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寻找关键策略:从语境中多维探察——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为例

2015-02-28赵祥君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文本细读寻找关键策略:从语境中多维探察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为例

◎赵祥君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文本细读的重要价值。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是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语文的角度而言,文本是言语符号结构,它表现出多样的言语形式,而关键言语则是这套符号体系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学生如果能识别出关键所在,那么,他就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归旨。这个关键处,对于一个句子而言,可称之为“句眼”;对于一个段落而言,可称之为“段落中心句”;对于整个文本而言,可以称之为“文眼”或“主旨句”。

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呢?立足于具体的言语内容,梳理文本言语经纬,进入文本语境,在比较中确定最能揭示文本本质内涵的词语、句子,甚至某个段落。

一、奠定基础:原地品读

文本的关键点往往寥寥无几,似乎不需要处处展开文本细读,但是,这些关键处并不是专等着读者去捡拾,而必须依靠读者自身从一个完整的文本体系中去探察。如果学生能够快速地形成语感,就会迅速从语境中精准地找到关键。但是,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文本细读来习得。从哪些途径细读呢?

(一)品析用词。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能够最本质地揭示句意的关键处往往就在重要词语上,通过分析若干这样的词语,就能够把握住整个句子的意蕴。比如《不自由,毋宁死》:假如我们不至于卑鄙到想放弃我们抗争已久,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角逐,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除了诉诸武力,求助于战神,我们别无选择!

该处“战斗”一词,换用别的词语不够通俗,也缺乏力量,强调了达到目的的手段,态度鲜明,作者不断地重申,即强烈地传达给听众这个思想,这就为关键词,即“句眼”。抓住了这个词语,就抓住了句子的核心。

(二)揣摩意蕴。文本细读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的藩篱之中,还应当进一步探察言语所承载的丰富意蕴,继续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词语的最近意义,探察实际的文本意义。先濡染方法,比如“战斗”这个词语原本是军事术语,作者在这里向听众鲜明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很有鼓动性,再要求学生习得这样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语体色彩和感情等,传达出叙述、描写、抒情、评论、说明的味道,传递着言语者的喜怒哀乐。比如上面这组句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认识到反复、感叹、祈使、呼告、关联等句式在这里所起到的效果,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句式语感。

(四)欣赏修辞。修辞本身存在的价值就是修饰语言,使表达更容易理解,更顺畅,更有感染力。经典作品总是恰切地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该句运用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即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当然细读句子还可以从态度、结构、风格等方面展开,不止以上几种。总之,学生只有了这样的习得,才会形成语感,从而为寻找关键奠定基础。

二、拾级而上:就近品读

囿于一词一句,未免过于狭隘,当然不能发现文本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将某个句子放置在更大的语境中去考察。

(一)结合句群。句群是一组紧密相连的句子构成的群族,分析某个句子在该句群中的作用和地位,即能判断该句是不是这个句群的关键。

(二)结合段落。复杂的段落往往由若干句群构成,细读时还要分析某个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关系,方能找到段落的关键。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一大段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呢?

生:主要写三层:第一层是“经验是指导我前进的惟一明灯……用来囚禁我们的锁链”,主要写英国政府从过去到现在如何对待美国人;第二层是“我们能用什么来反抗呢?……一脚踢开”,主要写美国人的“争辩”以及结果;第三层是“事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主要写如何才能解决问题,避免受到屈辱的待遇。

师:本段第一句话是不是能够统领全段的内容呢?

生:不能。因为这句话是作者从历史中感悟到的经验,或者说是得出的教训,主要是为了帮助听众认清英国政府的真面目。

生:我觉得能。这句话还可以帮助听众醒悟过来,不要对英国殖民者报以任何幻想,因此它能统领全段。

生:不能。这一段文字最终要表明这样的观点:不要对敌人妥协,必须坚决战斗。演讲稿必须清楚地表明演讲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统领全段的应该是第三层中“我们必须战斗”这一句,归纳了本段,得出结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主张。

师:赞成。结合具体语境,在比较中,辨识关键。

由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确立语境中的关键,必须将某个句子放置在句群中辨识,看看它是否能统领该句群,甚至还要结合段落语境,比较其他句群中的关键,从而判断出段落关键究竟是哪一处。

?三、登高望远:全域品读

文本细读重要的就是要把握文本的关键处,当然,这个关键处既可以是关乎内容的,也可以关乎形式的。登高方能望远,放眼全篇方能把握关乎整个文本的关键。

(一)看风格。这里所讲到的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人所讲到的“文如其人”即指风格与人的紧密性。除了受到环境、时代等因素制约之外,作者的主观因素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条件,正如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1]。可见,精准把握文本的风格能够全面感知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因此风格即是文本的关键之一。著名记者方宏进采访杨利伟提出的一组问题,别具匠心,显示出采访者高超的采访技巧,体现出鲜明的独特风格,了解这一风格对于理解方宏进之问的精彩和杨利伟回答之巧非常有利。

(二)找线索。从结构的角度而言,线索是文本最重要的脉络,这条线索往往串联起文本的材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匠心。读者借助线索即可把握文本内容,甚至寻找到文本的中心。当然,线索并不是在文本中鲜明地被标注出来的,而是要借助文本细读来发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到寻找线索的方法,比如关键物品、事件,还有特定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等。寻找线索的过程就是寻找文本意蕴的过程,能够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奥林匹克精神》一文的题目即是行文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学生就会一点点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三)悟情感。无论何种文体的文本,读者都会或淡或浓地感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里的作者的感情。体悟感情需要细读文本的意蕴、态度等。本专题中演讲稿自然带着演讲者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自由,毋宁死》题目本身就传达出演讲者爱憎分明的感情。我们不妨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行文的气势,昂扬的基调等方面去把握。文字是有温度的,即使采访杨利伟的文章同样也包含着具有感染力的人物情感,我们通过触摸这些有温度的文字,即可以揣摩文本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作者一颗跳动的心灵。

(四)思中心。细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理解文本意蕴,把握住作品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领悟作者写作的目的,越过表层的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意义。如果教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感知不同的文本关键,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中心内容。没有深入地细读,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的中心。一叶一花总是春,一笑一颦多为情。作品细微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大到一个段落、一种风格、一条线索、一组素材等,无不关乎作品的中心。从不同角度寻找作品的关键,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意蕴,为个性化解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策略,选择怎样的角度,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真正的阅读。细读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领,也取决于学生的修养,“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2]。从这个角度而言,“语境”其实已经超出了文本意义上的概念,大凡能够和细读文本产生任何联系的因素都应当称之为“语境”。很显然,构建积极语境,多维品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细读文本。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6.

[2]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赵祥君 苏州市吴江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