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基于邢台学院的调查
2015-11-30韩琳琳
韩琳琳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基于邢台学院的调查
韩琳琳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手机媒体如今已成为了最时尚、最便捷的大众化媒体,新兴的手机媒体功能,一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以邢台学院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状况及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手机媒体;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 年 1 月 15 日发布的第 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 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 4.2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已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1]。手机媒体集新闻、娱乐、服务功能于一身,成为了最时尚、最便捷的大众化媒体,对于新兴的手机媒体业务,得到最多关注和应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3]。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高等院校的氛围和高等教育的体系下,学习社会文化,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学习角色知识和角色技能后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个性也得以健全和完善[4]。
本文以邢台学院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状况及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发现大学生在手机媒体时代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手机媒体提供一定参考和建议,同时倡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身素养,提高对手机媒体的鉴赏力,从而能够有效地运用手机媒体顺利地实现自身社会化。本调查考虑到专业和性别因素采取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出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样本的专业涵盖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艺术八大学科门类,性别比例接近1∶1,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89%。
一、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
(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
在笔者调查的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达到100%,当问及“您认为手机是否是您生活中的必需品”时,有77.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手机将会非常不适应”;只有5.9%的人认为“手机并非生活的必需品,手机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十分重大影响”。由此看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手机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
(二)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率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14.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60.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5小时”,16.3%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6~10小时”,有9.2%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10小时”。由此看出,近3/4的大学生能把上网的时间控制在平均每天5小时之内,5小时之内还属正常范围,但确实存在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笔者也经过和部分同学深入访谈了解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了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上网;出门最怕忘带手机或者是手机没电;手机刚放起来,随即又拿出来看,总怕错过什么;吃饭也把手机放眼前;乘车、上厕所必看手机;睡前看手机才能入睡”的手机依赖症①现象,有些大学生甚至表示“一刻也不能与手机分离”,这些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状况长此以往,必定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59.4%的大学生表示课余时间会首选玩手机(见表1)。在“您常使用手机的哪些功能”问题的回答中,“上网”是在调查中最多的选项,对“大学生对手机网络应用的类型(可多选)”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后(见表2),主要可归纳为聊天、浏览新闻、在线阅读、玩游戏这几类,在这些手机网络服务中,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在线聊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2.7%;其次是运用手机网络浏览网络新闻,所占比例为57.4%;而阅读电子书和在线游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占有45.3%和34.9%的比例。
表1 课余时间安排
表2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应用的类型
二、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由于手机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少、携带方便等优势使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了,也将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笔者以下将从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与大学生语言社会化
在网络世界中为了保证实时聊天和及时互动,需要简明快捷的符号表达,于是形成了网络较为特殊的语言形式,这就成为年经人在网上进行交流的最常用的符号——网络语言,诸如:东东(东西)、偶(我)、可爱(可怜没人爱)此类的文字语言;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BF(boyfriend,男朋友)、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此类的缩写形式;伊妹儿(email)、886(拜拜了)、5555(呜呜呜呜)、3Q(谢谢)此类的谐音替代;还有一些建构符和图片语言的表达形式。这些具有新鲜形式的网络语言易受到年轻一代网络使用者的青睐,在他们之中也会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使用,网络语言对于青年社会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引导力。
而笔者在与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上网的时候会经常接触某些网民在网上“晒出”的不良言行和粗俗用语,这会给他们的行为造成不良的诱导[5],此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之中也会首选网络语言或网络体,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已经生疏了语言规范使用的技能,这会对传统语言模式形成全方位的挑战[6],确实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在问卷关于“您在手机媒体上浏览时政热点的频率”的问题回答中选择“每周5次以上”占到76%,而“从不浏览时政热点”只占3.5% ,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时事政治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就“您是否有收到来自手机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问题的回答中,49.2%的学生回答 “从没有收到此类信息”;而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的学生占到71.3%,选择“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选项的占到10.13%,7.76% 的学生认为“影响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对于“您有没有在手机媒体上发表过关于时政热点的看法”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只占1.32%,选择“从不”占到87.62%;94.71%学生表示“从没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较高,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判断能力相对比较稳定。[7]
确切地讲,从数据中我们看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方面,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时比较积极的,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转化为政治行为的实践中,由于一些大学生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加之网络可信度不高,所以在网上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而后经访谈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对政治本身存在着态度冷漠现象,确实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
在调查中发现“您是否会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信息”问题的回答中,选择“非常熟练和比较熟练”的占到88.47%,选择“很不熟练”的占到1.2%;关于“您是否使用过CNKI、维普等数据库查找资料”问题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只占0.51%,选择“很少”和“从来没有”的占到97.53%,可见大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一般性的搜索引擎,而对于学术性、专业性的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却很低,这严重影响到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关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您最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来获取信息”的问题的回答中,选择“通过网络”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了73.32%;而就“您最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来拓展自己知识面的”问题的回答,选择“社会实践”的占46.71%。通过访谈的了解和平时的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消极,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
(四)手机媒体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关于“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交往状况”经结果分析表明有17.2%的大学生在手机媒体交友过程中“会夸大自己的身份”,20.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57.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夸大自己”,也就是说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可能会在虚拟网络中夸大自己的某些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夸大自己身份并不是正常、健康交往的前提。
关于“大学生在网络中是否注重自己的言语”问题的调查显示,38.7%的学生选择“在虚拟的环境中依然很注意自己的言语”,19.3%的学生“很反感这种在虚拟环境中使用不道德语言的行为”。10.2%的大学生选择“会,反正没人知道是我说的”,22.8% 的大学生选择“可能会,视心情而定”。关于“你在上课时,是否会偷偷使用手机媒体”在这一题中,在有效的调查数据中,有70.5%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在上课过程中偷偷使用手机媒体”,有29.5%的学生表示“不会在上课时使用”。
由此看来,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使我们更应警惕由于手机媒体的使用有可能会弱化大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模糊社会良知的底线。
三、建议与对策
(一)高校应注重创建手机媒体时代引导大学生的新模式
高校应以就业和实践为导向,针对性的开设一些手机媒体和各专业学习密切衔接的应用软件课程;同时也可以拓展社团活动的手机媒体平台,吸引有特长的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高校还可以利用手机媒体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风气,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对一些积极有益的事件进行宣传,组织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大赛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8]。
(二)大学生应注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手机媒体素养
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其第一任务仍然是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各项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有计划的安排好自己的业余时间,不依赖手机,不沉迷手机;同时在运用手机媒体时应保持冷静、理性,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加强网络的监管和建设
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水平,提高对网站的监督力度,通过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控制手机媒体信息的来源,在根源上保证内容的健康,并需要积极开发新领域,研发高新技术过滤掉网络的不良信息;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对于利用手机短信、彩信传播暴力、色情信息的号码及时进行跟踪,通过媒体进行制裁性的曝光,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考核,提高媒体人的素质。
注释:
①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0217.htm.
[1]中国互联网整体网民发展状况——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上)[J].互联网天地,2013,(1):88-9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EB⁄OL]. http://new.Xinhua net.com /internet/2009-02-19.
[3]百度百科:手机媒体[EB/OL]. http://baike.so.com/doc/6242234.html.
[4]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7):16-18.
[5]梁书瀚.网络语言的社会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安蔷薇.网络语言与青年群体社会化[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7]王晶.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4,(24),140-141.
[8]王笑笑.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26-28.
2014-11-06
韩琳琳(1978-),女,社会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G647
A
1672-4658(2015)01-0180-03
[专项课题]邢台学院校级科研立项课题: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XTXY13YB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