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演进考述与前景展望

2015-02-28张志强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美术教材

高 明,张志强



新中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演进考述与前景展望

高 明1,张志强2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梳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政策等因素对各时期代表性教材进行列举和评析,探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美术教材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性历史经验,并展望美术教材发展的前景与未来。

中小学美术教材;历史演进;前景与未来

教材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绵延不断的历史过程。美术教材作为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知识信息媒介始终未曾改变,它是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桥梁,是教师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是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材料。文章梳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政策等因素对各时期代表性教材进行列举和评析,阐述各时期美术教材的特点,并展望教材发展的前景与未来。

一、研究范围界定

钱初熹认为美术教材从广义上讲是美术课程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从狭义上讲是指根据美术课程或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而选择与组织的教学材料,一般以教科书形式出现[1]P139。本文所研究的教材是美术教材系统中最基本组成部分——美术教科书;研究限定时间范围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研究主体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中小学美术教材。

二、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历史演进

纵观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1949~1966):教材的探索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开始探索前行,此阶段“美术”教材称为“图画”。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其中特别提出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1950年8月,《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颁布,其中规定教材包括内容有:自由发表(记忆画、想象画、组织画、连环画等)、基本知能、实用美术、图案画、用器画和赏鉴等课业形式,学生不用课本,但教师必需用教学指导用书[2]P10。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了中小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被列入了中小学的教育方针,美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到加强。1953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丰子恺、丰一吟译孔达赫强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子恺、丰一吟译加尔基娜的《小学图画教学》等,这些译著传播了苏联的美术教育经验,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精神,1956、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参考书(上、下册)》、《初级小学图画教学参考书(初级小学一、二、三、四年级教师适用》[2]P47。

从1957年起,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影响,“美育”在新教育方针中被去掉,中小学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部分省市的美术课被压缩。但这期间各省市出版了多版本的教材,例如1958年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山东省教育厅编写的《小学生图画》教材;195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吉林省教育厅编写的《小学图画画贴》;196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天津市中小学《图画》教科书;1963年7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少年图画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少年儿童图画教材(小学)》。这一阶段,美术教材整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多以教学参考书形式呈现。这一时期的教材多以教学参考书形式呈现,教材构思的角度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如1954年由东北小学美术教材编辑委员会编著的《小学图画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参考书》,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师范学生在教学和实习当中,研究并解决“怎样教”和 “教什么”的具体问题。

2.“以苏为师”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其他领域一样,美术教材急切地希望从苏联教育中汲取经验。美术教育界当时组织力量,对苏联学校的美术教材进行研究和编译,大量苏联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翻译成册,全面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经验,美术教材也深深打下了苏联烙印。

3.教材内容成人化、专业化严重。受苏联经验的影响,教材过分强调图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材中其他美术门类涉及较少,欣赏内容选择面较窄,外国画家的艺术作品相对较少引用。当时为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人物画受到极大重视,例如作品《地道战》、《开国大典》、《毛主席在陕北》等,而较难表现这种主流意识和宣传政治主张的山水画、花鸟画等则几乎没有在美术教科书上出现[3]P6。

新中国成立不久,限于当时的条件和经验,美术教材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的帷幕正在拉开。

(二)“文革“期间(1966~1976):教材的政治化阶段

在讨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演进的过程中,“文革”时期是美术教材史上较为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小学美术教材偏离了正确发展轨道,全面呈现政治化和实用化的特点。

1.美术教材成为政治教育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1966年社会剧烈变革,“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中小学美术课与其他课程命运一样,遭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在中央的多次强调下,各地中小学逐步开始复课,但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美术教材性质、特征、内容发生了彻底“革命”,由内到外呈现出“红色”特性,成为宣传斗争和推进文革路线的工具。

2.各地相继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本省市中小学美术教材

1968年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组或者“革命委员会” 编写暂用教材,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全面开放。当时,有单独将美术编写成册的,也有将美术、音乐、语文等课程合并成册,称为“革命文艺课”。其中,1969年佛山专区中学美术教材《革命文艺》(美术、音乐合并成册),首先是革命理论文稿,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伟大的时代,伟大的艺术》,接下来是革命美术部分包括赞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美术字的写法、图案画基础知识等内容,内容围绕革命美术展开。1970年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绘的辽宁省中小学试用教材《美术》中,分为美术作品欣赏、绘画、美术字、图案四部分,教材同时可作为宣传工作参考,绘画部分内容有绘制天安门、工农兵简笔画等。1972年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北京市小学课本《美术》共计五册,每册共两个学期使用,教材名称由“图画”改为“美术”,整套教材编写思路以绘画临摹为主,临摹的比例要占41%~64.8%,内容有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如画红太阳、红旗)、歌颂工、农、兵(如画钢铁厂、丰收、步枪)、反帝、反修正主义(如画火纸老虎等)等[4]P49。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1973年编写的上海市中学课本《美术》,内容为毛主席语录、美术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等)、宣传画(团结、战斗、友谊;志在边疆等)。1975年陕西省中小学教材组编写的试用课本《美术》,内容为绘制革命相关的红星、彩球标语、三面红旗、红色日记、扛起我的小木枪等。

