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差异明考题变化辨思路寻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安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之比较
2015-02-28高章元
□高章元
理差异明考题变化辨思路寻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安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之比较
□高章元
与安徽卷相比,新课标全国卷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阅读选材、考查角度、考查重点、问题设置、题量题型甚至命题风格等方面,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关注其考查重点,探寻其命题轨迹,预测其命题方向不仅是适应新考卷的需要,也是走出教学惯性、因应学习与测试新情境的需要。只有熟悉,才能应对。
命题;差异;比较
随着2015年高考的结束,长达十年的安徽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已走进历史。自2016年起,安徽考生将汇入到使用全国卷参加高考的行列。安徽卷与全国卷存在哪些异同,语文教学与语文复习如何因应由安徽卷考题情境向全国卷考题情境的转变,值得教研工作者和一线老师的重视。下面笔者重点就近三年新课标ⅠⅡ卷与安徽卷的异同谈谈自己的理解。
虽然安徽卷地域特色明显,但二者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结构相同,都是按阅读题在前,表达题在后组合;都是按社科类文本、文言文、古代诗歌、名篇名句、文学类(或实用类,俗称大阅读)文本、语言文字、作文的顺序一路考来。二是题型相同,都是社科类阅读三道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三道客观题一道翻译题,古诗阅读两道主观题,名篇名句以填空题形式呈现,大阅读为简答题(全国卷四题中有一道选择题),语言表达有三道客观题,作文多采用材料作文。三是出题素材相似,文言文多选用人物传记,文学类文本常选用小说,语言表达材料多贴近生活、贴近时事,内容考生熟悉。四是试卷长度相近,从阅读到表达,字数控制在一万字左右。五是成语和语病题每年都出现。
不过,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答题选择性不同。全国卷阅读题设有必考题与选考题,选考题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应用类文本阅读两种。而安徽卷的选择性体现在“名篇名句默写”上。二、考查图文转换。从近三年新课标ⅠⅡ卷来看,无论是2013年的“中国环境标志”(Ⅰ卷)、“国家节水标志”(Ⅱ卷),或者是2014年的“暑期瑶族村考察”(Ⅰ卷)、“班级春游活动”(Ⅱ卷),还是2015年的“保护地球水环境”邮票(Ⅰ卷)、“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Ⅱ卷)都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标志(或邮票)类读图通常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方面考查,活动类读图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描述活动安排。图文转换安徽卷2014年也考过一次,但由于阅读内容多(三张图片和近三百字)、表达要求高(有压缩、有筛选、有修辞、有字数限制)、考查角度刁钻(以解说员身份)而成为超越多数考生现有能力的考题,2012年以前,这种题型鲜有涉及。三、衔接连贯题考查频度高。全国ⅠⅡ卷三年六份试卷的第15题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句子的衔接连贯,前两年考排序,今年考选句填空。其实,第16题的补写句子也属于简明连贯方面的能力考查,只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四、语音字形题未出现。近三年,全国ⅠⅡ卷六份试卷均没有语音字形题,而安徽卷为选考内容的必考题,除2008、2011年考语音外,其他八年均考字形,2014年更是在同一张试卷出现字音字形两道题。五、题量有减少。安徽卷21题,全国卷即使把选考题(三11、四12)的四个小题算作四题也只有20题,减少的题目是第Ⅱ卷“主观表达”,安徽卷三道题,全国卷只有两道题。六、赋分有变化。从大的方面说,全国卷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而安徽卷第Ⅰ卷66分、第Ⅱ卷84分。具体来说,相对于安徽卷,全国卷第Ⅱ卷减少的4分加在第Ⅰ卷“中国古代诗歌阅读”3分,大阅读1分。七、风格不同。安徽是文化大省,文化积淀也反映在追求典雅的出题风格上。近五年来,每年都有一道涉及文化题材的考题,例如2011年“琴声”(音乐),2012年“年画”(民俗)和“中国园林艺术”(建筑),2013年“《兰亭集序》书法”(书法),2014年“徽菜”(民俗),2015年“文学形象与绘画形象”(文学艺术),这类考题除了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忘从文艺角度进行有意熏陶;另外,选择肢整齐匀称,典雅美观。而全国ⅠⅡ卷都偏爱科学素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题材,灵动鲜活,现代气息浓厚。
全国卷与安徽卷除了以上所说的同与异,相似题型的考查重点和设题角度也有许多细微区别。下面分块讨论。
一、论述文阅读。论述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开门读,是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文化、经济金融等社科类文章的阅读,长度约一千字,题型为选择题,这是相同点。但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的问题设置还有差异。(一)不再专门设置概念理解题。第1题为有关内容的表述题,安徽卷通常围绕某个概念设题,例如2014年的“技术崇拜”,2015年的“中国经典”,四个选项依次展开,问题集中。全国卷也从相关内容理解开始,但有的题干没有明确标示概念(比如2015年全国Ⅱ卷为有关“接受美学”),有的为多个概念并列呈现(比如2015年全国Ⅰ卷对信用形式、借贷、质押、赊买赊卖等的理解)。(二)不再有思路分析题。2013、2014年安徽卷第2题都是关于文章思路的分析题,也许2015年是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题型有意向全国卷贴近,改为理解分析。(三)有理解推导题。题目的选项或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或根据相关内容进行阐发,而安徽卷第3题通常是概述文章的观点题,2015年第3题也在有意靠近全国卷。
