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清之交小说图赞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视角

2015-02-28张祝平

现代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李 慧 张祝平



浅析明清之交小说图赞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视角

○李慧张祝平

摘要:小说插图配以图赞始于明末,它伴随着通俗小说不断发展的需求登上了历史舞台。图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对后世通俗小说的传播有积极的影响。以三部小说图赞在明清之交的发展流传为视角,在研究这一时期图赞对小说传播的作用、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图赞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三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其插图和图赞又贯穿了整个明﹑清两代,展现了古代小说的基本风貌。

一、小说插图的繁荣和图赞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明﹑清两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圈,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在城镇中被取代,这无疑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市民文学、俗文学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都市新文化,各种题材的小说、戏剧纷纷走入普通市民的生活。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人口数量以及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小说和戏曲的普及,学术的兴盛带动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市民阶层对小说的喜爱也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俗文学走向了辉煌,催生出大量的刊本、刻本。随着人们对通俗文学的喜爱不断升温,这种反复的刊刻行为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了,市民阶层对文学的接受有了新的要求,于是新的表现形式——小说插图应运而生。插图运用到小说中,一方面方便较低文化层次的人理解故事,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经济与通俗文学的繁荣也刺激了刻书业的发展。明代中后期读者已不是单纯地要求小说文本的普及化,而小说的插图也从世俗化向文人化转变,从普及情节功用向高层次审美功用转变,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文人化的小说图赞。图赞作为新的文本表现形式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学评论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又因其字数有限、语言精练,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小说看起来更为精美,更具内涵,更能吸引文人和收藏者购买、把玩。

图赞的出现反映了文人与书坊主的交往,代表着当时的文人对小说文本的接受。早期小说的插图篇幅很大,刻工较为粗糙。后来逐步发展为整页插图并配有图赞,但其数量很少,刻工精美,内容丰富,更加适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图赞是书坊周边的文人创作,必然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为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图赞中也隐藏着创作者对时局的讽刺和对历史事件的态度。

二、插图、图赞的发展

周心慧在《中国古代版画史论集》中写到:“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1]至明末,小说插图已经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代的插图过于精工细刻,“反不如早期版画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2]清初,富丽精美的场景或插图逐渐被单一的人物绣像所取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社会环境方面。清初,清朝的统治尚不稳定,清政府为了维护对汉族天下的统治,采取了文化专制高压政策,屡次兴起“禁书”,所禁之书大多是深受广大市民阶层喜爱的通俗小说,使小说失去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就是大规模的“文字狱”,使文人们不得不退出小说出版、刊刻的行业,使小说出版缺失了专业化队伍。像明代那样耗时耗力、细致恢宏的插图,在此种社会环境下是没有条件再刻画、制作和销售了。所以,书坊主只能“深居简出”,制作能简则简的小说书籍。这样紧张的社会环境,制约了小说的传播和发展。2.阅读者心理方面。清初,汉族士人不乏对满清统治存在不满的,他们希望“反清复明”,恢复汉族统治,但又迫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只得暗自抒发愤懑。于是,小说中英雄绣像集就起到了一种抒发不满的作用。“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3]明代后期内有皇帝昏庸,宦官当权,奸臣当道,朋党之祸,外有清兵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人们纷纷呼唤英雄,以期拯救国家,改变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作为歌颂的对象,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书坊主们也刊刻了大量英雄人物的事迹,例如:清初醉耕堂刊刻的《四大奇书第一种》,其中所塑造的都是三国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正迎合了阅读者新的阅读需求。

小说图赞不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最为精美的当属明末的二刻英雄谱本,此时的插图还是精美的以情节为主的画面,图赞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审美价值极高,可被视为具有文学评论功能的一种诗文。此本图赞是由书坊主请不同的文人创作的,每个文人的学识和经历不同,对文本和插图的理解不同,创作出的图赞自然各有特点,甚至同一本书中的图赞都是由不同的文人所作,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书坊主与文人之间的交往,也显示出书坊主个人的审美喜好。不同地域的书坊主和文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经过他们之手创作的图赞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图赞作者也具有同样的社会心理,在具体创作图赞时,他们不仅依从于文本,也结合时局以历史联系现实,以现实比附历史,实为古为今用。

