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巨孝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德育价值探析

2015-02-28孙志勇冯译冉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文化

孙志勇,冯译冉,王 锋



郭巨孝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德育价值探析

孙志勇1,冯译冉2,王 锋1

(1.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抓住了孝道,也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巨孝文化;大学生;德育价值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人伦道德基石的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弘扬和传承中华孝文化,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于心,提高大学生的孝道德素质。新时期,以邢台内丘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丘县的郭巨孝文化

(一)郭巨埋儿孝母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境内,主要由山区、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组成,内丘县城东的金店镇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儿奉母掘金之地,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历史记载:郭巨,东汉时期人,原籍河南林县(今林州),后流落到河北内邱县,即《忠孝祠铭文》所说的“郭也侨寓”,郑伯兴撰《建忠孝祠记》中所说的“寓于中丘”。“郭巨埋儿孝母”发生于内丘县金提店(今内丘金店)。最早记载“郭巨埋儿”故事的文献是西汉刘向编著的《孝子图》,以后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御览》、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年间的《彰德府志》、清道光十二年《内邱县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据《内邱县志》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二)郭巨孝文化的遗存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金店镇”条记载:“在河北省内丘县东部。传古‘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发生于此。原名金提店,后简化今名。古迹有郭巨塔遗址。”在金店镇附近一些村名也多与郭巨埋儿得金有关。如黄釜(寓意郭巨得黄金一釜)、文孝(原名闻孝,寓意崇尚孝德,今分为武文孝、西文孝、东文孝、侯文孝四村)、礼义村(寓意注礼重仪)、留村(原名留孙村,寓意留住孙儿)、张麻(寓意歌颂郭巨之妻张氏舔犊之悌,今为东张麻、西张麻、北张麻三个村)等。《内邱县志》记载:“太师乡有西麻庄、东麻庄、冢圪塔、礼义村、孝子庄。”

据有关史料表明,内丘县金店村附近原存有郭巨塔、郭巨庙、慈仁寺、郭巨碑和郭巨墓等与郭巨有关的众多遗迹。如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巨塔在金提店西,相传郭巨获金处。塔高6 m,含座共7层,上窄下宽呈四方形。底层1.5 m见方。塔身由青石砌成,座南面凿有一洞,洞内刻有佛像。”据《内邱县志》记载:“郭巨庙在金提店(金店村),明弘治间知县王宝建。后知县刘崇文合祀冯唐,曰忠孝祠;忠孝祠在县城南关外,明嘉靖间知县郑伯兴建”。因受“破四旧”和文革运动的洗荡损毁,目前遗存建筑保留下来的较少。保存于金店镇政府院内的部分古建筑石雕,对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郭巨孝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郭巨孝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一)郭巨孝文化的主要特点

在内丘,上千年遗留下来的郭巨孝文化传统传承至今,业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孝风孝俗。主要特点为:一是至今仍以庙会等各种形式传承着孝文化,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二是孝子郭巨相关故事、戏剧、曲艺说唱在当地广为流传;三是孝俗在民间深入人心、经久不衰,敬老爱老成为当地最为基本的美德。儿女们平时主动关注老人的起居饮食和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愉悦老人;逢重大节日之时,更加尊重老人,如过年,晚辈要起早跪拜老人;父母亡故后,子女要哭丧守孝,守孝期内过年不贴红对联,守孝期过后,每逢清明、寒食上坟扫墓,等等。当下在郭巨故里(内丘),孝老爱亲的美德得以世代传承,尊老爱老已蔚然成风。

(二)郭巨孝文化的广泛影响

郭巨的孝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和影响。不仅是内丘,就连邢台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郭巨孝行的感召下,也更加孝亲敬老,崇尚孝道。自此,孝道的种子在燕赵大地广为传播。如今,以“郭巨埋儿孝母”为核心的孝文化,已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内丘,就是在全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孝文化已深入人心,孝亲敬老风气日益浓厚,业已成为内丘人最基本的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争传孝子郭巨的故事,且对当地的“郭巨墓”等史迹加以精心保护,充分说明“孝”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人们希望通过它来弘扬孝道,教化后人。