二、文言文阅读。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有四点不同。(一)取材不同。虽然都是人物传记,但全国卷倾向正史,传主大多为封疆大吏或当朝重臣,无论天资、人品、气节,还是才能、识度、政绩都堪称楷模,但也不回避问题人物,例如李揆(2013年全国Ⅱ卷)虽有远见卓识,却汲汲于名利并与同僚交恶;而安徽卷多取自正史之外的碑传或笔记,人物大多不太显贵。(二)考查重点不同。全国卷更注重文言文的整体感知:文言断句,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感;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从多角度了解传主;文化常识是精准理解内容的补充。而安徽卷更注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考查偏重于读懂,当然也会涉及传主事迹的描述。(三)考查文化常识。从2014年全国Ⅰ卷“践祚”的解释、全国Ⅱ卷“致仕”的理解已初见端倪,2015年更是专门设置一题,这说明古代职官、地理、典章制度、文化习俗等相关知识对理解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心理的重要,这也说明文言文阅读已从文句理解向历史事件的深入把握方面延展,文言教学和复习指导的要求更精细,需要我们尽快适应其中的变化。(四)译句数量不同。全国卷翻译题为两小题,而安徽卷为三小题。此外,全国卷文章略短,一般在500字(除标点)以内,而安徽卷大多在600字以上,甚至700字以上。不过,全国卷和安徽卷有两点一致。一是第6题“内容理解”设题方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部分每个选项多从两个方面描述,再从材料中分别举证。二是分值都是19分,选择题9分,翻译题10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基于公平原则,古代诗歌阅读取材一般有两个倾向,一是名家的非名篇,二是非名家或无名氏作品。这是安徽卷与全国卷的共同点。此外,还有三点相同:一是长度适中,如果是诗歌一般选用一首律诗,或两首绝句,如果是词一般为中调。二是都从内容和技巧两个角度设题。三是喜欢选写景或叙事类抒情诗。但是,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还有若干不同。(一)题干尽力回避概念。安徽卷常在问题设置中出现诸如“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修辞手法”这些概念,而全国卷多不要求考生纠结于概念,遇到概念也在有意回避,比如2013年全国Ⅰ卷问到“借用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就在讨论用典。2015年全国ⅠⅡ卷都没有要求围绕某个具体概念讨论写法及其效果。(二)引入与中学诗篇的比较。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8题,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的比较,如果联系2015年全国Ⅱ卷“老汪与孔乙己性情气质比较”,是否意味着全国卷重视与考生熟悉文本的比较?比较阅读是更宽广视野下的阅读,意义更大,能力要求更高。2015年全国卷有两种形式的比较阅读,即相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诗),不同作家相似形象的比较(小说),更进一步还可以有相同构思、相似事件、相近笔法的比较。如果沿着这条思路出题,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考查也许有了更多方法。(三)只说“分析”不说“赏析”。“分析”是就内容或写法讨论,“赏析”要在此基础上谈表达效果,近三年安徽卷第9题都要求考生对诗歌技法作“简要赏析”,所以“参考答案”中都有以“丰富”“形象”“生动”类修饰语开头谈效果的句子。而全国卷没有刻意拔高的“赏析”类讨论,有的是讨论诗歌的章法或景对情、情对旨的作用,切入角度小,分析实在,也立足多数考生的现有能力。(四)内容和写法并未截然分开。例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9题问尾联抒了什么情、对全诗抒情有怎样的作用,2014年全国Ⅰ卷第8题“词的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第9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都是把内容与作用联系起来考查。
四、名篇名句默写。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特色明显。(一)默写无选择。全国卷默写三题,两高(中)一初(中),每题两空,考生必须作答。(二)默写兼顾理解。安徽卷只需写对内容,不需理解意义。而全国卷是具体语境下的默写,考生必须熟记并理解诗文内容。不过,全国Ⅰ卷和Ⅱ卷又有细微区别,全国Ⅱ卷只要求理解所默写的内容,全国Ⅰ卷不仅要理解诗义文义,还要把握作家态度、作品风格和篇章结构等。(三)不回避已考的作品和作家。近三年,《离骚》《琵琶行》和苏轼的作品在全国ⅠⅡ卷中多次出现。(四)不一定考名句。2015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默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不是名句。全国卷考查名篇中非名句倾向明显,值得考生重视。(五)常考难记或较长篇目内容。近三年,《琵琶行》《离骚》《蜀道难》《逍遥游》《赤壁赋》《阿房宫赋》等篇目都考过。重点考查这些篇目,一方面说明它难记,理解性记住这些内容,考试大纲的要求也就达到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篇目对考生基本国学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自2012年起,安徽卷已连续三年选考散文阅读,只在2015年重考小说,而全国卷连续三年均选考小说。与安徽卷相比,全国卷至少有五点值得关注。