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三境界

2015-02-28张公善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鲁滨逊荒岛境界



中学语文教学三境界

◎张公善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应该跌宕起伏,富有韵致。把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

多年来一直带领学生深入中学进行教育实习,笔者越来越发现,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与学的僵硬化倾向,生趣不足,缺乏激情;二是教与学的封闭性,不能够出入教材和课堂。为此笔者给实习生拟定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书要有三个境界:最基础的教学只是把书本中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其次是能结合教学内容作发散式的补充,这叫出入教材。最高境界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点,不仅能出入教材纵横古今中外,而且能出入课堂内外,使触角伸向现实人生。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笔者引入三个名词,依次代表上述的三个境界。

一、“本本主义”教学

本本主义的课堂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以所上课文为中心,往往紧随课本字斟句酌亦步亦趋。上《荒岛余生》时,有老师开场白介绍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big problem.(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随后引入课文。然后从文章中提炼出三类问题:一开始面对的是“生存问题”,衣食住行等“物质问题”解决了之后,面临的就是“精神问题”。课堂主要从这三大问题出发具体地分析课文。这就是典型的本本主义教学。

本本主义教学贵在集中,将所有的火力集中到所学课文的重难点上,它能够很好地贯彻传授知识的使命,也是教师们的看家本领。但本本主义教学失在刻板与单调。课堂往往就是教师的阵地,没有学生表演的舞台。

二、“浪漫主义”教学

为了突破本本主义的局限性,教师必须突破唯课本、课文为中心的模式,放开手脚大胆想象。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教学境界――浪漫主义的课堂教学。在此境界,教师尽其所能引导学生拓展和联想,以所上内容为坐标原点,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上《夸父追日》时,老师可以引入余光中的诗歌《夸父》作对比,引导学生讨论余光中对夸父的不同想法:

“……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也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

追不上了,就撞上”

老师还可以乘胜追击再介绍几种不同评论:袁珂认为,这个神话“应当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找,或者说,是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那种雄心壮志”;台湾学者王孝廉说这段神话表现了“太阳与黑夜之争”;杨公骥说夸父“是在和时间竞走”,“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萧兵认为夸父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夸父逐日,入日,是为了给人间取来火种,带来温暖与光明;等等。(具体可参考《文史知识》1985年第9期)

再如上《荒岛余生》时,引导班级讨论“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佩服他什么,为什么?”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要点:机智勇敢、热爱生命、乐观坚强、信念执著、百折不挠、勇于冒险、踏实苦干、意志坚强等等。还可以问学生鲁滨逊在困境中是如何分析幸与不幸的,提醒同学注意下面两句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把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看,找到可以聊以自慰的事情”;“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想到其中的好事”。先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何特点,引导出“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告诉学生这种辩证思维中国自古有之,问学生能否想出正反相互转化的成语短语。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几句中国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浪漫主义的教学贵在想象与丰富,可以使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浪漫主义教学如果运用得当,师生会变得潇洒自由,课堂也气氛活跃。但这种教学如果不注意节制,往往会使课堂散漫,冲淡教学要点。

三、“现实主义”教学

上课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和“解惑”。这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传什么道?生活之道。解什么惑?生活之惑。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所上课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教师必须勇于跳出课堂深入生活,像春风化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伟大的悲剧》讲的是探险的故事,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人生就是探险,应该如何去做呢?”《荒岛余生》讲的是鲁滨逊孤身一人在荒岛生活,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告诫学生:“保持平常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向鲁滨逊学习,好不好?”鲁滨逊在极端环境中通过记日记来排遣心中的苦闷。针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痛苦经历以及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再请同学们思考生活突然发生不幸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中国探险队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经历,可以提炼出探险队的高贵品质:坚强、大无畏、爱国、团结、不怕牺牲、集体主义、勇往直前等。然后可以对学生提出希望:同学们风华正茂,应当汲取他们的精神,好好学习,不怕挫折,积极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争取将来也能为国争光。

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课堂教学,它贵在教书又育人,但有时会因为表达不得当或者语气、语调不合适而堕为一种单纯的说教,引起学生反感。好事会变坏,凡事得有个方式方法。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设想,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育人效果。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上述三个境界必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使课堂此起彼伏,生机勃勃。上《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可以先采取本本主义分析课文,然后进入第二境界,问学生“如何理解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让学生讨论并思考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提醒学生要坦然承认失败,因为失败者不仅仅是为成功者作证。最后点题分析“伟大的悲剧”之“悲”在何处、“伟大”又在何处?悲就在于: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丧友丧亲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等。伟大在于:完成了探险、为他人作证的气度、坚强不屈的斗争、对科学的忠诚、为国牺牲的精神、不拖累朋友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面对死神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到此还不能结束,还应该问学生:“假如你孤身降临在荒岛,你该如何?”学生讨论后,教师继续发问“许多同学说我们不可能一个人降临荒岛,那么,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突然遇到挫折,我们会觉得非常孤独仿佛置身一个荒岛,比如考大学,有些同学原以为自己肯定考上重点大学,可结局出人意外,这个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样又使学生的讨论进入到与自身相关的领域,使得教学又上升了一个境界。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讲,每一个境界都会因人而异,姿态万千。所以把这三个各自都可能峰峦叠嶂的境界融合起来,必然使得课堂多姿多彩,届时课堂已非单纯的课堂,它既是知识的摇篮,又是智慧和精神的乐土;既是教师的讲坛,也是学生的舞台。能够如此,教书应该就是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了。

(张公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猜你喜欢

鲁滨逊荒岛境界
勇闯荒岛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荒岛求生
品“境界”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慎独的境界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