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情境 打破现实与未来的壁垒
——高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的情境创设

2015-02-28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冥想职业生涯本课

田 静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 610066)

巧设问题情境 打破现实与未来的壁垒
——高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的情境创设

田 静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 610066)

职业生涯指向未来,而学生立足高中现实,如何打破现实与未来的时间壁垒,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共鸣,成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断的课堂探索中发现,通过创设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且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化解这一问题,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及重视.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情境

一、研究的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提出无疑为改革普通高中课程创造了条件,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遗憾的是,相较于欧美等国家,我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实践中尚有种种难题需要突破.

首先,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尚处高中,“职业生涯”离自己太过遥远,导致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肤浅、学习动力缺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共鸣,成为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其次,由于缺乏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课多与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合,理论学习多而实际体验少,如何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成为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第三,随着我校“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以问促学”,创设积极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我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认为破解以上困境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能否打破现实与未来的壁垒,关键在于如何创设“真实”情境,着力点在于如何设计基于核心问题的子问题群及问题情境.本研究将主要围绕高一职业生涯教育第一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展开探索.

二、研究方案的确定

(一)学情分析

美国生涯心理学家舒伯提出,“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乃至人的一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任务”[1].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应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树立生涯规划意识等.但是,不少高一学生对职业生涯了解肤浅,缺乏规划意识,更有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离自己太遥远,现在学习为时尚早.因此,作为高一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课,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二)难点突破

职业生涯的未来性与学生现状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能否解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而打破现实与未来障碍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创设一个怎样的“真”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拉近现实与未来的距离.

三、研究探索

围绕“职业理想的实现需要积累哪些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及怎样创设“真”问题情境,我们上了三次课,全组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

(一)第一次课堂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1.课堂诊断

创设“模拟真实的招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探索职业对求职者提出的要求,从而进一步观照自我,激发其努力的内动力.教学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1)暖身活动

以创意数字故事为切入点,引发兴趣,导入主题.

问题一:企业招聘需要什么素质的人?

(2)主题活动1——HR大比拼

创设情境:每个小组为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选择一个要招聘的职位撰写该职位招聘启事.

问题二:为了让公司招到优秀的人才,该职位需要什么条件的应聘者?

(3)主题活动2——职场初体验

创设情境:模拟现场应聘.

问题三:你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什么?还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4)总结升华——与未来对话

根据职场感悟,想象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思考并绘写能力发展图.目的在于激发完善自我的动力,同时学做发展规划.

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首先,以创意招聘启事的数字故事作为暖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未能激起他们的好奇,显得新意较有而意义不足.作为导入材料,并没有发挥“生疑”的作用.

第一个主题活动——模拟职场招聘,创设的公司招聘这一情境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讨论热烈,并乐于分享小组成果.但该环节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由于学生对职业了解模糊,讨论结果易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所写的招聘启事完全是出于好玩、搞怪的目的.2.热闹有余但理论上升不够,教师在活动之后的理论总结与引导不够.

第二个主题活动——职场初体验,学生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活动规则不够清晰,另一方面该情境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达到对第一环节的补充递进作用.

最后,总结升华环节,写下能力发展图,可以引发学生对本课有所感悟与思考,并得出具体可操作的成果.不足之处在于,预留时间不足.

2.问题分析与解决

本课的最大亮点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通过撰写招聘启事,让学生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未来职业对自身的要求,角色的转换能让学生体验到更深的冲击感.但这一情境的创设恰恰又暴露出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通过课后回访,我们发现首先高一学生对职业的关注非常有限,有些学生表示职业离他们太远,不能激起兴趣;第二,本课在整个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顺序应放在课程中段,在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意义与职业了解尚不足的前提下,这节课就显得力不从心;第三,职场初体验这一活动几乎流产,原因在于脱离学生实际.让几乎还未具备任何职场竞争力的学生来参与应聘,让他们手足无措.显然,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课,本课的情境创设并未打破现实与未来的的壁垒,学生没有体验到“职场招聘”与自己目前的关系,“模拟招聘”无疑沦为了“假”情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重新评估了本课的主题与情境.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选择以“实现职业理想需要哪些条件”为切入点,将主题调整为树立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根据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引导学生“与未来对话”效果较好,可以就此为切入点,以“未来旅行”为主线重新创设情境.

(二)第二次课堂探索:蓦然回首于灯火阑珊处

总结第一次课的失败原因,我们对本课做了如手术般的改动.下面,将围绕“情境的第二次创设”展开探索.

1.情境的重新创设

(1)寻梦之旅

数字故事:盲童戴维的故事

(2)我的未来名片

①创设情境

冥想10年后同学聚会互递名片的场景,然后设计自己未来的名片.