(一)有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这是一组围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展开的辨析题,涉及主题、情节、人物等内容方面,情节安排、写人技巧、细节描写、白描手法、对比手法、语言风格等表达方面,它们都是主问题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全国Ⅱ卷、2015年全国ⅠⅡ卷都开始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纳入到探讨视野。(二)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要有简要分析。安徽卷只要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而全国卷既要概括,又要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三)没有了重点语句的分析。安徽卷无论是小说阅读还是散文阅读,都有一个对划线句子进行重点讨论的问题,它们或为分析内含,或为简析作用,而全国卷只在五选二的选项中偶有探讨。(四)探究题探究方向明确。2015年全国Ⅰ卷第11(4)题为8分题,实际问了三个问题:马兰花三次流泪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心情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的效果在哪里。2015年全国Ⅱ卷第11(4)题也是8分题,问孔乙己与老汪性情气质有哪些相似处,精神困境有哪些相异处。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细化探究题的问题,能使考生减少答题的迷惘,找到解题的台阶。虽然安徽卷的探究题每年都有多角度构成的丰富答案,但考生未必能在考场情境下思考周全,所以失分较多。(五)重点探讨的其他问题。诸如如何叙述故事、如何安排线索、如何处理情节、如何理解结尾、如何理解人物的行为等都曾在近三年全国卷的简答题中出现过。此外,与自己熟悉的教科书的内容比较也有涉猎,前面已作提醒,这里不再赘述。
六、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运用题,安徽卷为三道主观题,三道客观题,全国卷为三道主观题,两道客观题。全国卷不仅题量有减少,分值也有变化,由原来的24分变为20分。此外,考查的重点也有变化:(一)语音、文字、压缩语段、选用仿用题没有出现;(二)排序或选句填空等衔接连贯题作为选择题被固定为必考题;(三)增加了图文转换题;(四)成语和语病辨析题保留下来,但语病题只有辨析没有修改;(五)有关简明连贯类补写句子题同样为常考题,但内容有区别,安徽卷为情境对话,全国卷为生活知识,内容涉及水、树根、呼吸、二氧化碳、辣椒快感、电子商务、阅读与质疑等,只是2015年安徽卷把情境对话换作了拟写主题标语。
七、作文。近三年全国卷为材料作文,话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强调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比如2013年,切割钻石的经验与勇气(Ⅰ卷),同学关系(Ⅱ卷);2014年,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变动的争议(Ⅰ卷),禁止给风景区小动物喂食(Ⅱ卷);2015年,高速公路接电话(Ⅰ卷),谁更有风采(Ⅱ卷)。安徽卷也是材料作文,但话题相对远离热点,更多为引导考生思辨,比如2013年“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2014年“艺术家和演员谁说了算”,2015年“蝴蝶翅膀的颜色”。
八、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安徽考生来说,这是一个新考题,是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外的一种选择。不过,基于公平原则,无论是难易程度,材料长度(阅读材料都在1600字左右),还是设题方式,二者都十分近似,它们都有一道五选二的理解题、两道简答题和一道探究题。但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要文本的实用文阅读,设题方式明显有别于文学类文本。(一)要梳理文章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全篇,而是部分段落。设问也比较巧妙,通常以理由或原因、表现或过程等问题呈现。(二)要对传主进行概括。或问人格魅力,或问突出表现,或问值得敬佩的理由。(三)要言之有据。全国卷三年六份试卷简答题都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简要(具体)分析”。(四)选择题只有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方面的判断,没有艺术特色的鉴赏。人物传纪虽有剪裁,但要忠于事实,相关链接只是主材料的补充,是帮助考生了解传主或设置问题的需要,文学因素较少,技法鉴赏涉及较少。(五)谈谈2015年全国Ⅰ卷。《朱东润自传》是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里面有传主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学术实践,是一份内涵丰富的阅读文本,具备突破常见文本设题程式的条件,统观后三道简答题,它有两点突破:一是材料突破,不仅有传主其人其事,还有相应的思想和实践;二是问题突破,第(3)题要求简答行文特点,第(4)题要求评价传主的学术思想。这样的阅读我觉得意义更大,因为不仅加入了鉴赏的因素,而且通过评述传主学术观点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这种选材和设题是否代表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种突破?
纵观十年安徽卷,我们清晰地看到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这就是从模仿到创造到定型,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已通过高考语文试卷深深地影响着语文考试、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和语文生态,并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但是,安徽卷毕竟已经走入历史,比较安徽卷与全国卷的异同,是语文考试的需要,更是语文学习的需要。只有熟悉,才能应对;只有老师的转变,才能带动教学形式的变化和语文学习的变化。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责编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