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寄情山水所体现的庄子思想

2015-02-28吕晓蒙舒大清

现代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王维庄子山水

○吕晓蒙 舒大清



论王维寄情山水所体现的庄子思想

○吕晓蒙舒大清

摘要:王维向来以“诗佛”的形象为大家所熟知,这一称号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但其遮蔽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开放兼容的文化环境、几经沉浮的人生经历以及清高柔弱的诗人性灵,共同成就了王维诗歌思想的复杂性。王维于中年对现实政治产生厌倦情绪转而于山水诗境中求精神之大解脱,人生态度与话语方式的选择都渗透着对庄子哲学人生观的体认。

关键词:王维庄子山水诗歌处世态度

王维的山水诗歌和庄子的哲学思辨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性的。王维是诗歌史上唯一一位为大家所熟知的“半官半隐”的诗人,他始终未融入官场,也始终未脱离官场,其山水诗歌正是对他在这种特殊生存状态下思想心境的反映。《庄子》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开始关注异质间如何对话的作品,庄子对现实社会深深不满而又自知无力改变,退而追求自我精神之大解脱,其建构的宇宙论与人生哲学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和话语走向。研究王维与庄子之特殊性的联结点、具体分析王维寄情山水所体现出的庄子哲学,对进入诗人王维的内心,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岁颇好道——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王维于开元二十九年辞官隐于终南,其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即作于此时。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刚好四十岁,既是其年龄上的“中岁”,也是其人生发展道路的“中岁”。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大才子,在诗、书、画、音乐等方面皆有着过人天赋。尽管他在早期仕进的道路上也并不十分顺利,进士擢第的同年便因罪贬官济州,发出了“微官易得罪”的感叹。但他青壮年时期所处的开元时代毕竟政治还较为清明,宽松繁荣的社会环境,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一度让王维意气风发,欲一展宏图。尤其是后来贤相张九龄的上台执政,给了当时的士人实现政治理想和济世抱负的希望。

所以在四十岁之前,王维于宦海几度浮沉中基本秉承着儒家兼济苍生的思想,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遭权奸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这件事对王维打击巨大,对比王维《上张令公》请求汲引的激情与《寄荆州张丞相》思欲退隐的黯然,我们不难发现王维对“伴君如伴虎”、与君主相处之艰难的体会。王维厌倦了官场中“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的反反复复,《赠从弟司库员外絿》:“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体现了诗人在现实政治已无力改变的情况下,由于“恐招负时累”而“皓然出东林”的无奈。

王维显然有别于对统治阶级阿谀逢迎,混迹于官场的蝇营狗苟之辈,但他既没有像杜甫一样为苍生哀哭,针砭时弊、奋力抗争;也像李白一样对权贵不屑,干脆扬长而去、借酒浇愁;甚至不认同陶潜,讥讽其彻底归隐终至屡乞于人的做法。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处世态度:“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现实世界是不能倚靠的,庄子主张忘怀现实的得失,任遇随俗而能有所坚守,洁身自好而能包容外物的处世态度。他借楚狂人接舆之口唱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但求保全生命。当在险恶的世上无法正道直行,不妨转个弯儿走,换一种处世方法,为的是不要刺伤自己,避免遭受刑罚。

正如王叔岷《庄学管窥》中所言:“庄子生当乱世,虽有道德而不能行,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故不屑屈己以为相。其甘园吏之小职者,盖聊以济一时之饭寒耳。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此之谓矣。”王维在隐于终南之后又于天宝元年出任左补阙,可以说正是“聊以济一时之饭寒”,并无仕进之心,“亦官亦隐”的特殊生存状态也与庄子“与现实保持若即若离”的思想相通。

二、自阙经世务——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著名的《辋川集》中,最直接体现王维与庄子之特殊关系的莫过于《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王维一反郭璞《游仙诗》中庄子的傲吏形象,而说其“自阙经世务”,可谓是领会了庄子处世之道的精髓。单这一句,王维便可被庄子引为异世知己。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他深知无用之用的道理,有大才能、大志向之人不必有实际的用途。“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庄子看来,显示自己的不材,是保全其生、尽享天年的最好方法。在《人间世》中,庄子以栎社树为喻,写有用之木“以其能苦其生”,以至于“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由此论证出全生远害在于以无用为大用。所以求无所可用便是庄子于乱世保全自己的方法。

