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理念 走出误区

2015-02-28张国俊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厘清认识论方法论

张国俊

卷首语

厘清理念 走出误区

张国俊1

20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走着探索改革之路,可是却总也无法摆脱各界的尖锐批评.怎么办?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们应该从语文教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开展理念的厘清工作,使自己走出误区.

其一,认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我们必须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语言学界与文学界的解说相去甚远,有说语文教学是人性的教育,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有说语文教学是“教方法”的.其实,如果从哲学的高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认识语文教学,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的对立性统一起来.于是,新的解释就出现了.

语文是教思想的,它指向人的理性和感性领域,这就是认识论的范畴;语文也是教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这就是方法论的范畴.两个范畴两个功能两个目标,缺一不可.细言之,语文不只是教知识的,更重要的是要启迪思想,塑造人格,调动理性,养护感性;语文不只是教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热爱语言、掌握语言;语文不只是课堂内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它贯穿于每时每刻,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是无痕迹地、潜移默化地融入生命之中.

其二,方法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方法,永远是因人而异的,过度地强调方法,会走进僵化的怪圈.笔者无意归纳总结什么方法,只在方法论层面做一点理念的厘清工作,以便使教师们走出误区.

比如不教作家的误区.师范大学有一个通则,那就是我们不培养作家,只培养文化工作者.这个通则为大学教师们开了一个大大的方便之门,那就是讲小说的可以不写小说,讲诗歌的可以不写诗歌,讲散文的可以不写散文.不写,何以能懂呢?于是,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产品——新一代教师们,走进中小学之后,沿用了“自己不写——并不真懂——对学生作文指划了了”的老套路.我曾为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课,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去开车,是很荒诞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不写文章,也不会写文章,却在教学生写文章,这也是很荒诞的.”记得有一位记者访问某大学的名师:“音乐学院教出许多歌唱家和作曲家,美术学院教出许多画家,可是你们中文专业却说自己不培养作家.这是为什么?”所幸的是,那位名师非常真诚坦率且实事求是,他说,也想培养作家,只是培养不了罢了.

比如优美词汇的误区.词汇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雅语也罢,俚语也罢,只要能准确地传达思想、表现感情、传递信息,都是最好的语言.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去抄词汇,专门为用词而用词.这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做秀上面了,学生们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其所思所感所知都无法顺畅地流淌出来.这种导向是背离写作本质的.其实,教师应该想办法疏通学生的输出通道——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让写作真正成为言说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生命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鼓励式评价远比挑缺点式评价要强得多.因为真诚的书写,会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言说的快乐和经验,学生们会由“无话可说”发展到“有话可说”,再发展到“挑话而说”,文章也会由“能短”而发展为“能长”,又由“能长”而升华为“能短”.

1 张国俊,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

猜你喜欢

厘清认识论方法论
厘清“浸没”“浸在”
厘清概念 “能”“能”不同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化繁为简 厘清关系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