篇语义的衔接与连贯。
[1]Elena Semina.Metaphor in Discour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Kovecses, Zoltlan.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08,(1).
2014-11-24
冯 时(1979-),女,湖北武汉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2-4658(2015)01-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