3.教材内容凸显“政治化”、“实用化”

这一时期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凸显“政治化”,脱离美术学科逻辑,内容设计主要以标语、漫画、大批判报头参考资料等展开,表现过于实用化趋向,书的内封页大都为毛主席语录,彰显“革命”与“斗争”色彩。在当时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被定位“封、资、修”的范畴,因此都被排除在教材内容之外。教材总体上因过强的政治要求而使美术系统的基础知识受到破坏。

(三)“文革”以后至21世纪初(1967~2001):教材的整顿、恢复和发展阶段

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而结束。尽管“文革”中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小学教材编撰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各地编写的美术教材还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如1978年山东省中小学教材编辑组委托济南市教育局编写的美术教材《美术》,供山东省中学使用,教材中仍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内封页为毛主席语录、内容有水粉画“继承毛主席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报头参考资料美术字等[5]。1978年河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河北省中学试用课本《美术》中,教学内容有美术字“紧跟华主席奋勇前进”、透视知识、水粉画——女社员、男同学头像、写意人物等内容[6]。呈现较大变化的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北京市小学课本《美术》,目录为美术作品介绍、单线体美术字、几何纹样、建筑新楼房、油田、城市街道、狐狸和小鸡等,教学内容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出现了有关自然、风景、社会等内容,改正了政治与美术教材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7]。

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试行草案)》,自此,中小学美术教学重新步入正轨。同年10月,教育部领导和组织上海市教育局编写了《全日制小学美术试用教材》和《全日制初中美术试用教材》,并于1981年秋季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这是我国第一套美术统编教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这个时期全国中小学生都使用同样的“统编教材”。这套教材名称为“美术”,拓宽了美术的学习领域,其中包括了绘画、工艺和欣赏三大类,涉及素描、色彩、速写、雕塑、中国画、实用美术、手工制作、书法篆刻等方面,例如,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四册内容包括有:雪花(剪纸)、用动物花样排列成花边、蝴蝶(写生画)、风筝(写生画)、春天(记忆画)、钟(写生画)、水壶(临摹)、简笔画动物、小青蛙(纸工)、小电影(制作)、用橡皮泥做的动物、我的同学(写生画)、学习(记忆画)、动物(纸工)、立体风景(纸工)、单线美术字等[8]。初中美术开始重视中、外美术名作欣赏;绘画则从人物头像到全身速写直至创作都能系统安排,并将素描和速写与中国画形式有机地结合;把图案设计与实用制作有机地结合;把欣赏素描名作与泥塑制作有机地结合;把素描风景写生、水粉风景写生与中国山水画有机地结合[9]P73。这套教材强调了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但其也有自身不足之处,例如,强调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忽视审美教育,明显存在有专业化倾向,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生活缺乏联系等等。但这套教材的出版是我国美术教材建设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艺术传统的资源各具特色,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乡土文化的差异,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又存在着一定距离,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了教材改革探索的历程。1983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材办公室,领导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提出在统一基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并于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评定委员会和各学科审查委员会。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小学美术课本》和《农村版小学美术课本》之后,北京美术教育研究会也出版了一套《普及版小学美术课本》,打破了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至此,伴随着美术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的同时,美术教材建设步入多样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1991年底《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公布的《1979~1991年全国各地编写中小学美术教材数量统计》数据看,当时小学美术教材已达到25套,中学美术教材也达到了19套[10]P60。原有的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不同版本教材显现出各自特点。

(四)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教材的多样化和系列化阶段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发,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改革吹响了“号角”。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步入了崭新的阶段,上海、湖南、北京、广东、江西、江苏、河北等地组织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编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2001年起,依据新颁布的《标准》申请美术教科书编写立项并通过审查的有: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等11家出版社,这适应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教育、文化、艺术传统存在差异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至此我国美术教材建设发展迈入了新的篇章。教材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不难发现,各个版本美术教材内容按照校园文化生活、家庭和个人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生活等内容来选取,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试图为学生架起美术与社会生活相沟通的桥梁。

