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课文打开经典之窗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

2015-02-28谢发茹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贾母贾宝玉

□谢发茹

借课文打开经典之窗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

□谢发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助《林黛玉进贾府》这个例子,通过比较阅读,援引课外章节、脂评以及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赏析人物、掌握阅读方法、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从而打开通向经典的窗户,去领略长篇名著的魅力。

经典;比较阅读;课外拓展

《红楼梦》是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但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尝试用好这个例子,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经典的窗户,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初步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阅读,分析异同识人物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人,学生要理出人物关系、认识不同人物并非易事。鉴于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比较阅读法来赏读人物。

1.同一情节中不同人物之间细节描写的异同

让学生比较王熙凤、贾宝玉首次和林黛玉相见时言行举止的异同,学生总结归纳出:王熙凤称林黛玉依次为远客、嫡亲的孙女、妹妹、林姑娘,而贾宝玉则一直称“妹妹”;王熙凤送子虚乌有的缎子,贾宝玉则送字;王熙凤对黛玉由喜到悲再转喜,贾宝玉则由喜转哭。“听音识人,察色辨人”,经过比较、剖析,进而认识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王熙凤察言观色、八面玲珑,贾宝玉真率真诚、胆大叛逆。初次见面,作者写黛玉是吃一大“惊”,写宝玉是看罢便“笑”。如此平凡的两个字,用在这里却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二人不同的性格与心理。故脂批说:“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字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2.同一人物视角里不同人物描写的异同

林黛玉眼里贾母和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和言行举止异同值得比较。贾母的外貌描写只一句“鬓发如银”,用笔至简,包含着富态慈祥之感;而林妹妹眼中的王熙凤的外貌刻画则珠光宝气、彩绣辉煌,不厌其烦。一简一繁中写出了贾母在林妹妹心目中的至亲形象以及王熙凤当家少奶奶的地位和派头。贾母对林黛玉先“迎”后“搂”最后“叫着大哭”,真切地写出了贾母悼念亡女、疼惜外孙女的那种悲中且喜、且喜且悲的复杂心情,而王熙凤“携”“送”“拭泪”等动作则形象地写出了其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3.相似的故事情节里不同人物描写的异同

在教授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执教者给学生分发《刘姥姥一进贾府》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同样是首次进入贾府,林黛玉、刘姥姥二者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中的缘由。贾府的声势、气派,林黛玉这个公侯小姐感触到的侧重是贾府老少的雍容华贵和陈设的富丽堂皇,通过她的细心体会写出了贾府的生活习惯、日常排场。而刘姥姥是“乞食者”,在她的眼中,“公府侯门”的“世面”是迥然不同的,作者调动了她的眼耳鼻舌身,以一个女性的细腻和乡下人的眼光写出了贾府的富贵,从她的新奇和羡慕中进一步表现了贾府的豪奢。学生通过这一比较阅读,一方面把握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对课文内所讲授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验证和延伸,同时也明白了作者安排此二人相继出现的别具匠心。

在以上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推荐课后比较阅读:如相同章节不同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贾雨村和甄士隐人物形象比较阅读;不同章节同一人物前后情节中的比较,如贾雨村两次做官的不同表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前后的不同;不同身份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贾母和刘姥姥;相同身份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袭人和紫鹃等;对《红楼梦》进行情节、环境、诗词等方面的自主比较阅读。

二、援引课外章节,瞻前顾后补余香

《红楼梦》作者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的手法是善用补笔。为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手法,在本课赏析王熙凤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时,执教者适度援引与人物相关的课外章节内容,增进学生的认识。

1.在赏析王熙凤的服饰特点时,学生们对凤姐“彩绣辉煌”的服饰描写产生了争论:到底是高雅时髦,还是庸俗浮夸?授课者援引了第四十回的相关内容:“贾母见薛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衾褥也十分朴素’,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从这一点看来,学生明白王熙凤这一打扮其实符合贾母的审美标准。贾母喜欢鲜艳、富丽的装饰来展示一种身份和活力,由穿着可见凤姐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对贾母巧妙的迎合。

2.在赏析凤姐的外貌描写时,为理解“三角眼”“吊梢眉”二词,执教者援引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一个手下顶风作案,王熙凤立刻进行严厉惩处:“手下人见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在讨论中,学生们一致认为唯有原著的“立”字,将王熙凤独有的“吊梢眉”写得形象、传神。

3.讨论本课王熙凤“极品马屁”之妙,在学生赞叹王熙凤的语言艺术之时,适时给出三十八回王熙凤的另外一个马屁杰作: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掉进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让学生想象、讨论王熙凤会有怎样精妙的回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给出原文“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学生立刻意识到王熙凤紧扣“福寿”做文章,既符合贾母年老之人的身份地位,又极度迎合了贾母求全求福的心理,果然语言艺术非同凡响。

4.补充书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第六回中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王熙凤,说她“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只一件,对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女仆的角度,既有夸奖也有不满。第六十五回中兴儿和尤氏姐妹的对话:“……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通过这些补充,学生认识到王熙凤不仅有《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貌美和聪明才干,同时也有刻毒、狠辣,是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凤辣子”。像这样的补笔还有很多,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协理宁国府”“凤姐泼醋”等章节时还可继续关注。

三、援引脂评,深化提升学方法

脂砚斋所作的批评,是阅读小说的向导,课堂上适当援引,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楼梦》艺术高妙之处,并掌握圈点批注这一名著阅读方法。

1.讨论脂评,赏析精炼语言。在赏析贾母称王熙凤为“泼皮破落户”时,给出脂砚斋点评:“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让学生讨论其原因。学生经过讨论认为,熙凤一来,贾母立刻化悲为喜,口气轻松,充满亲昵之感,从侧面写出王熙凤因为受贾母宠爱从而地位特殊。在王夫人让凤姐拿出两匹缎子给黛玉裁衣裳,凤姐说:“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书中写:“王夫人一笑,低头不语。”给出脂砚斋点评:“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同学讨论后知道此处淡淡一笔,大有微意,凤姐是王夫人内侄女,王夫人明明知道她是在做人情卖乖,但不说破,笑而置之。这既显示出王夫人对这个内侄女的宽容,也隐隐揭露了凤姐的虚伪。

2.模仿脂评,掌握阅读方法。先出示《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中黛玉见贾母的相关文字,再让学生尝试模仿脂评,写一写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赏析脂评、师生再评的过程,学生看到了这段文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外貌、动作等描写,又有场面刻画,还有程式化的介绍语,同时也掌握了批注这一读书方法。

3.比较脂评,明确写作手法。在赏析贾宝玉和王熙凤出场时,援引脂评版本的相关文字,让学生比较二者出场的异同,并通过脂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匠心独具。学生们通过比较原作和脂评,看出两个人物出场不同:王熙凤先声夺人,贾宝玉捷足先登;一个大权在握,个性张扬;一个极度受宠,个性温和。

四、影视资料,察言观色激兴趣

将影视资料引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以影视资料为契机,引导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这个过程以文本为主,以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为主,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学生必然有所收获。

赏析完课文后,执教者找了1987年版和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赏后写观看体会,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责编陈新平]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贾母贾宝玉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重识贾母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从《林黛玉进贾府》品《红楼梦》“其中味”
步步谨慎,处处藏玄机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