②情境剧

同桌2人一组,模拟同学聚会互递名片的情境.

(3)职场帮帮团

①创设情境

每个小组为一个帮帮团,需要根据未来名片上的职业,帮助一名小组成员找到实现该职业的条件.

②教师讲解:介绍麦克利兰素质冰山模型.

(4)我的自荐信

创设情境:时光旅行来到毕业准备求职时,请根据职业所需要求,在名片背面写下你的自荐信.

(5)拓展升华

创设情境:时光之旅结束,回到现实,请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

课堂效果呈现

片段一:

教师:首先,请大家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跟随我的指令开始你的时光之旅.(冥想指导语)

……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将你刚刚看见的自己的名片,绘写在纸上.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播放舒缓音乐).

教师:好了,欢迎回到毕业10年同学聚会,现在请同桌两人互递名片,介绍自己的职业.

学生:同桌两人互递名片,再现同学聚会的场景.(很热闹)

时光之旅如同一条主线将一系列情境串联起来,显得既有趣又使不同情境的转换具有逻辑性.虽然是想象未来,但教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冥想放松技术,将学生成功地带到了“10年后同学聚会的场景”.通过冥想技术,预设“时光之旅”情境,有效地拉近了现在与未来的距离.

片段二:

教师:需要积累哪些条件帮助我们实现名片上的理想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职场帮帮团……

学生:(小组分享)我们这组帮的是×××同学,她的未来职业是外科医生.医生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认真负责、严谨仔细……

教师:很棒,大家都非常认真负责.现在对照一下你们所写的,找一找职场对求职者都提出了哪些共同要求?

作为对上一环节的延伸,教师顺势提出子问题:需要积累哪些条件来实现未来的职业?若只是干瘪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则无法充分激发思维的火花.因此,采用了在情境中探究问题的方式,这使得学生探讨热烈,并踊跃分享成果.

片段三: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踏上时光旅程,回到毕业准备求职时……请你们根据名片上的职业,从知识、能力、品质方面,写几句自我推荐的话.

学生:(学生分享)我未来的职业是游戏公司的策划专员,首先,我喜欢玩游戏,愿意将它作为我的职业;其次,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了许多相关实践;最后,我是个认真踏实、有创新意识的人……

“用”作为本节课的落脚点,集中体现在这一环节.针对核心问题“实现你的职业理想,需要积累哪些条件”,通过“时光之旅”这一条联系现实与未来的通道,创设毕业求职这一情境,让学生探究自己的能力规划.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已经接受了“时光之旅”这一情境设定,因此“毕业求职”的出现就显得顺其自然,合情合理,成为了学生愿意接受的“真”情境,从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

2.课堂诊断

首先,预先设定的“时光之旅”如同一条主线将现实与未来串联起来,为打破现实与未来的障碍做好了铺垫;因此,冥想10年后同学聚会的场景,让学生感到真实有趣并乐于融入.但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冥想的操作欠缺.冥想环节作为后续教学发展的契机,能否通过冥想将学生带入情境关系着本课的成败.但冥想这一心理学技术的操作对教师和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冥想指导时的语速语气停顿发音等都会影响冥想效果.本课中,教师在冥想指导时明显语速较快,话筒的声音时大时小,背景音效不够舒缓,这些都影响了氛围的营造.

其次,教师抛出本课的核心问题:未来职业对求职者提出了哪些共同要求?用职场帮帮团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出很多有价值的回答,将本课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但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理论讲解不够深入,工具性知识提升不够.学生通过讨论得来的经验型知识需要教师对其梳理提升,但由于新教师对教学节奏把控不够,导致该环节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不足.

第三,落脚点在对知识的“用”上.在毕业求职的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所学反观自我写出求职信,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但从学生所写求职信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性不够,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如何应用冰山理论.

3.问题分析与解决

本课的情境创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带入未来而反思现实,打破了职业生涯教育中现实与未来的困境,但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中学心理课的最大硬伤在于“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单纯心理知识讲授”,显然,本次课多少有些陷入了“热闹有余,但理论高度不够”的尴尬境地.因此,应将麦氏冰山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点,从中提炼出能为学生所用的工具性知识,即“授之以渔”;第二,针对学生对冰山理论迁移性不足的问题,可考虑增设练习环节,即让学生一一分解求职信与冰山理论的对应点,选取部分学生上台练习,其余学生观摩分析;第三,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稍显不足,一是心理技术的运用上,如冥想指导时语速、语调等把握不好,影响了学生融入情境;另一方面对学生回答的提炼与引导不够,如“自荐信”环节,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点做出板书,顺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与思考,将此作为本课的升华与高潮.