2.体现综合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材在各美术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寻求契合点,这在各版本教科书中都得到了体现。教材的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研究和探索,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各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内在兴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教材都选取一些内涵深刻、能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内容,通过建立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五)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颁布至今:教材的全新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实施,课程改革进入全新的篇章,美术教材也进入了循环使用阶段。新版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提出: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11]P32-33。结合新课程标准,各出版社积极组织对中小学美术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下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与2012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变化与异同。

1.版式设计更加新颖

2001版封面图案由中国古代工艺器物组成,而2012版封面设计图案选用水彩画的形式,描绘了学生在大自然里写生画画的场景,画面结合青春的主题,色彩鲜艳,清晰明快,凸显视觉性。2012版美术教材的版式设计上更关注视觉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特点,知识内容清晰明了,空间布局重点突出,总体呈现简洁大方的风格特征,设计感更强,整套书籍装帧有了很大进步。

2.教材内容的延续与突破

2001版按学习领域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而2012版教材编排方式教材都是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主题展开。2012版教材仍然沿用旧版的框架结构,体例结构按大单元的形式编排。内容选取上,更科学、更完善、更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附录部分除保留原有的“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外,增加了“美术资源链接”,包括中国美术馆网址和简介、北京故宫博物馆网址及简介等,以及教材循环使用登记表格,包括登记使用学生的班级、姓名、学号。2012版教材单元目录下增加简短的导学语,此外增加了拓展学习、知识点、学习提示、小辞典、单元评价等栏目,新版本较之前更加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材演进过程中整体特征

(一)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不断加强

观念的革新、理念的变化,带来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思维不断加强。主要指三点,第一、视野和思路的开放性。与早期美术教材相比,当前教材编写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重视中国传统美术的同时,尊重多元文化,多样的美术作品开始呈现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使学生的学术眼界大开。例如,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家庭组”、美国现代艺术家杰夫·昆斯“气球”(不锈钢着色)”、美国现代艺术家莎琼·匹勒依伏勒作品“合成的蒙娜丽莎(影像艺术)”、20世纪60年代漫画“蜘蛛侠”(美国)作品都纳入教材知识架构,用包容的心态组织着中国与外国、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第二,知识层面的多元与开放。美术教材的内容不再仅仅关注美术自身,美术与校园、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科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等内容不断在教材中呈现,内容上的开放性带给了教材全新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三,选择的开放性。教材的“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材版本,同时,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也不断被鼓励。教材的多元与开放,带来了选择的开放性;相互的竞争学习,加快了教材的建设步伐。

(二)教材政治痕迹不断淡化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发展沿革反映着国家教学发展的进程,凸显着教育发展的时代烙印。回顾美术教材发展的65年的风雨历程,反映各自时代烙印。如今,美术教材明显感觉到政治化逐步淡化,现代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教材已成为主流,越来越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诠释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的风貌。

(三)学生的“学”成为教材编写思考的基点

美术教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寻求出版创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材的编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11]P32。新教材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美术情境,增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教材的编写越来越多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无论从内容选取、版式设计、体系结构等,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学”。

四、前景与未来

(一)把握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提升出版品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针对美术课程改革10年的成就、问题与挑战,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出版单位、教材编写人员等应深化新版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严格把关,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新版课程标准,不断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内容的选取应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体现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质,坚持与时俱进,勇于突破和创新,努力体现时代精神。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动课程改革进程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在遵循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教师是课程精神的贯彻者,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材的有效运用。如何帮助教师理解新版课程标准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教材。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出版单位应深入到教学一线,加大培训力度,主动了解教学困难需求,帮助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新理念。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

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围绕教材进行立体化、现代化的建设已成为必然。这次修订的美术课程性质中,增加了“视觉性”、“愉悦性”的定性,视觉性就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感受,更多、更广泛地接触视觉图像,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美的事物的感悟能力。只提供一套教材,教师很难达到课标所要求目标。因此,在推进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完备的资源体系结构,实现教材的立体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优秀的资源型网站,开设有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培训、人教论坛、教师网络培训和服务平台、2011版新课标初中美术系列专题等,构建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美术教学。

综上所述,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充分映射在美术教材中。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教材[12]P15。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材史(1949~2000)研究丛书(美术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石鸥,雷熙,邱长沛.新中国美术教科书 60 年之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3):5-8,16.

[4]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艺术课程与教学论,2003.

[5]山东省中小学教材编辑组.山东省中学试用课本——美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78.

[6]河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河北省中学试用课本——美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

[7]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北京市小学课本——美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8]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美术第四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9]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蒋良.美术的教学选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1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014—11—13

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编号:SGH13029;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材的比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度基础教育专项基金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CJY2013115

高 明(1971-),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教育理论.

G630

A

1672-4658(2015)02-0134-05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美术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