王维曾蒙贤相张九龄赏识拔擢,李林甫将张九龄排挤下台,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李林甫必然要铲除异己。王维作为张九龄的拥护者,处境必然十分尴尬。《庄子·人间世》中主张与“其德天杀”之人相处要小心谨慎、顺其情性。一方面,不要矜夸自己的才能,不要做不自量力的事情,若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仅于社会无益,还会危害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讲究方式方法,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养马若不考虑到马易受惊吓的特性而为其扑打蚊虫,即使是出于爱马的本意,也可能会为马所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庄子·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庄子认为,人世的纷争倾轧大都因为求名斗智,一个人即使德性纯厚,也未必能被了解信任,就算与人无争也未必能自我保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显扬自己的才德,甘为“无用”之人。王维于中岁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去名、去功与藏敛自守的处世之道。即使仍在朝为官,也只是怀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心态,并无意于仕进。

三、山林吾丧我——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山中示弟》曰:“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吾丧我”一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吾丧我”即“自忘”“无己”,忘掉自我,去除一切主观成见,不以是非、好恶之心看待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那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烦恼和忧虑呢?

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在完全意义上去除自我思想和意识,所谓“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只不过是王维在庄子思想的影响下,寻找到的另外一种自我表达与宣泄的方式而已。《庄子·人间世》借“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的故事论说了臣子与君主相处之难:“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尤其是使用语言不慎更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

庄子不仅善于显示自己的“不材”,还善于使用“无用”之言,好为“无用”之言也正是《庄子》一书秉承的著书宗旨。《逍遥游》篇中,惠子用枝干不合规矩绳墨的大树来譬喻庄子言论之无用,庄子表明,正因为自己的言论“无用”,才不会像“东西跳梁,不辟高下”的猫和黄鼠狼一样遭遇“中于机辟,死于网罟”的悲惨结局,由此得出结论,惟有将这不为匠人所用的大树“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方能“不夭斧斤,物无害者”。

《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王维同庄子面临同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他没有办法正面向自己所依赖的唐王朝发起挑战,也无法与统治集团彻底决裂。

因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庄子用寓庄于谐的方式来回避现实,王维用寄情山水的办法来不谴是非。只有发表没有主观成见的言论,才能终身都在说话,却像不曾说过话一样。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在王维诗歌中都是为表达其心志情思服务的“无何有”之物,王维正是通过对理想世界的创造和赞美,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超越。

四、惆怅掩柴扉——与造物者为人

《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顾可久曰:“仕而不得意之作,含蓄不露。”可谓确评。“惆怅”说明了王维在现实政治中的不得意,“掩柴扉”则是在这种不得意状态下呈现出的“关门”的姿态。

“关门”意味着对现实人类社会的抛弃与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否定,而王维后期的诗歌几乎是摒除了人的痕迹的: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闲门秋草色,终日无车马。”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面对“天下沉浊”的现实状况,每个人都至少有两种选择:积极参与并努力改变现状;认为现状无法改变而退出。王维显然是第二种,不想在错误的游戏规则中继续输下去,就要适时退出游戏。王维看清了现实官场的尔虞我诈,也在这种无休止的人事纷扰中饱受磨难,因为不愿让生命之丰美继续在对现实的口诛笔伐中消磨殆尽,最终选择以关门的姿态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分隔开来,所以“无人”是王维山水诗歌的永恒主题。

庄子主张忘怀现实的名利,而追求自得其乐、不失其性命的境界。关注自我内心的省察,追求自我欣悦与安适,反对改变自己的原本性情去适应或从属于外物。如果周围的人是不能与之谈论和结交的,那何不逃于无人的旷野,与造物者为伴?王维正是吸收了庄子顺乎自然、不喜欢被干涉的思想,出仕而不得意之后,便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于远离人群的自然山水,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明媚安适的心灵世界——山水田园诗歌。

总而言之,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深深含蕴着庄子哲学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为我国古代不当时命的广大知识分子群体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栖居地,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与世俗相处的方法。王维于“中岁”跌入人生的困顿之谷,他从《庄子》中获得“宁静而致远”的精神向导和“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哲学,在他的山水诗歌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贾晋华译,[美]宇文所安著.盛唐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谢书民.以“无端崖之辞”绘“无何有”之境——庄子诗化语言艺术分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2).

[7]高树海.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8]张华.“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老庄思想探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9]赖爱清.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尹天梅.王维诗歌意象的精神内涵:儒释道思想交融的自然流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5,(2).

[11]钱志熙.论王维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及与艺术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吕晓蒙,舒大清湖北黄石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435002)

猜你喜欢

王维庄子山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