(三)第三次课堂探索: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资源越发丰富、教学情境越发立体、教学形式越发多样化.在这一新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在第三次课上尝试融入更多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期待信息技术能与教学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1.信息技术的融入

(1)Prezi课件开启“未来的时光旅行”

Prezi作为一个在线的缩放式演示文稿编辑器,犹如一张巨大的画布,使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模式来创作演示文稿,而其电影放映式的叙事手段,在一系列的缩放、旋转、无边界切换中,能给学生提供无比丰富立体的想象空间.为了使情境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我们在制作Prezi课件时,以浩瀚宇宙为蓝图,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情境转换,使“时光之旅”显得更加立体真实.

(2)微课使教学更具定制化

布鲁纳(J.S.Bruner)在其《教学论》中指出,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现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2].这无疑要求教师首先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而微课的出现则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差异需求,有效打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使学生“时时可学、时时可温习、时时可用”.为弥补上次课的不足,我们尝试在冥想指导和理论讲解两个环节将微课教学穿插进来,以供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课后自主学习.特别是冥想环节,使用微课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语速语调不稳定等情况.

(3)电子白板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电子白板的使用能极大地辅助教学,增强人机的交互式体验.在本课上,我们增加了对其的使用,特别是“我的自荐信”环节,为弥补上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归纳不够的缺陷,这一次我们让学生根据麦氏冰山图,在电子白板上将自我分享的内容填进相应的冰山区域,教师做最后的梳理归纳并在白板上做出板书.

2.课堂效果

首先,被学生喻为“高大上”的Prezi使他们眼前一亮.课件与时光旅行这一情境相互辉映,让学生更自然地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不少学生课后表示“这节课真让我惊喜,仿佛真的在星空中穿越,踏上了一次时光之旅”“这个课件真是酷炫,像电影一样,自然地就将我吸引住了”.这说明,利用Prezi课件能充分展现情境,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二,微课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如今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兴起让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本次课只是对微课教学的一个初探,从效果来看,冥想环节的微课使用的确弥补了上次课的不足,无论是在视觉体验还是听觉上,都给学生提供了更加饱满的情境空间,使学生更自然地进入冥想状态,增强对“未来”情境的体验感.理论部分用微课讲解,一方面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空间,另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课后学习.

第三,电子白板的运用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由于目前的白板软件中没有心理学相关的素材,使许多心理课教师放弃了对它的使用.但我们意外地发现,在心理课上使用白板也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以分享自荐信环节为例,首先,让学生直接使用白板上展示的冰山图,在相应区域填写,相较传统的黑板板书,一是更加形象具体,二是减少了再次作图的时间.第二,让学生在冰山的不同区域填写自荐信中的关键词,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按照所讲理论进行归纳区分.第三,人机交互式的体验方式也增加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反思:如何创设情境打破现实与未来的壁垒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2].Brown和Duguid(1992)强调“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3].这说明,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生存于情境之中;学习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念与知识所代表的符号产生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来说,职业生涯的未来性与高一学生的现状存在明显的时间壁垒,真实的职业环境离高一学生尚远,且不可能提供完全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因此如何打破现实与未来的壁垒,创设更加合理且贴近真实的情境就成为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课的多次探索经验,我们认为通过创设“真”情境来打破现实与未来的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情境应贴近学生实际

由于第一次课的主题与情境并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游离”状态,对自我的探索更是浮于表面.因此第二次课选择了更贴近学生兴趣与经验的情境,让他们踏上“时光旅行”,在“未来”的情境中体验并思考“现状”,这让学生乐于接受并融入其中.这说明职业生涯教育应首先选择贴合学生当前状态的主题与情境,即让学生头脑中有与主题相联系的经验知识,对情境有亲近感与熟悉感.这样的情境才是能使学生自然融入其中的“真”情境,这无疑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二)情境应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前后两次课的效果来看,明显第二次课优于第一次课,这主要归功于情境与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联系,创设的情境满足学生渴望探索未来的心理需求,符合高中生对未来的憧憬这一特点.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点为基点,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支柱,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导向.

(三)情境应生动立体

情境设计的好坏在于能否将学生有效地带入其中,调动他们在情境中探索发现知识的欲求,这就对情境的生动真实性提出了要求.通过本次教学的初探,我们发现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无疑将给情境教学提供一幅新的美妙蓝图.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呈现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教育技术,使情境得到更真实生动的展现,促使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走进情境,在情境中倾听内在最真实的声音,达到知识的自我建构.

[1]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9).

[2]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冥想职业生涯本课
花朵的冥想
蓝的冥想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冥想》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冥想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