三、孝文化的丰富内涵

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象,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长期以来,孝的观念不断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奠基于孝道之上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是孝的基本内涵,由基本内涵衍生出了丰富的孝文化内容。孝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对人们的言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孝”的基本概念

《说文》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不难看出,“孝”是会意字,上面是一个简约化的“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寓意着老人呵护子女,子女承奉老人,勾勒出了一种父慈子孝较为祥和的意境。“善事父母者”即为孝,也就是说“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奉养。从本质上说,“孝”是子女爱戴父母自然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反映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孝”字较好地体现了人们行孝的形态,将承奉和报恩的精神寓意其中,反映出了基于血亲之上的最为基本的人伦关系。“子”力撑着“老”意味顺承父母,蕴含着知恩、报恩之意。因此,尊敬和赡养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

(二)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的原本内涵是以“善事父母”为基本内容的“孝亲”。“孝亲”是家庭血缘生成关系中的父子亲情关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伦道德的基本准则。我国古代的孝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伦理文化,是调整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伦理规范。孝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培养、民族凝聚力的培育、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发挥过主导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孝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一种具有传统道德行为的规范体系,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孝经》作为孝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孝”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记述孔子言谈的《论语》也对孝道有不少论述。综合起来,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是保全身体,珍惜生命;二是赡养父母,满足物质需求;三是尊敬父母,满足精神需求;四是承志立身,成家立业;五是谏净劝止,从义不从父;六是文明安葬,慎终追远。

四、孝文化教育的当代德育价值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矛盾易发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并存。大学生思想呈现出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思想多元化日益明显。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契机和平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追孝”: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孝”是既是爱国心产生的根源,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道德基石。祖国一方面带有念祖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怀有爱国的意蕴。爱国是孝意识演绎的结果,是对祖国母亲的“孝养”,是贤孙对祖先的“追孝”。孝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结晶升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和向心凝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意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核心。整理邢台境内的孝文化资源,尤其是结合内丘县的郭巨孝文化,充分发挥邢台境内高校的科研优势,挖掘整合郭巨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在传承弘扬的基础上实现郭巨孝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进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追孝”教育和孝意识培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崇高的道德理想。

(二)“奉孝”: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仁德的根本,是为人的基本品质。一个人若能想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爱意,就会产生回报的心理,这种回报之心即为“奉孝”。“奉孝”经过不断的培养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推人,便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我国“家国同构”的结构使得孝成为保持我国传统政治秩序稳定的必要文化因素。在高校结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适时开展“奉孝”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一方面情真意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感到亲情的可贵,另一方面也会学会勇于担当,为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立身”:培育大学生的良好情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儒家认为“克己”是一种节制私欲的美德,“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主张通过“克己、修身”中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道德,达到心灵的和谐。在大学中开展大学生的“立身”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对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大学生而言,“自我、浮躁、独立、自由”已成为其主要特征,通过开展“立身”教育,建立理智、完备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平衡他们浮躁的心态,形成健康的心理,进而使得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行孝”:树立大学生的良好风尚

“孝”为“仁”的前提,“行孝”的本意即孝敬父母的德行。儒学主张“仁者,爱人”(即人人相互关心),认为“仁”是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礼”是规范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与“仁”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是坚持人格平等的理念,善于从对方的立场思考,维持好人际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行孝”倡导的施爱施敬理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高校中进行“行孝”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是人的社会性的必然反映和要求。这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道德理想,也有利于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风尚。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9.

[3]王为全,陆翠岩.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4]张振雄.内丘“郭巨孝文化”烁古今[J].乡音,2008,(9).

2015-02-10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青年项目:河北省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

孙志勇(1980-),男,河北隆尧人,讲师,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2-4658(2015)02-0157-03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