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话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2015-02-28陈露,许夙慧,高荆梅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大学语文谈话



谈话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陈 露 许夙慧 高荆梅

行走在院校边缘的大学语文,往往不受学校和学生重视,再加上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教学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创新性的研究往往都是星星之火、单兵作战,不成体系。

今天,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侧重点谈谈谈话式教学实践探究模式,以此寻找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

谈话式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反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通过质疑、探讨,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式教学的源头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并身体力行谈话式教学法,在《论语》中,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就是讨论的对话,或者编辑许多对话的意思,孔子的对话分为四种:第一种,孔子自己说的话;第二种,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话;第三种,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种,孔子的学生自己交流的对话。所以谈话式教学方法,在孔子的《论语》中已经得体现。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在讨论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以学生谈话为中心,不以全知者自居,在对话中他多半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问题的解释者和回答者。比如,有一天,学生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他却会以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和感受。最后通过暗示、启发、诱导、归谬使讨论沿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最终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苏格拉底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不同,一般不说这个观点是自己的,而是学生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出于肉体的阻碍,还未能明确显现出来。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1]。

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先哲的谈话式教学可以说是中西方启发教学的源头,并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推行非常合适,因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学生,他们开始形成较稳定的思想,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希望获得认同,这些都是基础条件。如若教师积极借鉴现代沟通模式,并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把个别交谈扩大到课堂内所有参与者的交谈,那么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成为师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二、谈话式教学的环节

谈话式教学法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语文课堂谈话教学法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谈话的情景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大学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比如当前军校中,对于当代英雄形象的僵硬化解读,往往以成败论英雄,那么真正的英雄允不允许失败?失败了还是不是一个英雄?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和讨论。当然还要营造一种“心灵自由”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2]。这点在部队院校尤其重要,只有自由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才能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把自由交谈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

(二)设置妙设的话题

这种方法的成败在于问题的设计。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算不算英雄?我们可以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解读出一个失败的军事统帅,可以从历史辩证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出一个真实落寞的勇士,也可以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出一个多情的英雄。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谈话可在上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思考。

(三)引导发散的思维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到底算不算英雄?从军事战役学的角度,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能透视出一个不同的英雄形象。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头搜集资料后进行有准备地探讨。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寻求答案。

因为谈话式不能像讲授教学那样只固定一个人扮演教学的角色,参与对话者要有多种灵活变动的对话搭配,所以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并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学生呢?一是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二是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四)完善理论的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尝试小结,形成共识。教师对教学小结,再作进一步修正,并作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三、谈话式教学的关键

当然谈话式教学方法有其优势,如互动性强,课堂效果好,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等等,但是也有缺点,比如老师准备不充分就不容易控制时间,学生不积极参与,将获益很少等等。鉴于此重点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谈话方式

首先是开放性问题方式。提出一个多义性的问题,然后师生交流,畅所欲言,最后提出参考意见,点评补充,进行小结。这种方式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交流方式。很多文学文本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比如孔子的《侍坐》,此文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那么孔子的这四个弟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赞同哪一个人的看法?为什么会赞同那样一种三月暮春图?到底这个一片轻松的踏春图景中又隐藏着一种什么思想?其次是固定式问题方式。那就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后选出各小组发言人简要回答,其他组的同学、老师进行质疑和反驳,小组成员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回答,进行几个回合的讨论后,老师进行最后小结,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比如诸子的思想、三国的谋略、老庄的思想都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并能指导现实生活。那么教师在课程中就可从先贤的思想问题入手提问,比如庄子的“大”与“小”的境界,在今天怎么辩证地看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比如为什么很多人只追求眼前的一点利益,却不能发现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惊人的用处和价值呢?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可以在古代的哲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讨论后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总结时提取精华,上升一个理解层面。

最后是争议性问题方式。先提出问题,然后分红蓝两方来讨论。教师加入一方或作为主持人出现。双方先分别阐述观点,然后进入自由辩论,最后教师点评并小结。比如学习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有着穿越时代的魅力。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喜欢李白多一些,有的更喜欢杜甫的沉郁顿挫。课程开始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不同的小组分工负责不同的观点和内容。每个小组在课下收集资料,选出一名组员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回答。学生也可以就有争议性的问题分为正方反方方进行辩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既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努力。

(二)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充裕的准备时间

首先对于教师。这类谈话就是要给学生足够高度的启发。俗话说你要给学生半瓢水,老师至少要有一瓢水。所以教师要就谈话的内容掌握比学生多几倍的知识储备,并能在交谈中机智地应变,面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智慧,掌握高超的辩证提问艺术。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机智的应变能力,才能驾驭场面,控制节奏。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并带动学生积极展开交谈。

其次对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他们会在搜集中思考,并且同学互动,通过表达、聆听、提问等,提高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训练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的技巧,培养在扑朔迷离的问题中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谈话中就可以体现高度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可以养成分享他人经验的习惯;养成质疑、思辨的习惯,并能察觉到偏见,重新建构自己的观点;养成互助合作的好习惯;养成积极学习、求知的兴趣和态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思路开阔,发展智力,师生交流多,在交谈间互相切磋补充,实现师生的双赢,也时而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锻造创造能力。

大学语文想走出边缘,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贵在得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有很多,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课程特点和自己的特长,开拓思路,大胆尝试,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的改革越走越远!参考文献:

[1]田水.孔子与苏格拉底谈话式教学的同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5).

[2]陈若蕾.探讨“谈话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2).(陈 露 许夙慧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50001 高荆梅 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 710000)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大学语文谈话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苏格拉底的信仰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苏格拉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