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解决"板块教学初探

2015-02-28郑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小汽车问题解决解决问题

郑莎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照洋小学 浙江温岭 317525)

智慧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解决"板块教学初探

郑莎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照洋小学 浙江温岭 317525)

近年来,学术界陆续对教师在新课程变化中的适应性展开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围绕基于教师适应性视阈下的"解决问题"板块教学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对提升教师适应性,优化"解决问题"板块教学有所裨益。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适应性

1.创设情境,收集问题信息

新教材中编入了大量充满现实色彩的素材,借助当代小学生周围丰富的实际问题资源,创设了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解决问题板块的这一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在恰当的时机、以新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问题模型,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如在教“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将新教材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收集废塑料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结果记录下来。课堂导入时,选用某组同学的数据为课例,以统计图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提问:“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由于这些数据是学生自己亲自采集而来,学习情绪高涨,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发言踊跃,教学氛围热烈。

2.筛选信息,提出问题

完成信息的收集之后,下一步是提炼有用信息。在这一环节,教师不宜过多讲解,而主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在某位学生发言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从而共同讨论寻找出最具价值的信息,在筛选完有用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将其以板书形式展示于黑板上,突出教学重点,然后选择较为典型的例题展开教学。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也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教“人民币的计算”这一课时,以教材中创设的购物情境为背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数学问题。提问:“篮球比乒乓球贵多少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个篮球一共需要多少钱?”“小明带了25元钱,买三个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小红有36元钱,买一个篮球还差多少钱?”“小亮有10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那么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上述问题,不仅包含使用简单运算的多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3.数量分析,寻找解题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学生以同桌两两间、小组四人间的形式讨论交流意见,力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扩大覆盖面、突出交互性。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采取独立分析、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探寻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自评、互评,强化解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起到优化解题思路的作用。

如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1页“解决问题”模块,采取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信息中的数量关系展开分析,学生很快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是未知的,因此必须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一重要信息,能够计算出小汽车的单价,然后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想买5辆小汽车”来解决“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对于这类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数量分析,而数量分析的重点又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

4.综合应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食堂、运动会、超市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编制出一个个丰富的实际问题,在这些现实情境的烘托下,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通过“解决问题”板块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之明白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改变现有数学问题的条件、问题,能够将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举一反三,反复强化,使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进而形成知识链,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在完成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堂解决问题教学之后,教师提问:“春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这一问题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提起学生兴趣,纷纷表达出行愿望。教师紧抓这一契机,展开解决问题教学:“请你设计一套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统计数据、计算结果等。这一内容可安排在寒假综合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所需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品质。

5.期待效应,培养师生感情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根据期待效应原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其他人特别是教育者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学习者的心理、情感以及思想观念,进而左右其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积极的期望能够促使其获得进步。将期待效应原理引入小数“解决问题”模块教学,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热情的引导,贴近现实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展现自我,在教师期待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从而以教师强大的个人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将这种被关注、被期待的愉悦情绪内化为努力学习数学的自觉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邓梅,柳俊,彭鄂湘,胡兴民.对现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相关认识[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12:27-30.

[2]徐文彬.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设计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01:52-55.

[3]刘忠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9:49-53.

猜你喜欢

小汽车问题解决解决问题
可爱的小汽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小汽车
拼一拼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