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教学如何破茧成蝶
2015-02-28宋向东
□宋向东
农村作文教学如何破茧成蝶
□宋向东
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作文教学安排缺少系统性,作文指导只注重技法的传授。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做好小学和初中的作文衔接,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并灵活运用,训练学生的批改能力,重建学生的写作思维。
农村;作文教学;策略
一、农村作文教学的症结分析
首先,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农村的孩子基础知识比城市的孩子薄弱。在每年的中考语文质量分析会上,笔者发现农村孩子的作文平均分低于城市学生十多分,他们的中考试卷普遍存在“错别字多、病句多、字数少”的“二多一少”的毛病。同时农村学生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偶尔看的课外书也大多是漫画书。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一学期阅读一本经典名著的同学只占了10%,大部分学生的课外生活是打游戏、睡懒觉、看电视。狭窄的阅读面导致了他们的作文空洞无物,人云亦云。
其次,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安排缺少系统性。作文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其中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6次,小练笔不少于16次。人教版的初中语文书总共六册,册与册之间有着紧密的连接,七年级以写人叙事为主,八年级注重叙议结合,九年级开始涉及议论文。各册的作文教学板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富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性,同年级的老师很少探讨单元作文的教学目标和训练的重点。大部分教师各自为政,随意命题,无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次,作文指导只注重技法的传授。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农村中学不少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选择了“创新式”的写作技巧,训练学生用小标题式、题记式、疾病诊断书、数学解题式、网络论坛式等新奇的结构来获取高分,训练学生如何偷梁换柱,如何套题,如何深化主题,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素材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熏陶。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第一,结合实际,做好衔接。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能具体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内容大多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字数要求450字左右,而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字数要求600字以上。两个阶段的写作要求相差较大,而农村初中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老师要适当降低要求,先要求学生能通顺地叙述一两件事,接着以写人记事的美文为范文,引导学生仿写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生动的描写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依葫芦画瓢的仿写到个性化的创作。仿写可以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奠定写作的良好基础。
第二,积累素材,灵活运用。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蝎,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学生只能写出语言枯燥无味、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积累素材首先要留心生活,挖掘身边的真善美。农村的生活精彩纷呈,优美的田园景色、纯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农家俚语无不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农村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教会他们调动五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出富有乡土特色的美文。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给学生“施压”,布置观察日记,“逼迫”他们时时留心。积累素材还要博览群书,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让经典文化的精髓储蓄在大脑中,才能在写作时随手拈来,为文章添砖加瓦。可惜农村的孩子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阅读书籍,这时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助他们一臂之力。
第三,训练批改能力,重建写作思维。农村学校大部分要求语文教师采取精细批改的方式,这种批改方式耗时耗力却难见成效。叶老也曾用“徒劳无功”批评过这种批改方式。其实,新课改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批改能力来提高成效。农村学生的写作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该由易到难分阶段地训练他们的自批互评能力:七年级上要求学生修改错别字、病句,摘录同学习作中生动的词语或语句,以文字通顺为目标;七年级下教会学生取舍材料,评点习作结构的完整性、详略的恰当性,评点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八年级要求学生评点习作的布局是否严谨新颖,情感是否真挚丰富,议论是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九年级要求学生评点写作技巧的运用,创作的个人风格,议论的精辟等。但是,不管哪个阶段,教师一定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每次作文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都要总览,指出优缺点。通过自评互评,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评点文章,还重建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
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全部改变,但如果每一位农村语文教师都能潜心研究作文的教法,精心组织作文的课堂教学,相信农村学生的写作素养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他们的作文也会破茧成蝶。
[1]林宇海:《浅谈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2]温全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