清初随着小说插图变为小说绣像,图赞也发生了变化。内容上,图赞舍弃了明末文人对时局直接的讽刺;形式上,短小精炼的评价取代了前代诗、词加短评的形式。这些变化均是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插图、图赞的发展进度几乎相同,这一时期主要有醉耕堂本《四大奇书第一种》《醉耕堂刊王仕云评论五才子水浒传》等版本,体现了这一变化特征。而《西游记》插图、图赞发展进度则晚于前两者,清康熙年间的《新镌岀像古本西游证道书》是《西游记》中第一个有图赞的版本,其插图和图赞与明末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插图、图赞具有的特征相同——即单页大幅场景式插图和整页的图赞。但《西游记》插图、图赞同样不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必然要融入绣像和短小图赞的潮流。这一趋势在同为康熙年间的《西游真诠》的刊刻中得到具体体现。因为《西游真诠》插图是绣像和场景式插图的合并体,两者均存在,经过过渡时期的尝试。乾隆时期《绣像西游证道书》的刊刻彻底将《西游记》的插图转变为绣像人物了。

乾嘉时期,小说插图一度陷入低谷。乾隆一朝虽为清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但其成果用于小说刊印者甚少。雍正以后文网日密,加之乾嘉考据之学渐为主流,文人学者皆以训诂、考据、校勘为能事,以通俗小说为鄙,更遑论投身于小说刊刻之业了。我们注意到清乾嘉之后,无论是官方目录还是私家目录都严格拒斥白话小说,与明人的态度迥异。小说插图亦少有名家绘刻。[4]

此段可以解释,为何三本巨著在此期间出现大量的仿刻本、覆刻本,其插图、图赞大都与前代版本相同,但存在刊印质量低、绣像画面粗糙等问题。这些版本几乎没有价值意义。但道光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文人的支持以及石印技术的出现,小说绣像、图赞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绣像的画工和刻工都十分精美,人物工笔细致,更在绣像上增加了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形象,刊印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图赞也不再是只言片语,而是回归引用原著中的经典诗词或邀请文人创作有较高文学水平的诗词作为图赞,能代表这一时期特点的版本有:广百宋斋本《増像全图三国演义》《同文书局石印王仕云评本五才子书水浒传》等。

三、插图、图赞的艺术价值

1.从阐释学角度来说,图赞是一种小说批评,也是一种诗文。图赞是图赞创作者对插图及作品﹑人物﹑事件的评价,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融入到图赞中,实际上就是对加工过的文本的阐释,这种阐释转移到读者的世界并被读者所接受,起到了传播小说思想和文人思想的作用。通过对小说图赞内容的研究,能够了解图赞所反映的问题及思想。如《西游真诠》本中的图赞内容多数来自北宋内丹学张紫阳的道教经典《悟真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自上而下推崇道教的风气。从《西游真诠》的图赞内容中可以看出图赞的编选者在编选这些图赞时的心理,如为了迎合小说主旨,为了迎合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为了达到书坊主的要求,等等。通过研究大量图赞创作者和编选者的这些创作心理,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三本著作的图赞各有特点,甚至每一幅插图的图赞都不同,字体方面就有多种,例如:草书、隶书、楷书、篆书等,皆是当时文人的真迹,反映了文人的书法造诣,在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如二刻英雄谱本中的94位图赞作者中,大多数都是当世的书法、绘画名家,对图赞署名者真伪的考证,无疑会为中国书画史学界发掘一笔宝贵的财富。

3.从文体角度来说,图赞与中国古代咏史﹑怀古诗有接近之处,是一种承继关系。咏史怀古诗是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发生感叹;图赞则不同,是对虚构的小说人物发生感叹。

综上,时代发展与变化,繁荣了小说插图绘刻、出版业,插图的盛行与读者需要的改变又催生出图赞,朝代的更替又激发了小说插图向小说绣像的转变。明清之交小说插图繁荣、图赞产生及绣像在小说中兴起表明,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情况、读者心理及其文化程度等都对小说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兼具多种艺术价值的图赞给当时的市民、文人阶层带来极大的文化精神享受,更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研究宝藏。

注释:

[1]周心慧:《中国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2]周心慧:《中国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3]周心慧:《中国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4]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李慧,张祝平江苏南通南通大学文学院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编号:CXZZ13_0862];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YKCI13029]。)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